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2)
2023(618)
2022(609)
2021(512)
2020(499)
2019(1082)
2018(1035)
2017(1516)
2016(1137)
2015(1176)
2014(1147)
2013(1242)
2012(1202)
2011(1176)
2010(1023)
2009(990)
2008(968)
2007(869)
2006(771)
2005(668)
作者
(5511)
(4827)
(4816)
(4506)
(2965)
(2404)
(2042)
(1995)
(1811)
(1715)
(1703)
(1695)
(1674)
(1635)
(1576)
(1549)
(1514)
(1508)
(1495)
(1405)
(1387)
(1332)
(1225)
(1200)
(1163)
(1145)
(1127)
(1063)
(1041)
(1031)
学科
(2926)
(1362)
(1335)
经济(1330)
生物(1317)
(1222)
(1142)
土壤(1137)
(1128)
(1028)
管理(1018)
(933)
(931)
及其(908)
水产(872)
防治(869)
(865)
(850)
植物(824)
方法(773)
(764)
生物学(744)
(721)
企业(721)
虫害(701)
生态(645)
数学(638)
数学方法(620)
环境(615)
(609)
机构
大学(16793)
学院(16714)
(10757)
研究(8988)
农业(8972)
科学(8831)
业大(7245)
(6270)
研究所(5973)
农业大学(5844)
中国(5308)
(5306)
实验(5215)
实验室(5016)
(4968)
(4760)
重点(4692)
(4119)
中心(3730)
技术(3690)
科学院(3671)
(3112)
工程(3070)
(3065)
环境(3050)
(3045)
资源(3044)
(2797)
管理(2773)
生物(2697)
基金
项目(14176)
(10528)
国家(10452)
科学(9215)
基金(9100)
科学基金(7043)
(6458)
自然(6456)
自然科(6278)
自然科学(6273)
自然科学基金(6165)
(5994)
科技(5751)
研究(5713)
计划(5343)
基金项目(4806)
(4207)
专项(4163)
资助(4132)
重点(3954)
(3571)
科研(3383)
农业(3362)
技术(3333)
(3221)
(2990)
创新(2903)
教育(2395)
(2328)
大学(2138)
期刊
学报(10588)
(10288)
农业(7255)
大学(6867)
学学(6804)
科学(6491)
业大(4086)
(3941)
中国(3923)
农业大学(3550)
(2685)
经济(2685)
(2281)
中国农业(2246)
林业(2228)
自然(2162)
研究(2030)
自然科(2009)
自然科学(2009)
科技(1737)
农林(1568)
(1568)
科技大(1452)
科技大学(1452)
(1441)
农业科学(1348)
西南(1337)
农学(1284)
华北(1284)
水产(1189)
共检索到23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金霞  黄小娜  夏建荣  王嘉雯  黄玲辉  
藻类作为一种生物吸附剂用于去除水溶液中单种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共存的多种金属离子去除则相对复杂。本实验利用碱预处理后的羊栖菜藻粉作为海藻吸附剂,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其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Zn(Ⅱ)、Cu(Ⅱ)、Cr(Ⅵ)和Ni(Ⅱ)]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发现,pH 2时Cr(Ⅵ)去除率最高,在pH 6~9时,Cu(Ⅱ)、Zn(Ⅱ)和Ni(Ⅱ)的去除率较高。海藻吸附剂在低剂量(2~4 g/L)投加时,4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于4 g/L时,去除率不再增加。Zn(Ⅱ)和Ni(Ⅱ)的吸附在25 min左右达到平衡,Cr(Ⅵ)和Cu(Ⅱ)稍慢;温度对海藻吸附剂去除Cu(Ⅱ)、Zn(Ⅱ)、Cr(Ⅵ)和Ni(Ⅱ)的影响并不明显。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海藻吸附剂对4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表明它们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海藻吸附剂对Cr(Ⅵ)和Ni(Ⅱ)的最大吸附容量明显高于Cu(Ⅱ)和Zn(Ⅱ)。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吸附方式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前后海藻吸附剂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主要与羧基有关。研究表明,海藻吸附剂对电镀废水中Cu(Ⅱ)、Zn(Ⅱ)、Cr(Ⅵ)和Ni(Ⅱ)都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湘洲  王玲芝  旷春桃  
植物单宁是自然界中十分丰富的天然有机资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单宁因苯环上富有多个能与重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和络合作用的邻位羟基,近年来成为一种备受关注、具有发展潜力的重金属吸附材料。单宁不同的改性方法会对其吸附性能产生影响。本文论述了单宁的原位固化、胶原纤维固化、胺甲基化及磺化四种改性方法,阐述了单宁的改性机理以及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宁四种改性方法特点的对比,对单宁改性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阎华  王会  黄升谋  李云捷  吴进菊  于博  李玉奇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以提高其表面活性,然后研究溶液p H值、溶液温度、Cr(Ⅵ)及Zn(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影响。【结果】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最优化条件为溶液p H 2.0,溶液温度40℃,铬和锌离子初始浓度20 mg/L,吸附剂用量1.0 g/L,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模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结论】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其吸附过程主要是发生在酸化松木粉表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颜世强  张洪才  付豪  潘迎捷  
为了有效吸附水体中重金属,使用离子交联法合成制备了一种低成本、低毒性的磁性壳聚糖纳米重金属吸附材料。调节多聚磷酸钠与壳聚糖溶液的比例,制备得到一系列不同粒径大小的重金属吸附材料并比较其吸附性能的差异。通过电子透射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粉末X射线衍射仪等一系列表征,确定壳聚糖纳米微粒成功包裹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并得到粒径范围介于164.05~768.69 nm尺寸颗粒。重金属吸附铜、镉、锌实验结果表明,小粒径重金属材料的吸附效果优于大粒径吸附材料,其最大吸附效率分别为51.66%,97.86%及82.24%。此外,该材料吸附原理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0.999),属化学吸附类型。通过与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共培养验证其生物相容性及毒性,细胞活性达到100%。该研究阐明小尺寸壳聚糖磁性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低成本、低毒性且吸附率高的重金属吸附材料,基于该优势其在污水处理及农业环境治理具有潜在价值。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伟丽  朱健  王平  雷明婧  苏扬  
以硅藻土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考查了吸附剂浓度、离子初始浓度、吸附质溶液温度、吸附质溶液初始pH值、时间等因素对硅藻土吸附模拟废水中Mn2+的影响。研究表明,硅藻土对Mn2+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4.0486 mg·g-1,效果较好,可被用于去除重金属锰。适当增加吸附剂用量、离子初始浓度、控制吸附温度(<50)、pH值(<6)、延长吸附时间都能提高硅藻土对Mn2+的吸附效果。Langmuir吸附等温式相比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更好的描述硅藻土对Mn2+的吸附过程。硅藻土吸附Mn2+的吸附动力学则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俊  许子龙  郑晓丹  许旭萍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玲  乔玉辉  李花粉  
为探究在废水处理中针对不同重金属吸附特征选择合适的生物炭修复方案,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在300和500℃下热裂解得到2种生物炭,通过试验模拟研究生物炭在单组分溶液体系和多种重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体系中,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并用等温吸附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同种重金属而言,500℃下得到的生物炭的吸附能力更强;2)对于同种吸附材料,单组分与多种重金属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对重金属离子饱和吸附量的顺序均为:Ni ~(2+)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雪彦  
以乙酸木质素为原料,通过定向化学修饰(酯化反应和点击反应)制备多酚型、希夫碱型和半胱氨酸型木质素基离子吸附材料。分别表征了三种离子吸附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形貌特征,分析了吸附环境因素对材料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吸附材料结构与吸附机理/吸附选择性能的内在关系。1.多酚型木质素基吸附材料(GLA)的制备及其Pb(II)吸附选择性研究以乙酸木质素为基体,接枝含多酚结构的没食子酸吸附单元,制备多酚型木质素基吸附材料(GLA),研究对Pb(II)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1)GLA的最佳吸附条件为:溶液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巧云  吴剑媚  付永清  陈雯莉  
研究了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hizobiumfredi)C6对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针铁矿、非晶形氧化铁等吸附Cu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胶体、矿物与根瘤菌共存体系对Cu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达0.99以上。②根瘤菌存在下,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和针铁矿对铜的吸附量较无菌时增加,尤其是比表面小的针铁矿吸铜量增加较多,比表面大的非晶形氧化铁的吸铜量降低。根瘤菌的参与改变了供试土壤胶体、氧化铁对铜吸附量的顺序。③在一定菌量范围,随着体系中根瘤菌量的增加,红壤与黄棕壤的胶体和针铁矿的吸铜量增加,非晶形氧化铁则略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元继  唐亚  刘本洪  张清东  
为了研究香菇菌渣在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的效果,将香菇菌渣加入含重金属铅的水溶液中,在转速120 r.min-1,温度为25℃的振荡器中进行振荡吸附,然后,用G2玻璃砂芯漏斗过滤,PE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滤液中的铅浓度,分别测定了不同吸附时间、菌渣用量、菌渣粒径、pH、Pb2+浓度条件下香菇菌渣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菌渣用量为3.0 g.L-1,Pb2+浓度为80 mg.L-1时,吸附2 h就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菌渣用量4.0 g.L-1,Pb2+浓度为80 mg.L-1时,菌渣对铅的吸附率为87%;菌渣用量为2.0 g.L-1,Pb2+浓度为50和100 mg.L-1时,菌渣粒径的变化对铅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付新喜  吴晓芙  石卉  李莲芳  
进行了生物柴油废水好氧吸附处理系统的吸附剂浓度和串联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废水CODCr的去除率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增大,而CODCr去除率的增量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降低。串联系统CODCr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并联系统,串联系统CODCr去除率和好氧降解总贡献率均与系统串联级数成正相关。在试验给定的条件下,四级串联可使出水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周欣  苏芳莉  王铁良  王娟  
采集辽宁盘锦双台河口芦苇湿地芦苇样品对造纸废水中Cu、Zn、Pb、Cd的净化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在拔节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最好;在发芽期和展叶期对Pb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21%和3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对Zn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53%和29%;在抽穗期对Cd净化率最大,为40%。在芦苇整个生长期内,芦苇根组织对Cu、Zn、Pb、Cd的吸收量均为最大,其次为茎组织,而叶组织对其的吸收量最小。整个植株对Cu、Zn、Pb、Cd的吸收能力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Zn>Cu>Cd。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鼎  周建民  彭晓春  龚道新  洪鸿加  李方鸿  
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评估方法,运用HERA软件对广州某电镀搬迁场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该场地土壤中铬(Cr6+)和镍的致癌风险指数分别为1.92×10–6、2.31×10–6,均超过其评估标准值1×10–6,表明其对人类有较高的致癌风险。②该场地土壤中铬(Cr3+)、镍、铜、银的非致癌危害熵分别为16.7、20.8、4.68、1.48,均高于其基准值1,表明该场地土壤中的铬(Cr3+)和镍有较高的非致癌危害,铜和银具有一定的非致癌危害。③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加强治理防护工作、根据目标污染物含量和位置分布确定修复重点区域、防治污染物扩散等管理、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吟  李欢欢  于佳玉  陈佳佳  杨麒霖  张晓东  
基于生物质资源化理念以及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设计了“三维生物质水凝胶吸附剂制备及性能测定”实验。以秸秆为原料优化制备了生物质水凝胶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了其理化性质,并初步考察了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的吸附性能及动力学模型,最后设置了涉及相关影响因素考察和机理探讨的开放性拓展实验。该实验将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及前沿科技成果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后续进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以及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黄根  王卫东  徐宏祥  卓启明  李吉辉  
该文使用煤矸石作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活化-酸浸除杂-碱熔提纯-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煤矸石硅基介孔材料(MSM),通过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药剂对介孔材料进行改性,得到改性后的介孔材料(A-MSM),并使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实验对材料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介孔形貌明显,且MSM比表面积达613.57 m~(2)/g;药剂处理后的介孔材料可实现表面基团功能化改性。在重金属离子Pb~(2+)和Cu~(2+)吸附实验中,探索了重金属离子浓度和介孔材料添加量的影响,实验发现煤矸石制备的介孔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实验设计循序渐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科学素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