- 年份
- 2024(9056)
- 2023(13090)
- 2022(10828)
- 2021(9954)
- 2020(7912)
- 2019(17857)
- 2018(16900)
- 2017(31409)
- 2016(16944)
- 2015(18568)
- 2014(17875)
- 2013(17579)
- 2012(16165)
- 2011(14903)
- 2010(14556)
- 2009(13490)
- 2008(13261)
- 2007(11331)
- 2006(10145)
- 2005(8896)
- 学科
- 济(72619)
- 经济(72545)
- 管理(43872)
- 业(40196)
- 方法(30984)
- 企(29504)
- 企业(29504)
- 数学(26858)
- 数学方法(26615)
- 农(22567)
- 中国(21618)
- 学(16907)
- 环境(16301)
- 贸(16284)
- 贸易(16276)
- 业经(16190)
- 易(15902)
- 农业(15497)
- 财(15311)
- 地方(15205)
- 制(11869)
- 划(10739)
- 发(10710)
- 银(10648)
- 融(10601)
- 金融(10598)
- 银行(10598)
- 行(10243)
- 和(10088)
- 技术(9974)
- 机构
- 大学(248689)
- 学院(248543)
- 济(105793)
- 经济(104146)
- 研究(94432)
- 管理(90924)
- 理学(79508)
- 理学院(78465)
- 管理学(77098)
- 管理学院(76684)
- 中国(69392)
- 科学(61135)
- 京(52904)
- 农(50276)
- 所(48333)
- 研究所(45197)
- 财(44216)
- 业大(41514)
- 中心(40849)
- 农业(39904)
- 财经(36656)
- 范(34427)
- 江(34045)
- 院(34036)
- 师范(33986)
- 经济学(33965)
- 经(33748)
- 北京(33411)
- 经济学院(30825)
- 科学院(30455)
- 基金
- 项目(178920)
- 科学(141551)
- 基金(133598)
- 研究(122843)
- 家(121483)
- 国家(120474)
- 科学基金(100983)
- 社会(82534)
- 社会科(78373)
- 社会科学(78350)
- 基金项目(71363)
- 省(67812)
- 自然(66243)
- 自然科(64604)
- 自然科学(64576)
- 自然科学基金(63473)
- 划(58848)
- 教育(54132)
- 资助(53543)
- 编号(44686)
- 重点(41906)
- 发(40520)
- 部(39502)
- 创(37450)
- 国家社会(36210)
- 创新(35238)
- 科研(34753)
- 计划(34582)
- 成果(33988)
- 中国(33443)
- 期刊
- 济(111188)
- 经济(111188)
- 研究(68299)
- 学报(47799)
- 农(45390)
- 科学(44156)
- 中国(43739)
- 大学(35025)
- 学学(33806)
- 农业(31738)
- 财(30165)
- 管理(29710)
- 经济研究(19128)
- 融(19021)
- 金融(19021)
- 教育(18674)
- 业经(18305)
- 财经(17734)
- 业(17565)
- 技术(15606)
- 经(15346)
- 资源(15319)
- 问题(15224)
- 贸(13971)
- 版(13773)
- 业大(12760)
- 科技(12701)
- 世界(12654)
- 国际(12458)
- 技术经济(10730)
共检索到352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一 戴慧芳 李桐 周金城
文章以洞庭湖区1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揭示了2011—2020年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同时运用Tobit模型和动态QCA模型探究了洞庭湖区县域旅游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县域间相对差异增大,极化现象突出。(2)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降低的演变趋势,旅游生态效率高效率区分布范围最广,且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3)从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来看,旅游经济规模、技术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公路网密度及旅游资源禀赋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4)在提升洞庭湖区旅游生态效率的5条发展路径中,环境规制强度逐渐成为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潘思妍
从旅游产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0—2018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旅游城镇化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水平偏低;城镇化指数呈现明显快速上升态势,整体水平较高;生态环境指数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且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城镇化指数不高,均值为0.3737,大致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基本上与城镇化指数变化一致。②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说明旅游城镇化的发展同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协同性,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具有反向性,反映出城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强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城镇化指数的整体提升。③近20年来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产业指数和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较低,外围县域相对较高,基本上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生态环境指数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为湖区中部县域明显高于外围县域,基本上形成以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旅游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城镇化指数、旅游产业指数的格局基本相似,与生态环境指数的格局基本相反。④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城市发展历史和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战略及政府政策等是驱使旅游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 熊建新 王鑫滨 黄玲玲 刘玫君 张家雄
【目的】诊断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可持续承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维度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适应性评价模型、标准差椭圆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洞庭湖区2012—2021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1)旅游产业指数呈现升—降—升变化趋势,生态环境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呈现中部地区较低、四周地区较高的“盆地型”空间分布格局。2)近10年来适应性时空迁移趋势以东西方向为主导,空间离散程度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重心位于洞庭湖中部地区,集聚特征明显。3)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类型以低度适应为主,县域占比达41.18%,空间格局表现边缘地区>外围地区>中部地区的分布特征。4)旅游资源禀赋、政府调控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是驱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时空演变的重要因素。【结论】洞庭湖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适应性较低,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未来洞庭湖区旅游产业发展,应立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提高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艳红 陆玉麒 周玉翠 闫保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枝独秀,发展势头强劲,湖南省旅游业也在不断攀升,湖南省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来湘旅游的入境游客中的核心部分来自港、澳、台地区,而国内客源中广东游客占了近三成,再加上西面张家界,南面长株潭(“红色旅游”资源)等旅游大市的冲击,使位于湘北的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洞庭湖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目前,进一步利用湖区旅游资源优势,克服湖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加强对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走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对促进环洞庭湖经济圈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洞庭湖 旅游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张志业 赵迪 龙凌 杨雨
【目的】诊断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适宜性,为可持续旅游城镇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旅游城镇化适宜性内涵及形成机理,从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17个县域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两两之间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指数的县域年际变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近20年来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彼此适宜性程度较低,适宜类型以较低适宜和中度适宜为主,高度适宜类型的县域集中分布在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交通区位条件较好、城市发育较完备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中心的环带状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时空分异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城镇发展水平为适宜性的增强提供了物质保障,生态环境为适宜程度的良性转变提供了条件支撑。【结论】现有旅游生产和城镇生活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较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政府政策对旅游城镇化适宜性改变发挥了显著的调控作用,旅游生产、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动态变化过程奠定了整个区域的旅游城镇化适宜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高辉 胡冉再琪 唐璇 唐雅倩 郑佳欣 孟晋华
洞庭湖区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研究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将耕地利用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中,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基于县级尺度,揭示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现出“先波动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且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由2007年的中北部集聚分布状态演变为2017年的零散分布状态;2007—2017年洞庭湖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有所提高,且趋向于空间均衡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何姣 李露露 焦锐 刘星池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Malmquist指数探究2017—2021年该地区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其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湖区环境治理综合效率呈现“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的空间格局,且县域差异明显,主城区效率值优于其他地区;(2)湖区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偏低,仅2019-2020年有所增长,且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资产对环境治理效率正向驱动效果明显,而第二产业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和有效灌溉面积与之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从构建区域协同机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个方面提出提升湖区环境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明辉 朱有志 庄大昌
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 ,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明显的碟形盆地带状地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 ,又呈东、南、西三大片分布 ,且各具特色 ;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几乎涵盖亚热带内陆所有湿地类型造就了该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围湖造田人工围垦、工业废水农药污染、乱捕乱猎人类干扰导致了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治理对策为 :退田还湖 ,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 ,科学解决“田湖之争” ,复还湿地生态系统。标本兼治 ,力争入...
关键词:
洞庭湖 湿地 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红梅 蒋岚
基于湖南省洞庭湖区1996—2016年21个县(市、区)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综合采用SE-SBM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湖区农业生态效率及其县(市、区)际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洞庭湖农业生态效率近年来有所下降;农药、农膜和化肥投入过量是影响洞庭湖区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同时碳排放、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过量排放也是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且各县(市、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三个指标显示,总体上湖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县际差异及差异变化程度相对不大;σ敛散性检验结果显示,湖区各县(市、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扩大趋势。
关键词:
农业生态效率 SE-SBM模型 县际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游雪姣
从生态弹性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3个角度构建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以2010年为现状年,2018年为模拟结束年,对3个子系统进行现状模拟,根据现状模拟结果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值进行优化模拟。结果表明:1选取19个指标中需要优化的指标为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林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口数量等8个指标,通过优化模拟,能够促使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不断优化。2从时空模拟结果来看,洞庭湖区17个县域单元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和变化较大,对比现状模拟和优化模拟结果,变化最大的是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3个区域,"W"型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3针对模拟结果,认为应采取控制人口发展规模,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系统调控和景观生态规划,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优化对策,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吴南飞 陈端吕 彭保发 胡金连
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了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运用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离差、比率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近15 a来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值呈现波折式下降趋势,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呈现"扩大—缩小—扩大"变化趋势。(2)2001—2015年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类,县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的响应状态优于周围地区,从西南向东北呈现"M"型格局。(3)2001年—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变化幅度和相对发展率差异明显,沅江市和南县2个县域与整个湖区生态承载力响应强度的差距最大;空间格局上,洞庭湖中部地区高于周围县域,西南地区高于东北地区,低载地区高于超载地区。(4)2001—2015年洞庭湖区1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响应值的离差和比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湘阴县、沅江市、南县和桃江县7个县域相对整个湖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大,响应强度高于其它10个县域;地域分布上集中在洞庭湖中部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5)产业结构特征及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主导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的演化机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贤 叶慧敏
农业旅游是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是传统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新途径。本文简要概括了洞庭湖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农业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从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条件、农业资源、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洞庭湖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可行性。探讨了洞庭湖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具体项目:即农事体验、农家宾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农史馆等。分析了农业旅游带动洞庭湖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关键词:
农业旅游 现代农业 洞庭湖区 支撑条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晓敏 陈文俊
21世纪以来,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大环境威胁,低碳经济也逐渐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与工业节能减排的高投入、高成本相比,林业减排具有成本低、持续性强等优势。因此,在我国工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当前阶段,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其对低碳经济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地区为例,通过回顾湖区生态林业建设历程,对湖区生态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并指出湖区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发展平原地区生态林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平原地区 效益评价 生态林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春花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状况波动频繁,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正在进行的生态重建提供依据。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洞庭湖区生态资产划分为7类,利用洞庭湖区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点,前10年湖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亏损,后10年生态价值回升并有所提高,表明湖区生态建设出现一定成效;②虽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湖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湿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洞庭湖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