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75)
2023(5927)
2022(4959)
2021(4982)
2020(3891)
2019(8926)
2018(8958)
2017(15415)
2016(9650)
2015(11084)
2014(11580)
2013(10520)
2012(10065)
2011(9205)
2010(9611)
2009(8695)
2008(8878)
2007(8443)
2006(7749)
2005(7524)
作者
(26481)
(22053)
(21838)
(21086)
(13842)
(10735)
(10198)
(8522)
(8506)
(8052)
(7704)
(7395)
(6997)
(6972)
(6923)
(6780)
(6774)
(6741)
(6509)
(6350)
(5868)
(5491)
(5246)
(5189)
(5040)
(4926)
(4855)
(4812)
(4548)
(4491)
学科
(33099)
经济(33056)
管理(22279)
教育(19596)
(17887)
中国(15503)
(14687)
企业(14687)
地方(11032)
方法(10658)
(10197)
理论(10014)
(9089)
数学(8585)
数学方法(8272)
教学(7895)
(7321)
地方经济(7137)
业经(7074)
(6938)
(6599)
农业(5843)
(5776)
贸易(5772)
技术(5575)
(5554)
(5452)
发展(5353)
(5230)
(5134)
机构
大学(136026)
学院(131249)
研究(49814)
(42169)
管理(41834)
经济(40719)
理学(34719)
理学院(34121)
管理学(33121)
中国(32971)
管理学院(32839)
(31761)
科学(30966)
教育(30493)
(30242)
师范(30096)
(25849)
师范大学(24720)
(23137)
研究所(23070)
中心(22357)
北京(21486)
(21236)
技术(18887)
(18737)
(17993)
(17813)
职业(16683)
业大(16087)
财经(16024)
基金
项目(78674)
研究(64629)
科学(63492)
基金(52868)
(45278)
国家(44767)
教育(37824)
社会(37781)
科学基金(37562)
社会科(35291)
社会科学(35282)
(32496)
编号(29626)
(29393)
成果(27939)
基金项目(26716)
课题(23979)
自然(22724)
自然科(22206)
自然科学(22202)
自然科学基金(21752)
资助(21574)
(20451)
重点(19574)
(18566)
(18413)
规划(18104)
项目编号(17753)
(16659)
教育部(16226)
期刊
(54349)
经济(54349)
教育(51267)
研究(50735)
中国(38337)
学报(19101)
科学(17279)
(16969)
(16143)
管理(15804)
技术(15787)
大学(15306)
职业(12557)
学学(12477)
农业(11571)
(11155)
金融(11155)
图书(9370)
业经(8590)
(8491)
论坛(8491)
财经(8045)
技术教育(8012)
职业技术(8012)
职业技术教育(8012)
(7735)
经济研究(7317)
(7083)
问题(6754)
书馆(6663)
共检索到221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舒志定  
网络已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与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 ,必须要看到网络对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更需要讨论形成负面影响的根源是什么。本文以批判现代性的视野 ,反思了网络背景下教育的合法性问题 ,并阐明了教育困境问题的根源 ,为下一步探讨教育的转向提供了认识的基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立保  郭雄伟  
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崛起是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现象。它的诞生给传统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互联网及其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入了两难选择的窘境。本文从网络文化产生的历时性视角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价值基础以及网络文化的特性,最终试图寻找一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网络困境的新出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欢  
考察职业教育产教内部关系对推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价值。社会网络理论提供了分析产教内部关系的全新框架,即结构洞驱动了以技能传递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网络生成,产教关系深入是从技能需求出发的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化并保持适度平衡的过程,产教互动的本质是以技能转换为诉求的产教资源双向转化。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呈现出僵化、失衡、退化的产教强弱关系样态,结构洞中介作用弱化导致产教资源流动受限,职业教育存量社会资源的可观与高质量技术技能社会资本匮乏并存。未来产教关系构建的着力点应以强化弱关系、拓展结构洞、增强社会资本为目标,创新构建以业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相互交织、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优势互补、信息流动与资源共享有效协同的产教融合载体。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宝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的深层原因在于合法性不足。基于"制度—组织—行为—文化"分析框架,产教融合的合法性可以分为制度安排层面的规制合法性、组织合作层面的规范合法性、交易行为层面的实用合法性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认知合法性。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完善法律与政策体系,以改善"强制性规则"的供给提升规制合法性;增强组织合作适配,以增进"约束性期待"的满足提升规范合法性;强化共享价值创造,以推进"共同利益空间"的扩展提升实用合法性;增进文化认同形塑,以促进"建构性图式"的形成提升认知合法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刘明发表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中的程序与实质》(《西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一文认为,西方主流民主模式是选举民主,其核心是"一人一票"的公平程序。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则强调民主过程中的辩论、反思、公共利益等实质要求,将民主合法性的讨论集中在了民主协商的程序要求和实质要求当中。关于协商民主的合法性,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两位思想家的争论奠定了该议题的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鹂  刘钟芬  
教师教育者是专职教"教师"的教师,是通过教学指导教师学习者学习和理解如何"教学"的人,其教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之指导"学"、传授"教"和示范"教"的特殊需求下具有自在特质和要求。基于教师教育者调查以及与教师学习者、初任教师群体的评价期许比对,在多主体视域中探析教师教育者教学能力的现实样态发现:群体存在自我能力认知理想化、角色特征能力不凸显、与基础教育改革衔接能力不足等问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亦祥  
认为网络舆情信息因其传播模式的网状化、传播内容的开放化、传播主体的隐匿化以及传播手段的个性化等显著特征,使得经典的传播效果理论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尤其是"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与"使用和满足"等理论所强调的观点或假说,在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实践中,有的得到了印证和加强,而有的出现了背离和不适应。文章试图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使之与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相适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璐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形态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文化的视域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科学地认识它,合理地利用它,更好地使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光宝   谢梦晴   李学良  
集团化办学合法性是促进集团化办学稳定发展的前提,然而已有研究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给予足够关注。本文在网络合法性理论指导下,设计质性个案研究,深入揭示集团化办学合法性的建构机制。研究发现: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包括形式、实体和互动合法性三个维度;集团化办学合法性建构的基本思路是结合“从内而外”的制度路径和“从外而内”的战略路径,形成双路径建构通道。形式合法性建构通过在集团层面建立“条块结合”的管理结构、颁布制度,明确集团发展理念实现;实体合法性建构通过“教师流动”制度,塑造教师的复合身份认同实现;互动合法性建构通过提升教育集团的社会影响实现。形式、实体和互动合法性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德海  李枭鹰  
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未来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多可能性便构成教育可选择的客观前提。然而,机械决定论统摄下的教育完全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技术性行为,即教育目的事先被预设,教育过程中多种可能性为一种可严格预期的运作模式所替代,教育行为被严格控制,教育结果相应地成为教育计划的附属品,主体的能动性与选择权被无情扼杀。因此,必须走出简单教育的樊篱,树立复杂性教育思维,归还教育主体以选择权,步入本真意义的教育殿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丽颖  
中国校外教育机构现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网络体系和制度安排,但因自身定位的不明晰,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故应明晰校外教育概念,阐释学科建设立场,坚持学术自觉,做到体系建构与问题取向相融,整体研究与类型研究并重,学理意识与方法意识兼顾。以此为基础,在学科视域中解释校外教育实践,开展校外教育理论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外教育理论体系。这既是校外教育建设的重要选择,也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北生  王萍  
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国民幸福总值(GNH)正逐步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教育是追求和实现人之幸福的崇高事业,可促进与达成GNH的有关指标。在GNH视野中,教育具有追求幸福的个体功能,为了和谐的社会功能,彰显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调节功能。应遵照社会发展要求,尽力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同时,还要注意教育多种功能的整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晖  李晶  
"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反映出我们对教育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重判断,其根源在于教育活动要兼顾理想与现实、事实与价值。教育异化体现出人们教育认识中事实(实然)与价值(应然)的对立。从认识论视域思考教育异化有助于合理定位教育功能,缓解教育价值冲突,进而消解"教育异化"。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当  
以消费为核心,鲍德里亚和鲍曼指出现代社会的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进而指认了消费社会的特征与内涵。二者通过对消费社会中贫困问题的反思,分别从主客体的角度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从文化符号批判出发,鲍德里亚提出"返璞归真"以消解贫困;从消费主体的境遇出发,鲍曼呼吁人道主义以关照"新穷人";二者同源异流、互相补充,具有极强的批判性。然而,从唯物史观来看,双方依然站在主体与客体、生产与消费对立的立场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只能够提供"批判的武器"。为此,我们依然需要回到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揭示符号意识形态、贫困与新穷人等问题的根源,辩证理性地看待消费,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合理可行的中国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