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4)
- 2023(15328)
- 2022(13321)
- 2021(12407)
- 2020(10563)
- 2019(24060)
- 2018(23817)
- 2017(46156)
- 2016(25278)
- 2015(28000)
- 2014(27809)
- 2013(27544)
- 2012(24989)
- 2011(22730)
- 2010(22551)
- 2009(20825)
- 2008(20457)
- 2007(17977)
- 2006(15794)
- 2005(14010)
- 学科
- 济(96930)
- 经济(96791)
- 管理(77631)
- 业(72748)
- 企(61529)
- 企业(61529)
- 方法(44690)
- 数学(38048)
- 数学方法(37645)
- 财(27965)
- 农(26897)
- 中国(24434)
- 学(23525)
- 业经(23253)
- 制(22847)
- 贸(18543)
- 贸易(18535)
- 地方(18214)
- 易(18030)
- 农业(17809)
- 务(17372)
- 财务(17301)
- 财务管理(17270)
- 技术(16605)
- 理论(16435)
- 企业财务(16404)
- 体(16319)
- 和(16031)
- 银(15328)
- 环境(15312)
- 机构
- 大学(365426)
- 学院(360805)
- 管理(143199)
- 济(140745)
- 经济(137725)
- 理学(124830)
- 理学院(123418)
- 管理学(121281)
- 研究(120849)
- 管理学院(120638)
- 中国(87405)
- 京(77522)
- 科学(77391)
- 财(65773)
- 农(64526)
- 所(61244)
- 业大(58730)
- 研究所(56191)
- 中心(54013)
- 财经(52831)
- 江(52211)
- 农业(50952)
- 北京(48344)
- 经(48043)
- 范(46540)
- 师范(45943)
- 院(43625)
- 经济学(42181)
- 州(41921)
- 财经大学(39480)
- 基金
- 项目(252927)
- 科学(198215)
- 基金(184470)
- 研究(179294)
- 家(163182)
- 国家(161884)
- 科学基金(138192)
- 社会(113413)
- 社会科(107480)
- 社会科学(107453)
- 基金项目(98717)
- 省(98609)
- 自然(92102)
- 自然科(89940)
- 自然科学(89914)
- 自然科学基金(88324)
- 划(83640)
- 教育(81908)
- 资助(75415)
- 编号(71742)
- 成果(58178)
- 重点(56747)
- 部(55359)
- 创(52962)
- 发(52734)
- 创新(49531)
- 课题(49024)
- 科研(48725)
- 教育部(47132)
- 制(47047)
- 期刊
- 济(151073)
- 经济(151073)
- 研究(102768)
- 中国(66908)
- 学报(65318)
- 农(58184)
- 科学(56945)
- 管理(51816)
- 财(49937)
- 大学(48530)
- 学学(45912)
- 农业(39335)
- 教育(36815)
- 技术(28711)
- 融(28368)
- 金融(28368)
- 财经(25890)
- 业经(25128)
- 经济研究(23995)
- 经(22078)
- 问题(20048)
- 业(19671)
- 图书(19283)
- 科技(19111)
- 版(18337)
- 理论(17444)
- 业大(17254)
- 技术经济(16811)
- 实践(15928)
- 践(15928)
共检索到515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斌 张朝宾 吴洁 施琴芬 刘思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其获得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其所处的特定组织网络中不断通过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获取知识,而这一网络结构必然会对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从此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阐释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积极影响,接着分析其负面影响,然后提出网络结构对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模型,最后针对如何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结构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网络结构 知识转移 影响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秋玉 曾刚 杨文龙 叶雷
技术转移是区域降低研发成本、创造新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从incoPat专利数据库获取1985~2018年城市间专利转让数据,借助空间网络分析、模体挖掘、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在空间格局上,长三角是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创新高地与和核心区域,内部呈现组团式、多中心发展格局,且与外界联系紧密;上游区域中成渝技术转移非常活跃,在创新塌陷地呈"钉"式发展势头;中游城市分散式发展。在局部模体上,顶级城市的技术转移模式呈现规律性特征,均注重已有合作关系的维护,占据结构洞位置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在网络形成机制上,网络具有较强的自组织生长能力和弱聚敛性;城市创新质量、创新数量、经济水平越高的城市之间发生技术转移的概率越高,网络等级性将进一步强化,马太效应明显;技术认同比产业认同更有利于转移关系的建立,地理邻近效应微弱,省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综上,重视高质量技术的研发、拓展技术转移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地位,针对性寻找技术邻近型合作伙伴以及政府有效引导均能促进技术转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阮平南 栾梦雪 魏云凤 刘晓燕
为梳理创新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并从中识别关键因素,从知识特性、组织主体属性、组织间关系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等多维度出发,构建创新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2003-2018年80篇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显示:创新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阻碍因素有知识复杂性、内隐性、组织距离和知识距离,组织距离的阻碍作用最为显著;促进因素有转移意愿、转移能力、接受意愿、吸收能力、关系强度、信任、沟通、网络规模、中心性和结构洞,其中结构洞的促进作用效果最强;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但地理集聚因素在吸收能力、接受意愿、知识距离、关系强度、信任、网络规模和网络中心性与创新网络知识转移的关系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并且知识距离的双重作用得到解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儒 刘启农
立足全球59个经济体2011~2021年专利交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建立全球技术转移网络,通过网络节点数据、边数、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揭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借助QAP法考察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多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全球技术转移网络表现出一定“小世界”特征和集聚效应;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主要划分为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社团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社团,存在“全球化-区域化-全球化”社团演化态势;相较于美国与英国的全球技术转移网络“枢纽”地位,中国在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地位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呈逐年攀升趋势。经济规模、地理临近、互联网基建连通性及跨境数据自由流动均能对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发挥正向推动作用。据此,应瞄准薄弱环节,促使后发优势转变为核心竞争力;面向发展全局,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破跨境壁垒,推动外部环境转变为发展主阵地,以期加速形成和完善中国各地区技术转移网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云辉 李亚慧 郭毅
通过对236名看门人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转移理论,构建社会网络结构、看门人角色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期探究看门人角色在跨国公司知识转移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看门人角色在社会网络关系强度、中心位置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看门人角色在中介中心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突破以往知识转移研究中"知识源——知识接受方"的二元分析框架,着重关注知识转移过程中传输通道的作用,以"知识源——看门人——知识接受方"为三元分析框架,更为微观和细致地研究知识转移过程及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云辉 崔新健
看门人是通过控制其他人访问特定资源的权利、调节本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互动而对本组织的行为、知识流动产生强烈影响的行为人。利用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看门人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强度、网络中心位置、网络密度和中介中心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看门人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中心位置和中介中心性对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中介中心性的影响相对更强。
关键词:
看门人 社会网络 跨国公司 知识转移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唐厚兴
【目的/意义】破解社会网络结构优劣之争对提升企业间知识共享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作用、结构特征对知识共享影响、结构形态对知识共享影响、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结论】现有研究往往基于社会网络结构外生的假设,且单纯以网络结构的物理形态特征来评价其优劣是导致争论的根源。因此需结合内/外生结构理论,特别要考虑企业网络的社会属性,以及知识共享不同阶段与网络结构的匹配性,才有助于解决争论。
关键词:
知识共享 社会网络结构 企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阮平南 栾梦雪 刘晓燕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蓉英 吴胜男
以CSSCI 2003-2012年图书情报学来源期刊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学科期刊形成的互引知识转移网络结构的节点特征和区块特征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图书情报学期刊知识转移活动密切和频繁,期刊的知识实力与学科融合力以及期刊之间的知识差距影响着知识转移的模式;根据期刊的出度与入度,可以将期刊分为知识输出型、知识吸纳型以及知识平衡型期刊;(2)2003-2007与2008-2012年图书情报学期刊互引知识转移网络按照专业和被引均可以分为四个区块,随着学科实力和期刊间知识差距的变化,知识转移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弱化;(3)图书情报学期刊的知识转移活动存在着由"弱—弱"子群向...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军 董琼 杨德礼
本文针对网络组织中知识在组织间转移的行为和问题进行研究。许多文献从网络组织整体的角度阐述和论证了网络组织中知识转移的数量和效率对于网络组织的整体绩效成正比例关系,但是,在网络组织中个体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知识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个体企业追求的是个体最优化的状态。本文在个体目标最优化的基础上,考虑到知识转移的交易与非交易方式,知识转移的风险性,对组织中个体企业间关系的影响,以及知识的转化率,构建了个体企业基于利润、知识转移风险、组织间关系价值、知识转移费用和知识的吸收转化价值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并且,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与修正投影方法,得到个体最优化状态下的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志宏 李军 徐宁 吴鹏飞
归纳现有的理论与文献,总结出知识转移机会、动机和能力是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成功的三个决定性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同时整合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就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分别阐述组织如何有效促进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迟嘉昱 孙翎 杨晓华
深入探讨专利合作网络的三种网络结构特征与地理接近性对企业专利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占据网络中心和结构洞位置都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专利合作产出;企业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地理接近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利合作产出;地理接近性负向调节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对企业专利合作产出的影响,与合作伙伴地理距离遥远的企业比地理邻近的企业从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中能获得更多的创新收益。
关键词:
网络结构 地理接近性 专利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