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0)
2023(1632)
2022(1413)
2021(1338)
2020(1245)
2019(2572)
2018(2706)
2017(4269)
2016(2931)
2015(3265)
2014(3318)
2013(3196)
2012(3126)
2011(2791)
2010(2887)
2009(2537)
2008(2538)
2007(2351)
2006(1978)
2005(1759)
作者
(10994)
(9194)
(9113)
(8581)
(5886)
(4429)
(4126)
(3756)
(3479)
(3395)
(3161)
(3127)
(3054)
(3051)
(3008)
(2849)
(2762)
(2749)
(2719)
(2581)
(2568)
(2435)
(2400)
(2222)
(2207)
(2085)
(2056)
(2019)
(2010)
(2003)
学科
(6051)
经济(6042)
管理(5422)
(4341)
(3766)
(3290)
企业(3290)
中国(2825)
(2353)
(2223)
方法(2196)
(1933)
银行(1914)
理论(1842)
(1842)
数学(1747)
(1742)
(1710)
数学方法(1709)
金融(1707)
(1697)
(1692)
及其(1618)
虫害(1538)
地方(1499)
(1494)
业经(1449)
教育(1375)
农业(1355)
(1308)
机构
学院(38731)
大学(37683)
研究(18581)
(15442)
科学(15099)
中国(12641)
农业(12517)
(11904)
研究所(11173)
业大(10670)
(9616)
管理(9613)
(9559)
经济(9233)
(8088)
理学(7789)
农业大学(7761)
理学院(7638)
(7631)
中心(7611)
技术(7397)
管理学(7229)
管理学院(7180)
(7155)
实验(6970)
科学院(6840)
(6809)
实验室(6730)
(6696)
重点(6369)
基金
项目(28455)
科学(19968)
(18493)
国家(18335)
基金(18096)
研究(16747)
科学基金(13479)
(12952)
(10760)
自然(10408)
自然科(10131)
自然科学(10121)
自然科学基金(9931)
基金项目(9168)
科技(8302)
教育(7933)
资助(7846)
社会(7783)
计划(7640)
社会科(7253)
社会科学(7252)
重点(7146)
编号(6517)
专项(6219)
(6173)
(6101)
课题(6073)
(5851)
科研(5834)
成果(5828)
期刊
学报(14630)
(14425)
(10856)
经济(10856)
中国(10731)
科学(9996)
农业(9963)
研究(9690)
大学(9512)
学学(9187)
(5873)
教育(5745)
业大(5180)
农业大学(4177)
(4038)
林业(3781)
技术(3552)
管理(3373)
(3356)
中国农业(3137)
(2749)
金融(2749)
科技(2740)
自然(2680)
自然科(2405)
自然科学(2405)
职业(2273)
(2079)
统计(2049)
农林(1985)
共检索到60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法富  于元杰  张学坤  刘风珍  尹承佾  
鲁棉6 号自花授粉24 h 后,利用微注射技术,将多酚和单宁含量较高的罗布麻DNA 导入其子房中。在高选择压力下,利用自然虫源,选育出了兼抗棉铃虫和棉蚜的棉花种质系115 。对115 和亲本鲁棉6 号进行了室内生物学测定和食物利用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抗虫种质系115 严重阻碍了棉铃虫的食物利用,显著降低了初孵棉铃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而鲁棉6 号对棉铃虫影响较小。115 幼叶棉酚和单宁的含量分别比鲁棉6 号增加了90-9 % 和136-7 %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建雄  张福泉  李宗道  李贵成  周光宇  
为了寻找通过超干胚浸泡法已经将湘棉 12号 DNA导入苎麻湘苎 3号基因组中的分子证据 ,对所产生的变异后代进行了 RAPD验证 .所用 80个随机引物中 ,有 6个引物检测出变异材料 97- 2 4与受体的 DNA多态性 ,3个引物检测出变异材料 97- 2 8与受体的多态性 ,4个引物检测出变异材料 97- 4与受体的多态性 ,并且有 2个引物在变异后代中扩增出供体特异带 .这些结果说明棉花 DNA导入苎麻后引起了后代基因组的变异 .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淑芳  李俊兰  金卫平  王广恩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显  万艳霞  
杂66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野生棉三种间杂交后代与抗虫棉杂交而育成的,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抗病、高产、优质。1996~1997年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冀棉20号、33B分别增产73.0%和13.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相琼  张东铭  周宏俊  王均明  
从1978年开始,选用含棉花核雄性不育基因msc1的两用系473A、抗枯萎病品种陕棉9号及抗枯黄萎病品种中棉所12号,通过杂交转育、病圃与非病圃、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双重双向选择,成功地培育出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和抗枯萎病、抗黄萎病的核不育两用系抗A1和抗A2,并对其抗性遗传、抗性与产量的配合力及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用抗A1和抗A2作母本已选配成3个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志华  马立群  于卓  马艳红  李小雷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产于内蒙古通辽、包头与巴彦淖尔的罗布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筛选出的4对适宜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 359个AFLP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 889个,多态性位点比率高达91.22%;产于通辽地区的罗布麻遗传变异较大,与包头和巴彦淖尔两地的罗布麻亲缘关系较远,而包头与巴彦淖尔两地间的罗布麻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聚类结果与材料的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地区间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瑛阁  孙晓东  龚明福  
以罗布麻叶中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用化学显色法和薄层层析显色法对产生黄酮的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并根据形态特征对筛选到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菌株P-1和P-2均能产生黄酮;菌株P-1为镰孢菌(Fusariumsp.),菌株P-2为嗜松青霉(Penicillin pinophilum)。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冉阳露  蓝艳茹  王莉  段廷玉  
罗布麻斑枯病(Septoria apocyni)是一种严重危害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量和品质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罗布麻叶片与茎秆,初期叶片形成轮纹状病斑,后期危害茎秆,严重时病斑连接,罗布麻呈烧焦状枯死。本文系统研究了分离自甘肃(GS)和新疆(XJ)罗布麻叶斑病的2株罗布麻壳针孢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培养基、酸碱度、温度、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筛选罗布麻壳针孢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GS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XJ菌株在10%罗布麻汁液+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该菌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上均未产孢;菌落在10~3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pH为5~5.5;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病害提供了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牟方生  毛正轩  龚一耘  张超  扬泽湖  
采用核不育两系法,利用优质抗病核不育两用系GA5与转基因抗虫品系杂交,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A18.GA18高抗红铃虫和棉铃虫,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品质优,生长势强,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各项指标全面超过GA5.不同核不育两用系杂交组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GA18作母本配制的组合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6个组合通过四川审定、一年或两年国家区试或省区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三堆  崔洪志  夏兰芹  武东亮  倪万潮  张震林  张保龙  徐英俊  
构建了携带人工合成的GFMCryIA杀虫基因和经过修饰的CpTI基因的高效双价杀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GBI121S4ABC。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pGBI121S4ABC转入到石远321、中棉所19号、3517和541中国棉花生产品种中,首次获得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株系。叶片室内抗虫生物学鉴定表明,抗性好的株系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大于96%;经分子检测,证实了双价杀虫基因在棉花基因组中的整合与表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斌  汪媛艳  
以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和大花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0、0.3%、0.6%、0.9%、1.2%、1.5%、1.8%、2.1%)NaCl处理下,研究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罗布麻和大花白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呈明显降低趋势,平均发芽天数延长,各指标在1.5%~2.1%NaCl浓度处理下受抑制程度更加明显。低浓度时两物种发芽率和发芽势差异均不显著(P> 0.05),高浓度时罗布麻受抑制程度显著高于大花白麻(P 0.05)。NaCl浓度为0.3%、0.6%、0.9%和2.1%时大花白麻的胚根长显著高于罗布麻,其他浓度时二者差异不显著。随NaCl浓度增加,两物种胚根长与胚芽长呈降低趋势,且在1.5%~2.1%NaCl浓度处理时受抑制程度更加明显。3)罗布麻种子相对盐害率大于大花白麻,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大花白麻的抗盐性高于罗布麻,适宜罗布麻种子萌发的NaCl浓度为0~1.5%,适宜大花白麻种子萌发的NaCl浓度为0~1.8%。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赵玉凤  郜继红  曾彦军  张吉宇  王彦荣  王莉  
以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境内的罗布麻属(Apocynum)和白麻属(Poacynum) 8个基因型植物的种子为材料,进行了8个基因型植物种子形态特征、千粒重和生活力测定方法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参试罗布麻种子的长为2.75 mm,宽为0.68 mm,厚为0.49 mm。白麻属7个基因型中以紫斑中花的种子最长,为4.51 mm;青杆白花最宽,为0.90 mm;青杆白花和大叶白麻最厚,为0.61 mm。8个基因型种子的长、宽、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75~4.51、0.68~0.90和0.48~0.61 mm。其中,紫斑中花为最大基因型,罗布麻为最小基因型。千粒重变化范围在0.38~1.32 g,所有参试种子颜色均为褐色,其中以大叶白麻颜色最深。参试种子均表现出非休眠性种子萌发的特征,萌发时间较短,可以用来快速测定参试种子的生活力。采用四唑染色测定生活力时,参试种子均表现出不透四唑的特征,应该纵切切破种皮,预湿时间为12~14 h,染色时间为12 h,鉴定标准为种子胚80%完全染色。此次针对罗布麻属和白麻属种子形态特征与生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能够为罗布麻种子生活力鉴定、大规模种植、种子繁育提供一定的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彦农  夏曾润  贾文  柴薇薇  王文颖  王锁民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对盐渍环境具极强的适应能力。前期研究发现罗布麻为典型钾高效植物,且大量吸收钠离子(Na_+)和钾离子(K_+)以提高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是其适应盐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但有关该植物对低K_+和盐渍环境的光合响应机制尚未见报道。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低钾(0.01 mmol·L~(-1) K~+)和正常钾(2.5 mmol·L~(-1) K~+)供应条件下,盐处理(50和200 mmol·L~(-1) Na Cl)对罗布麻幼苗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PSⅡ光化学活性及光能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未添加Na Cl时,低钾处理对罗布麻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荧光和吸收光能的分配均无影响。在两个供钾水平下,添加50或200 mmol·L~(-1) Na Cl均显著降低了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CO_2浓度(C_i),提高了气孔限制值(Ls)(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蓝艳茹  高鹏  刘起棠  黄景凤  段廷玉  
由罗布麻栅锈菌(Melampsora apocyni)引致的锈病是影响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16年调查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盐湖、红沟两个野生罗布麻和6龄、7龄栽培罗布麻锈病的发生动态,分析了野生和栽培罗布麻锈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和生境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锈病均随罗布麻生长期的延伸而加重,其中盐湖、红沟罗布麻锈病分别在7月18日、8月3日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86.47%和87.60%,随后发病率逐渐下降,生长末期下降至75.97%和53.78%;6龄、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风珍  万勇善  薛其勤  
为了培育抗花生叶斑病的新种质,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国槐DNA导入花生栽培品种79266,在变异后代筛选抗叶斑病材料,对选出的5个种质系进行叶斑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的田间鉴定,并进行抗病种质系与受体DNA差异的SSR多态性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受体品种79266感染叶斑病(包含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病程曲线的线下面积(AUDPC值)为205.3,5个抗病种质系的AUDPC值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其中05D1128的AUDPC值最小,为112.0,感病最轻;收获前7 d调查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的发病程度,05D1148对花生褐斑病的抗性最强,其病级和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受体品种,抗性比受体品种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