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83)
2023(5828)
2022(4917)
2021(4660)
2020(4121)
2019(9039)
2018(8865)
2017(17673)
2016(9433)
2015(10290)
2014(10491)
2013(10353)
2012(9655)
2011(8832)
2010(9302)
2009(9180)
2008(8020)
2007(7067)
2006(5975)
2005(5687)
作者
(29199)
(24435)
(24189)
(23090)
(15391)
(11817)
(11167)
(9402)
(9158)
(8799)
(8336)
(8244)
(7867)
(7742)
(7719)
(7695)
(7443)
(7246)
(7117)
(6778)
(6011)
(5992)
(5964)
(5544)
(5524)
(5460)
(5398)
(5187)
(4996)
(4811)
学科
(36501)
经济(36467)
(30673)
管理(28218)
(24427)
企业(24427)
方法(19231)
数学(16854)
数学方法(16669)
(11853)
中国(11213)
(10773)
保险(10681)
(10355)
(9819)
银行(9803)
(9278)
(9272)
(9223)
金融(9222)
(8662)
财务(8642)
财务管理(8623)
企业财务(8343)
(7847)
业经(7567)
(6922)
贸易(6918)
(6796)
理论(6758)
机构
大学(141317)
学院(138719)
(55721)
经济(54528)
管理(53921)
理学(46137)
研究(45657)
理学院(45618)
管理学(44688)
管理学院(44423)
中国(38523)
(29794)
科学(29280)
(28993)
(23614)
财经(23310)
(23287)
中心(21822)
研究所(21376)
(21351)
业大(21302)
(20328)
农业(18864)
北京(18716)
经济学(17998)
财经大学(17971)
(16434)
(16403)
经济学院(16364)
(15983)
基金
项目(95087)
科学(75630)
基金(72437)
(64330)
国家(63902)
研究(63736)
科学基金(55309)
社会(41953)
社会科(39836)
社会科学(39824)
自然(38319)
基金项目(38126)
自然科(37522)
自然科学(37510)
自然科学基金(36885)
(35814)
资助(30925)
(30819)
教育(29340)
编号(23345)
重点(21603)
(21370)
(19438)
科研(18921)
成果(18801)
(18671)
计划(18349)
教育部(18339)
创新(18327)
国家社会(17925)
期刊
(55702)
经济(55702)
研究(40283)
学报(25848)
中国(25480)
(22361)
科学(22195)
管理(19997)
(19966)
大学(19317)
(19303)
金融(19303)
学学(18534)
农业(13290)
财经(11804)
技术(11039)
(10032)
经济研究(9513)
教育(9183)
业经(7926)
统计(7082)
问题(7071)
(6987)
理论(6973)
(6917)
(6742)
技术经济(6713)
业大(6657)
科技(6300)
实践(6295)
共检索到202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石大龙  白雪梅  
异质的金融网络结构中,危机传染效应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不同。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这三种金融网络中危机传染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构建有向加权的银行间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并根据网络结构确定网络中每个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其次模拟分析两类随机冲击和两类目标冲击下,不同网络结构中风险传染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结果显示:无标度网络面对冲击时的稳定性更高,但当连接最多的银行遭受冲击时,这种网络结构极端脆弱;随机网络面对目标冲击具有最高的稳定性,但面对随机冲击则更加不稳定;金融网络呈现出"稳健而脆弱"的特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子丰  周晔  
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30家中美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Graphical LASSO算法估计和可视化了中美银行间的高维网络结构关联度,同时运用网络中心性、簇系数、小世界效应指数、网络密度等指标刻画银行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研究发现:总体上中美银行之间的关联度较弱,系统性风险跨境传染的路径较少;大型银行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强,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具有较强的信息溢出效应和调节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小世界效应;金融危机或股灾期间,跨国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网络密度会增强,国内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也会略有提升,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路径也随之拓宽。强有力的救助计划或调控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甚至削弱银行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防止系统性风险通过关键节点向其他银行蔓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苗文龙  张思宇  钟伊云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信贷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基于2005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的24个国家/地区银行部门的跨境信贷债权债务数据,研究全球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变动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分析表明,(1)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网络中,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金融区域化进程明显。此时,金融网络整体风险状况主要取决于中心层国家/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金融交易规模的波动性。(2)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风险网络中,经济规模次于美、英、德、日、法的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跨境信贷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脆弱环节。(3)中国内地跨境信贷网络结构较为均衡,有利于降低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全球跨境信贷网络对我国的风险冲击。因此,既要密切监测全球跨境信贷网络中心强化和网络结构不平衡性加剧后中心层国家/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又要加强对波动幅度较大的外围层国家/地区金融风险的监测力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苗文龙  张思宇  钟伊云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信贷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基于2005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的24个国家/地区银行部门的跨境信贷债权债务数据,研究全球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变动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分析表明,(1)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网络中,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金融区域化进程明显。此时,金融网络整体风险状况主要取决于中心层国家/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金融交易规模的波动性。(2)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风险网络中,经济规模次于美、英、德、日、法的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跨境信贷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脆弱环节。(3)中国内地跨境信贷网络结构较为均衡,有利于降低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全球跨境信贷网络对我国的风险冲击。因此,既要密切监测全球跨境信贷网络中心强化和网络结构不平衡性加剧后中心层国家/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又要加强对波动幅度较大的外围层国家/地区金融风险的监测力度。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利琴  胡蝶  彭红枫  
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促使更多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银行借助杠杆投资形成了大量的同业风险敞口,银行间金融网络不断演进和发展。本文利用VAR-NETWORK模型构建了我国银行间的有向网络关联图,发现银行资产的高同质性和创新关联交易等因素导致风险吸收效应较强,风险外溢效应明显,但是整体系统性风险溢出指数仅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态势。为了进一步明晰风险传染的诱发机制,识别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本文运用面板模型对风险传染在吸收和外溢两个方向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网络集中度会增加风险的辐射效应,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张会刺激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诱发系统性风险上升。为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应提高金融体系的连通度,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溢出的方向和程度配以差异化的监管与政府干预政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谭亚波  
2017年11月出版/58.00元ISBN 978-7-5201-1332-8本书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全球和主要区域的有向贸易网络,对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染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染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国
关键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超  高凤凤  陈维国  
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7~2017年中国14个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利用债务矩阵构建银行网络,运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其分解为网络结构和资本缓冲两个因素,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复杂的关联性,而资本缓冲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期间,网络结构是诱导银行系统性风险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资本缓冲对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有重要作用。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债务关系更为紧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较大,中国银行处于网络结构中重要位置,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处于次重要位置。该结果为资本监管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欧阳谦  
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如果看不到各类机构在市场中的联系,看不到金融创新所依托的基础产品的实质风险,不能有效规范各类机构行为对市场内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就会误导金融机构对市场趋势的判断,风险防范就会严重滞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傲琼  刘新宇  
传染性渠道和相关性渠道代表了引发系统风险的两种不同机制,这两种渠道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又取决于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本文通过数理模拟方法研究了系统风险发生概率与传染性渠道、相关性渠道以及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相关性与系统风险发生概率间关系呈现驼峰形,即降低银行间资产的关联性未必能够降低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传染性渠道的增加会导致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两种渠道对系统风险的影响随着银行网络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经纬   李守伟   刘晓星   王虎  
2008年金融风暴等全球性经济危机标志着国际贸易与金融投资业务日趋增长的关联性会推进跨国风险传染,在研究不同国家作为风险源时的传染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风险韧性,对于系统评估我国跨国贸易、投资活动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构建贸易-投资网络并建立系统性风险在国家内部贸易、投资等不同渠道和不同国家间的传染模型,将2003—2019年中国和OECD国家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数据作为分析数据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1)主要投资国家作为传染源会对系统造成显著破坏,中国作为重要贸易国家对于网络的影响程度远低于G7国家,但在研究时间段内影响力持续提升。(2)与风险传染源无关,网络起始损失与最终损失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3)中国对于北美、东亚、西欧地区的风险韧性较弱,对东欧、南美、亚欧交界国家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强;G7国家对中国贸易、投资渠道的负面影响极为显著。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交叉传染过程。当前我国银行系统体现为较强的流动性风险;(3)风险传染与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有关,而非系统性风险与银行资产配置、交易头寸以及资本金等多项因素有关。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晨  
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促使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剧增,系统性风险积累严重,而系统性风险大小与各家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染路径与规模有关。通过考察现有金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交易特征,引入一系列假设和变量对商业银行非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利用网络模型估测风险传染及规模,并最终运用Logit模型找到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商业银行各类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性,并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度依赖,系统性风险持续积累;(2)在复杂的金融网络结构下,商业银行风险传染体现为流动性风险与偿付性风险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玉鹏   娄云深  
基于18个经济体760家金融机构SRISK系统性风险数据,采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方差分解法测度全球系统性风险的时变传染网络,进而采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各经济体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结合SRISK数据和时变传染网络能有效识别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均会产生风险净输出效应,且会通过直接输出或香港地区间接输出风险至中国大陆;在全样本与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事件期间,中国皆为风险净溢入国且新冠疫情期间溢入效应达历史最高;美英两国在重大风险事件期间均对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新冠疫情期间中国高分位段系统性风险遭受外部冲击的形势最为严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邵洲洲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数据,文章综合运用倾向于得到完全型网络的最大熵法和倾向于得到联系稀疏型网络的最小密度法估计同业业务网络,进而应用网络传导分析法考察了两类网络中的风险传染问题。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最小密度网络中的风险传染较最大熵网络更为严重;(2)在两类网络中,国有银行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城商行和农商行均容易受到传染;(3)在最小密度网络中,股份制银行和少数城商行及农商行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且当违约损失率较高时股份制银行也会受到传染。文章研究对完善我国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