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0)
2023(8858)
2022(7516)
2021(7097)
2020(5874)
2019(11907)
2018(11920)
2017(22162)
2016(11904)
2015(13035)
2014(12631)
2013(11665)
2012(10417)
2011(9511)
2010(9422)
2009(8972)
2008(8298)
2007(7586)
2006(6801)
2005(5824)
作者
(32365)
(26974)
(26843)
(25489)
(16792)
(12868)
(12374)
(10500)
(10221)
(9372)
(9091)
(9080)
(8563)
(8294)
(8289)
(8205)
(8093)
(8040)
(7945)
(7553)
(6657)
(6629)
(6361)
(6249)
(6116)
(5965)
(5927)
(5746)
(5455)
(5395)
学科
(44057)
经济(43906)
管理(33395)
(27122)
(24192)
企业(24192)
方法(15438)
(13308)
中国(13189)
地方(12980)
业经(12473)
数学(10975)
数学方法(10819)
理论(10743)
(10737)
(10611)
(10515)
(9604)
(8897)
农业(8086)
地方经济(7906)
环境(7451)
教育(7133)
(6943)
金融(6935)
(6893)
银行(6878)
(6865)
贸易(6862)
(6644)
机构
学院(159594)
大学(156467)
管理(59331)
(57837)
经济(56366)
研究(54074)
理学(50971)
理学院(50351)
管理学(49299)
管理学院(49002)
中国(39996)
科学(34248)
(32860)
(28112)
(26507)
(25327)
中心(25232)
(24739)
研究所(24146)
(23568)
师范(23324)
业大(22312)
财经(21970)
(20119)
北京(20071)
(19887)
(19757)
农业(19716)
技术(19194)
师范大学(18447)
基金
项目(110728)
科学(88177)
研究(83659)
基金(79071)
(69101)
国家(68530)
科学基金(59127)
社会(54437)
社会科(50424)
社会科学(50408)
(44995)
基金项目(41357)
教育(38802)
(37579)
自然(36754)
自然科(35939)
自然科学(35929)
编号(35807)
自然科学基金(35257)
资助(30392)
成果(29380)
重点(25358)
课题(25018)
(24508)
(23511)
(23291)
项目编号(22063)
国家社会(22022)
创新(21696)
(21050)
期刊
(69319)
经济(69319)
研究(44631)
中国(35271)
学报(25708)
(24406)
教育(23775)
科学(23518)
(21997)
管理(21808)
大学(19294)
学学(18044)
农业(16663)
技术(13695)
业经(13419)
(12373)
金融(12373)
经济研究(11343)
财经(10466)
图书(9569)
(9087)
(8716)
问题(8020)
科技(7818)
职业(7798)
(7637)
商业(7625)
(7507)
论坛(7507)
资源(6858)
共检索到237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克  刘海燕  
随着社会矛盾的凸显,由此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了高发的态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网络舆论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能否有效进行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能否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辩证的,社会治理必须遵循网络舆论的特点及网络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机制,从科研、立法、政府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加大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力度,才能稳妥处理群体性事件,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高福廷  
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其应急管理考量着高校乃至政府机关危机管理的水平。置身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其突发群体性事件也必然与网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网络信息传播的聚合效应,对高校突发群体性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网络也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更及时地获取校园舆情动态,在突发事件萌芽期进行预警处置,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祁晓霞  
网络舆论是互联网上唤起、形成的,一定时期内大多数网民对某一问题、现象所持的总体看法和观点。当前,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较以前更加明显,但客观分析网络舆论的功用,还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关注其形成过程中技术、个人、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复杂互动。在一个网络社会,如果要想实现更多群体性事件由"危"到"机"的转变,决不能忽略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网上舆论应当被视作社会民意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某些重要问题。但网络舆论并不等同于民意,网络媒体提供了一种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彭小兵  邹晓韵  
[目的/意义]互联网情境下的邻避效应容易发酵、激荡而失序,研究网络舆情演化机制有助于应对环境集体抗争可能引发的暴力冲突事态。[方法/过程]基于经典的SIR传染病模型,构建"宁波镇海反PX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的双阶段传染病模型,对环境集体抗争两阶段的信息传播机理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政府处置不当、衍生议题的引入以及微博、意见领袖与网民的非理性介入,促使以居民环境利益诉求为动因的邻避效应,转化为包含有多元主体与官民冲突议题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抗争的治理,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信息传播机理,通过线上线下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皇平平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短时间内便可造成严重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虽然来源于传统社会冲突,但表现为瞬间爆发性,参与者也具有匿名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加上现实社会的弱控制力及其他种种触发因素,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和蔓延。因此,如何妥善、公正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创新化和法治化研究必须认真对待的命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理性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并通过搭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合理有效地疏导、规制和监管,进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网络社会治理法治的思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迪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7-2013年国内网络舆情预警领域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从文献数量、文献著者、关键词、文献刊载来源、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海成  
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不足导致的环境决策异化。协商民主强调公民平等参与,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决策,增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信,在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协商民主的方式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推动政府从"统治型"向"治理型"的转变,加强协商平台建设,公开环境信息,培育和引导环保组织积极参与协商。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宋香丽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都出现很大的变动,由此导致各种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敏感度比较高的一个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也呈日益增多趋势。从政府行政伦理来考量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它暴露了社会转型期政府行政伦理失范。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行政伦理制度,以提高政府防范和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炜  程宝生  杨青  
将本体论和语义计算的相关技术引入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题发现研究中,并通过构建食品安全领域本体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取主题信息,有助于实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题发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于蓉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集聚,在现实中爆发并对高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行为事件。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主要由大学生利益受损和社会问题引发。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是推动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同,群际偏见和群体认同会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不同的模式演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俊  霍良安  
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通过构建交互演化模型来刻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态过程,分析微博环境中两个舆论场之间相互影响机理,探讨在不同的参数条件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趋势,提出了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策略。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立华  程诚  刘宏福  
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和公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攀升,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对发生在2006-2013年间的50个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比较分析发现:1.政府回应显著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效果;2.政府回应的主动性、速度、透明度、公正性、方式的现代性与多样性以及政府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性等要素与事件的有效解决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回应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度和回应的主动性最为重要;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与热度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了政府回应对事件解决的效果。面对网络群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霍虹  
文章以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心理特征的负面催化作用为切入点,客观分析其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心理特征,提出从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营造法治化校园环境;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参与网络事件学生的心理疏导几方面采取措施,以期有效疏导、应对和化解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泽  张晓杰  
[目的/意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引发了席卷全国的网络舆情,如何合理把控网络舆情走向,有效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问题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方法/过程]文章构建了循证治理的动态平衡模型,从决策者能力、科学证据、公众价值的三维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并基于循证治理视域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结论]研究为政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全新思路:一是要完善府社沟通机制,推动公众价值融入网络舆情治理;二是构建非常态化舆情引导体系,彰显科学证据的理性价值;三是推动科学证据与公众价值双向互动,重视新兴媒体效能发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慧君  李树茁  
为了理清性别失衡对公共安全影响机制与作用模式,本文首先描述了转型社会中社会风险的主要形态,及性别失衡放大社会风险的途径;其次,通过改进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模型,构建了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风险放大的理论解释框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揭示性别失衡背景下社会风险放大途径,提出以网络治理为工具的危机管理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