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8)
- 2023(10412)
- 2022(8573)
- 2021(7883)
- 2020(6725)
- 2019(15077)
- 2018(15066)
- 2017(28289)
- 2016(15679)
- 2015(17246)
- 2014(17290)
- 2013(16377)
- 2012(14671)
- 2011(13249)
- 2010(13297)
- 2009(12227)
- 2008(11765)
- 2007(10292)
- 2006(8939)
- 2005(7629)
- 学科
- 济(58170)
- 经济(58103)
- 管理(41250)
- 业(38033)
- 企(30499)
- 企业(30499)
- 方法(29976)
- 数学(26165)
- 数学方法(25621)
- 农(16545)
- 学(15517)
- 中国(14277)
- 财(13280)
- 业经(12828)
- 理论(11540)
- 农业(11109)
- 制(11086)
- 贸(10975)
- 贸易(10972)
- 易(10664)
- 地方(9829)
- 技术(9208)
- 体(8842)
- 环境(8774)
- 银(8682)
- 银行(8623)
- 融(8246)
- 金融(8239)
- 行(8214)
- 务(7963)
- 机构
- 学院(221301)
- 大学(217898)
- 管理(82376)
- 济(79786)
- 经济(77999)
- 研究(75699)
- 理学(72070)
- 理学院(71226)
- 管理学(69359)
- 管理学院(69001)
- 中国(55053)
- 科学(53617)
- 农(49399)
- 京(45877)
- 业大(41212)
- 所(40440)
- 农业(39665)
- 研究所(37755)
- 财(34945)
- 中心(33866)
- 江(33080)
- 范(28783)
- 财经(28399)
- 北京(28237)
- 师范(28191)
- 院(28086)
- 技术(27304)
- 农业大学(26256)
- 州(26099)
- 经(25822)
- 基金
- 项目(159188)
- 科学(122735)
- 基金(114076)
- 研究(105391)
- 家(104737)
- 国家(103919)
- 科学基金(86885)
- 社会(65219)
- 省(65104)
- 社会科(61840)
- 社会科学(61821)
- 基金项目(60699)
- 自然(60636)
- 自然科(59264)
- 自然科学(59242)
- 自然科学基金(58159)
- 划(55053)
- 教育(49064)
- 资助(48030)
- 编号(40847)
- 重点(36603)
- 发(33980)
- 计划(33777)
- 创(33197)
- 部(32773)
- 科研(31841)
- 创新(31086)
- 成果(30727)
- 科技(30128)
- 课题(29364)
共检索到308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林兰 董学兴 赵卫红 欧江涛 何枫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万文 陈福艳 杨学明 江林源 黄光华
对罗氏沼虾(Macrobraciumrosenbergii)四个选育系——新引进系、原引进系、正交系和反交系,进行了养殖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引进系的生产性能最优,试验池单位养殖产量比反交系增产3·40%,比正交系增产8·35%,比原引进系增产12·16%;试验塘单位养殖产量比反交系增产21·24%,比正交系增产27·60%,比原引进系增产11·12%;杂交系的杂种优势不明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董学兴 吕林兰 赵卫红 於叶兵 刘其根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组)。养殖64 d,测定水环境因子(浊度、DO、pH、Chl.a、COD、BOD、NO_3-N、NO_2-N、NH_3-N、TN、TP、PO_4-P、TOC)及肠道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浊度、PO_4-P、TN和Chl.a具有显著影响(P<0.05),MP组PO_4-P浓度最大且显著大于其他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福州 张新民 陈德福 孔祥忠 郑伟力 陈奇 时彦民 时丽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聃 刘梅 房伟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为揭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sis)-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池塘内套养不同密度的大规格罗氏沼虾(M.rosenbergii)的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评价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确定最佳套养密度,本研究在中华绒螯蟹(10kg/667 m~2)-日本沼虾(15kg/667 m~2)套养池塘内每667 m~2分别投放规格为75~80只/kg的罗氏沼虾5kg(T1)、15kg(T2)和25 kg(T3),并定期监测罗氏沼虾生长情况,计算池塘氮磷收支,分析成本和收益。结果显示:T1罗氏沼虾生长速度要快于T2和T3;饲料为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T1、T2和T3氮输入的(81.99±2.14)%、(81.94±2.20)%和(81.91±2.21)%,磷输入的(85.16±2.33)%、(84.99±2.31)%和(84.85±2.40)%;水生植物是主要支出方式,分别占T1、T2和T3氮支出的(61.21±1.93)%、(56.99±2.03)%和(52.05±1.89)%,磷支出的(38.90±1.34)%、(37.72±1.36)%和(33.75±1.33)%;T1和T2的氮、磷相对和绝对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T3;T1和T2的氮、磷排污系数差异不大,均显著低于T3;T2的单位面积效益要高于T1和T3。结果表明,T2密度套养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套养密度为每667 m~2投放中华绒螯蟹10 kg,日本沼虾15 kg和罗氏沼虾15 kg。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葛红星 尼倩 陈钊 李健 常志强 赵法箴
设置26、28和30℃3个水温处理组,研究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28℃处理组虾池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与30℃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水温处理组间的活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养殖前期(5月15日—29日),3个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密度呈增大的趋势;5月29日之后,26和28℃处理组的微藻密度相对稳定,而30℃处理组呈上下波动的趋势.26、28和30℃处理组分别检测出浮游微藻3门15种、3门16种和4门17种.(3)试验期间,各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均未检测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4)26℃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8℃处理组的浮游微藻总密度呈升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0℃处理组的浮游微藻密度呈"M"型趋势;前期优势种较少,以普通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为主,普通小球藻的优势度最高;中期之后,牟氏角毛藻取代普通小球藻,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养殖中期,铜绿微囊藻也演替为优势种;随着养殖的进行,牟氏角毛藻逐渐成为优势种,优势度逐渐增大,在养殖的后期演替为唯一优势种.(5)26、28和30℃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0~1.64、1.07~1.69和1.26~1.83;随着养殖的进行,26和28℃处理组的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处理组呈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6)随着养殖的进行,各处理组水体中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整个养殖期间,26、28和30℃处理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2和0.2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浮游微藻 水温 优势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永士 臧维玲 侯文杰 张煜 杨明 戴习林 丁福江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密度 水质 成活率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伟 魏捷 洪坤浩 王亚坤 刘付柏 朱新平 于凌云
肠道菌群在动物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种草养虾和稻田养虾两种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和肌肉风味的影响,本实验以相同养殖周期不同养殖区域的种草养殖(种草组)和稻田养殖(稻田组)的罗氏沼虾为对象,对其肠道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肌肉氨基酸以及其肌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在虾肠道菌群的门级分类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是两种模式下均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此外,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种草组的特异优势菌门;在属级分类方面: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为两者的优势菌属。其次在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方面:稻田组的肠道菌群OTUs显著高于种草组(P<0.05),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高;在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亦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的功能都聚集于新陈代谢调控通路上。最后,在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和肌肉风味评估中证明:两者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稻田组肌肉中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种草组(P<0.05);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中的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P<0.05)种草组,而铜、锌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种草组(P<0.05);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之,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的肌肉风味更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罗氏沼虾不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和技术指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皓东 宫金华 马克异 陈焕根 李家乐 冯建彬
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缅甸野生、泰国和越南养殖群体共109尾个体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等10个形态性状,综合运用相关分析法、通径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野生和养殖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群体体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显示出较大的选育潜力,其中缅甸野生群体选育潜力最大。除第2腹节长外,群体间其他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是缅甸野生群体最大,越南养殖群体最小,形态性状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缅甸野生群体的头胸甲宽、第2腹节长和第2腹节宽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泰国养殖群体的全长、头胸甲宽和第2腹节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越南养殖群体的头胸甲长和第2腹节宽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此外,缅甸野生和泰国养殖群体的第2腹节长对体重都呈负相关作用。各群体所筛选出的形态性状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缅甸野生、泰国和越南养殖群体所筛选出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2、0.941和0.933。结果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基于群体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对体重通径关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形态性状可作为定向选育指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陆红法
罗氏沼虾的高产养殖技术陆红法(浙江水产学校,萧山311214)罗氏沼虾是由国外引进的一种大型淡水虾,属于热水性甲壳类动物,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都较高,目前已成为华东、华南沿海地区名特优水产品主要品种之一,内陆省份也有一部分养殖面积。近几年,虽然养殖规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叶星 祁宝伦
广东罗氏沼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叶星@祁宝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罗氏沼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叶星祁宝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80)广东罗氏沼虾养殖经过了十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已经步入高产稳定的阶段,具有较高的总体养殖水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魏琦
世界罗氏沼虾养殖概况魏琦(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deMan),又称马来西亚大虾,淡水大虾,大长臂大虾,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热带淡水虾之一,因其具有生长快、食性杂、个体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凌云
罗氏沼虾养殖高产技术陈凌云(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养殖,亩产可达150千克以上,最高达250千克,成虾商品规格在35—40尾/500克,亩净收益在4000元,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养殖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