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40)
- 2023(19835)
- 2022(16982)
- 2021(16340)
- 2020(13510)
- 2019(30657)
- 2018(30475)
- 2017(55916)
- 2016(31100)
- 2015(35224)
- 2014(34872)
- 2013(32892)
- 2012(29758)
- 2011(26902)
- 2010(27036)
- 2009(24366)
- 2008(23423)
- 2007(20758)
- 2006(18001)
- 2005(15579)
- 学科
- 济(108841)
- 经济(108727)
- 管理(93893)
- 业(83428)
- 企(72643)
- 企业(72643)
- 方法(50147)
- 数学(42607)
- 数学方法(41928)
- 中国(34742)
- 财(30258)
- 农(28337)
- 教育(27437)
- 业经(26095)
- 学(25078)
- 理论(24770)
- 地方(23388)
- 技术(22930)
- 制(20282)
- 务(19832)
- 财务(19744)
- 财务管理(19702)
- 农业(18982)
- 贸(18979)
- 和(18974)
- 贸易(18963)
- 企业财务(18613)
- 易(18382)
- 划(17174)
- 银(17146)
- 机构
- 大学(419274)
- 学院(411501)
- 管理(162283)
- 济(152125)
- 经济(148367)
- 理学(139796)
- 理学院(138142)
- 管理学(135391)
- 管理学院(134583)
- 研究(132230)
- 中国(95251)
- 京(89567)
- 科学(81798)
- 财(71668)
- 范(65616)
- 师范(65154)
- 所(63370)
- 江(61928)
- 中心(61085)
- 研究所(57869)
- 业大(57361)
- 财经(56959)
- 农(56941)
- 北京(56834)
- 师范大学(52770)
- 经(51931)
- 州(50346)
- 院(48887)
- 教育(48472)
- 技术(47129)
- 基金
- 项目(282334)
- 科学(224355)
- 研究(214849)
- 基金(201527)
- 家(173218)
- 国家(171636)
- 科学基金(149053)
- 社会(133706)
- 社会科(126350)
- 社会科学(126318)
- 省(112281)
- 基金项目(106464)
- 教育(106324)
- 划(95243)
- 自然(95171)
- 自然科(93018)
- 自然科学(92999)
- 自然科学基金(91279)
- 编号(90418)
- 资助(81329)
- 成果(75399)
- 课题(64274)
- 重点(63921)
- 部(63095)
- 创(61124)
- 发(60254)
- 创新(56376)
- 项目编号(56346)
- 教育部(55418)
- 大学(55028)
- 期刊
- 济(164341)
- 经济(164341)
- 研究(126629)
- 中国(89790)
- 教育(83535)
- 管理(61825)
- 学报(61295)
- 财(57129)
- 科学(56320)
- 农(50132)
- 大学(49323)
- 学学(43373)
- 技术(41031)
- 农业(35162)
- 融(31426)
- 金融(31426)
- 业经(27787)
- 财经(27491)
- 图书(27421)
- 经济研究(25669)
- 经(23696)
- 职业(20597)
- 科技(20368)
- 业(20005)
- 问题(19846)
- 坛(19048)
- 论坛(19048)
- 书馆(18932)
- 图书馆(18932)
- 版(18915)
共检索到611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睢辰萌 孙晓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迅速的信息传递服务,同时也对人类的思想评价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所谓“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就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双面反映。网络技术推动了互联网信息交流的跨区域性功能的发展。在媒体交流平台上,社会信息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大众眼前,以致由于信息资讯鱼目混珠,大众对于新闻资讯的舆情往往容易产生误解、扭曲,科学形态的判断思维受到了网络舆情的蒙蔽,甚至人们丧失了自主判断思维。在未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顾赟 林丹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能够及时反映其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场域,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与分析,创新网络舆情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队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培养内容,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耀东
各种智能设备与现代化信息传播平台得以深入应用的今天,网络舆情油然而生,并对社会发展与大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而网络舆情中所存非理性因素能充分折射出大众对某一社会舆论热点的倾向性观点,以致对该问题未来的发展走向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所以,高校顺应时势与院校发展实况构建网络舆情阵地、并由此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预先对网络舆情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有充分了解。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丽霞
网络舆情主体的易偏差性、舆情客体的多样性、舆情传播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导向性、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原则出发,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手段,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和网络议程,提高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工作效能;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参与到相关机制建设中去,促进校园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方面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高职 网络舆情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余勇 杨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创造型与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外重视,在一个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社会生产模式变革的时代,"创新精神"被人们赋予更崇高的意义。创新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培养"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高校在社会中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大学生既是伟大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模式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三观及思维模式会对我国未来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关系我们国家的繁荣与长治久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白璟 安涛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刚
大学生网络舆情在时间、空间、态度、参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性,网络舆情表现出的多元价值观、内容良莠不齐、管理不到位现象已经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遵循大学生网络舆情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建构系统完备的网络体系,以及改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嶂 宁锦歌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既受社会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作用于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研究因势利导的有效方法,培养青年学生的参与型政治热情,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政治文化 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建强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播思想、文化、信息等方面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得以不断完善,使大学生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所观、所想,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将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高校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激励,也有负面冲击,因此,对高效网络舆情展开严格监督和正确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已经成为当下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思政教育 引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贺明华 贺超
鉴于网络舆情可能会给社会造成大范围的影响,文章重点针对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5G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为高校更加有效地治理网络舆情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网络舆情治理 高等院校 5G时代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余友情
网络发展为新媒体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博客、微信、网络杂志、虚拟社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凭借其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交流方式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当前大学生市场,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视角独特、论述有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科学性、实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具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丁义浩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参与社会事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成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高校如何顺应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把握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柯宁
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何碧如 何坚茹 孙福顺
近年来,网络舆情已成为政府、媒体部门研究的热点,但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七大特点的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的探讨,初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三方联动、三种监管、三类报告、三大研判、三级反应、三重引导等干预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 网络舆情 干预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军红 赵红妍 张磊
大学生们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表达,满足了自我认知的需求,但是,网络舆情犹如一把"双刃剑",同时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从网络舆情的概况及其特点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舆情 教育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与管理职能的突破——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测评研究》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的策略——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
基于舆情环境分析的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研究——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研究——评《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评《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机制——评《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期高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索——评《新时代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评《“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