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9)
2023(10892)
2022(8747)
2021(8012)
2020(6622)
2019(14862)
2018(14617)
2017(27001)
2016(14525)
2015(16163)
2014(15824)
2013(14988)
2012(13380)
2011(11908)
2010(11765)
2009(10661)
2008(10279)
2007(9051)
2006(7884)
2005(6838)
作者
(43792)
(36404)
(36029)
(34202)
(22733)
(17469)
(16287)
(14316)
(13845)
(12672)
(12401)
(12045)
(11820)
(11296)
(11219)
(11203)
(11109)
(10895)
(10536)
(10348)
(9244)
(8942)
(8797)
(8336)
(8247)
(8125)
(7958)
(7863)
(7476)
(7371)
学科
(49697)
经济(49624)
管理(40140)
(37185)
(30039)
企业(30039)
方法(20074)
数学(17049)
数学方法(16808)
(15792)
中国(15159)
业经(13543)
(12622)
(12312)
(11758)
(11266)
贸易(11261)
(10939)
地方(10759)
理论(10461)
农业(10389)
技术(9420)
(9057)
(8782)
银行(8735)
(8319)
(8159)
金融(8152)
环境(8016)
(7863)
机构
学院(200022)
大学(198520)
管理(75121)
(73227)
经济(71520)
研究(67207)
理学(65198)
理学院(64403)
管理学(63047)
管理学院(62688)
中国(49052)
科学(45157)
(41953)
(41814)
业大(35463)
(34448)
农业(33396)
(32672)
研究所(31855)
中心(31263)
(30422)
(26908)
师范(26438)
财经(26101)
北京(25652)
技术(25028)
(24614)
(23813)
(23792)
农业大学(22288)
基金
项目(143257)
科学(111215)
基金(101816)
研究(99993)
(92532)
国家(91744)
科学基金(77350)
社会(62571)
社会科(59175)
社会科学(59155)
(58036)
基金项目(54489)
自然(51498)
自然科(50416)
自然科学(50397)
自然科学基金(49482)
(49136)
教育(46502)
编号(40400)
资助(39855)
重点(32611)
成果(31847)
(31083)
(30707)
(29674)
创新(28957)
课题(28597)
计划(28398)
科研(27710)
国家社会(26188)
期刊
(77968)
经济(77968)
研究(51606)
中国(43423)
学报(40157)
(37509)
科学(33257)
大学(29288)
学学(27712)
管理(27371)
教育(26165)
农业(25277)
(24843)
技术(17784)
(15022)
金融(15022)
业经(14987)
(14125)
经济研究(13365)
财经(12142)
图书(12057)
(11574)
业大(11424)
科技(11133)
(10486)
商业(10032)
问题(9866)
农业大学(9829)
(8637)
论坛(8637)
共检索到289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云娇  陈斐  罗秋菊  
青年群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关键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国庆阅兵仪式作为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对青年人的国家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研究立足于社交平台"豆瓣"中一个最大规模的线上讨论小组"豆瓣鹅组",将网络社群中的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数据爬取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阅兵仪式在国家集体记忆建构中的媒介作用,阐释从个体记忆唤醒到集体记忆生成的动态过程、要素与特征,并完善仪式建构集体记忆的链条模型。研究发现:(1)国家庆典仪式对个体记忆唤醒是由外部提醒和内部驱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2)国家庆典仪式对群体的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呈现出当下性、结构性和群体性的特征,由仪式建构的集体记忆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国民意识、家国情怀和爱国行动3个方面。文章既以中国本土化的大型节庆仪式研究深化了仪式的集体记忆功能与理论内涵,也为网络社群时代强化国家庆典仪式的爱国情感培育功能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式与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邓桦  
历史上瑶族是一个不断迁移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然而,这个民族却依靠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度戒",在民族历史进程中没有因为不断迁居而解体,反而保持了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维系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云南蓝靛瑶"度戒"仪式入手,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能够揭示出仪式与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建构的关系。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侯天柱  
又是一个金秋十月,又是一个装满收获的季节,连日历也穿上了"国庆装"。祖国母亲60华诞的纪念日,北京天安门成了全体灸黄子孙的注目地。上午10点,天安门前人山人海,乐声阵阵,胡锦涛主席乘坐红旗牌轿车检阅受阅官兵。之后,他又登上天安门城楼发表了重要讲话。大阅兵开始的一瞬间,电视机前的我心潮澎湃。看着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我感到精神振奋,倍感自豪。我们的军队发展之快,武器之强,军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威  文军  
中国全面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一部分乃至一代农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迁入城镇的"新市民"虽已历经政策定义与社会认知层面上的"城镇化",但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仪式行为的操演与社会关系的实践中仍然长期保持着"农民"的方式。这既是乡村记忆深刻历史性的体现,也是嵌入在农村集体意识和农民生命轨迹之中的记忆表达。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以社会记忆为视角,将政策推动的"城镇化"和"市民化"作为改变乡村社会记忆框架的历史事件背景,尝试探索和论述已经经历过城镇化变迁的农民在社会生活与政策环境重构中,保留和建构社会记忆的方式与途径。同时分析阐述在国家政策与权力的影响之下,这些方式和途径所体现出的"新市民"社会记忆的建构逻辑和影响因素,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对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章乐  
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并非群体成员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工具所建构的关于群体过去的共同记忆,因此它不是关于过去的客观重现,而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还具有规范群体价值观和习惯、保存和丰富群体传统以及缓解个体和群体痛苦的作用。然而,集体记忆也涉及选择性遗忘和压迫等道德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道德问题,道德教育在发挥集体记忆的凝聚和认同作用时,还应通过对话建构“共享”的集体记忆,并培养学生集体记忆中的人类意识。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钱莉莉   郑春晖   王金伟   郭俊成  
文章是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不足与薄弱环节,以国内9处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3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段怀清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解语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艳  李咪咪  肖洪根  
对于海外移民返乡的研究,学者们往往聚焦于解析其返乡动机、探访祖国家园的行为,以及返乡旅游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而对其返乡旅游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的作用却鲜有涉及。该研究选择10个北美华侨家庭就返乡家庭旅游开展联合访谈,运用叙事研究方法,解析其返乡家庭旅游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发现,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集体记忆的信息遵循"地点""活动""感受"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逻辑进行建构,通过分享行为来维系;而国家认同随着集体记忆的形成而建构,并通过日常实践体现出代际差异性、传承性和垂直传播性。该研究对海外移民的返乡研究、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姚远  任羽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高校形成了一批极具时代特色又体现民族精神的建筑群,是重要的红色文物,是新中国集体记忆的具体物质载体。这批历史建筑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体现了歌颂民族独立和人民胜利的文化自信,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是重要的"当代遗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被研究教师对"我的老师"的回忆构成一幅对特定时代教师的"集体记忆"图景。被唤醒的集体记忆表露的是一种现实中的饥渴和缺失,一种对于意义和归属的寻求和渴望。集体记忆中建构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的社会结构的支持而成为一种历史角色。面对转型的社会,教师角色中应当保持连续性的东西面临着断裂的危险。因此,在转型的社会结构下,教师们面临着自我认同重建的挑战和危机。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盛况  
仪式是一种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和实践活动,群体性是仪式活动的本质属性。社会心理学在研究群体问题方面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其中涉及到从众心理、角色扮演、群体凝聚、情绪感染、群体规范这些概念。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校园仪式,发现仪式文化可以形成群体结构、强化群体情感、升华群体道德、规范群体行为。因此,在改进校园仪式活动过程中,必须明确仪式的话语对象、营造仪式的崇高氛围、凸显仪式的评价色彩、增强仪式的教化效果。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莫莉  
在大众传播时代,共同媒介使用、媒介叙述,以及媒介事件所构建的集体记忆三种理论解释了信息传播和媒介消费行为对民族凝聚力建设的作用。而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促使人们改变媒介消费习惯,进而对民族凝聚力建设产生了新的影响。基于理论辨析和案例解读,一方面阐释了新媒体对民族凝聚力的削弱机制,包括打乱人们的共同媒介消费行为、削弱媒介论述中的民族联系、以及消解媒体事件的严肃意义;另一方面解读了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包括提供让人们接触更多民族事件并参与其中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体为凝聚公众而可取之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立鹏   张利平  
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群体适应,更是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果的关键。研究旨在探索集体记忆对中华民族认同的促进作用,通过自编集体记忆文本材料对集体记忆进行唤起,采用单侧的内隐联想测验对个体内隐的中华民族认同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被试的内隐中华民族认同水平较高,联结中华民族和积极词汇(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更快和正确率更高;(2)启动集体记忆的被试表现出更快地处理相容任务和更大的内隐效应D值,表明集体记忆能进一步促进内隐中华民族认同。该结果为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集体记忆这一有效途径,建议在今后的教育和宣传中融合现代媒体、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等方式唤起集体记忆,加强中华民族认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星雅   李佳怡   张志远   王玏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解读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动态演变特征,借助集体记忆理论对集体记忆建构机制进行解读,为城市历史景观对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活化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对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要素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古籍文献中的城市历史景观记忆构建的逻辑关系,解译记忆客体与记忆载体的作用机制和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最终从不同的关联关系提出格局景观、区域簇群、场所标志3个层级的城市历史景观活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