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37)
2023(4425)
2022(3591)
2021(3575)
2020(2648)
2019(5791)
2018(5669)
2017(10503)
2016(5690)
2015(6317)
2014(5919)
2013(5489)
2012(5120)
2011(4547)
2010(4588)
2009(4142)
2008(4213)
2007(3842)
2006(3479)
2005(3030)
作者
(14684)
(12268)
(12102)
(11640)
(7664)
(5896)
(5824)
(4760)
(4685)
(4367)
(4160)
(4068)
(3920)
(3850)
(3828)
(3730)
(3730)
(3640)
(3610)
(3599)
(3028)
(2959)
(2914)
(2857)
(2736)
(2731)
(2723)
(2713)
(2477)
(2455)
学科
(17902)
经济(17762)
管理(16009)
(14007)
企业(14007)
(13743)
理论(8133)
业经(7499)
方法(7482)
(6402)
中国(6385)
(6151)
(5095)
(5050)
教育(4892)
(4601)
教学(4541)
工作(4213)
社会(4048)
企业经济(4047)
(3878)
经济理论(3835)
数学(3819)
数学方法(3747)
农业(3544)
地方(3444)
(3265)
(3096)
财务(3086)
财务管理(3080)
机构
大学(75295)
学院(74682)
管理(28659)
理学(24582)
(24287)
研究(24267)
理学院(24259)
管理学(23816)
管理学院(23659)
经济(23562)
中国(17397)
(15986)
科学(14421)
(13191)
(12406)
师范(12304)
(12219)
中心(11780)
(10814)
财经(10265)
北京(10148)
师范大学(9997)
(9851)
(9776)
研究所(9682)
业大(9352)
(9286)
技术(9267)
(8939)
教育(8772)
基金
项目(50807)
科学(40889)
研究(40680)
基金(36345)
(31230)
国家(30913)
社会(27154)
科学基金(27146)
社会科(24318)
社会科学(24302)
教育(20542)
(19801)
基金项目(18893)
编号(17946)
(16768)
自然(16217)
自然科(15847)
自然科学(15847)
成果(15811)
自然科学基金(15595)
资助(13175)
课题(12593)
重点(11770)
(11503)
项目编号(11340)
(10804)
(10758)
国家社会(10709)
教育部(10448)
(10284)
期刊
(30405)
经济(30405)
研究(22101)
中国(20203)
教育(17052)
学报(11415)
管理(11353)
(10825)
科学(10727)
(9831)
大学(9292)
学学(8271)
技术(7787)
图书(7110)
农业(6623)
职业(5432)
财经(5287)
业经(5107)
(5100)
金融(5100)
书馆(5098)
图书馆(5098)
(4556)
(4544)
经济研究(4356)
社会(4208)
(4185)
论坛(4185)
情报(4077)
技术教育(3664)
共检索到1155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一  
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整合",意指在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得以建构、网络社会治理功能已有发挥的前提下,依托主体、客体及手段与方式之网络社会治理三要素的要素配备和功能激发,以增强、优化和提升网络社会治理整体效能的过程。在具体运行层面,我们可以依据纵向之"过程"或"流程",以及横向之"行动"或"运作"的分析维度,将其划分出不同的实践类型。当下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功能整合,应当把握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增进网络主体素养、规范网络公共参与、净化网络生态环境、补足网络治理疏漏等五个方面的实施重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喜  
借助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在解释网络扶贫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扶贫的实践特色。研究发现,网络扶贫能够推动扶贫思维的深层变革:从单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助力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从主观判断到科学界定;促进扶贫动力的内外融通:从外源救济到内生崛起;推进扶贫主体的系统升级:从单一分离到通力合作;优化扶贫路径的实践切入:从共性举措到个性特色;保障扶贫效果的稳定有序:从短期快速到长期持续。因此,在网络扶贫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网络扶贫主体的人力资本、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网络公益扶贫有序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曙光  王琼慧  
新中国持续进行了近七十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减贫成就举世瞩目。本文作者在对新中国扶贫事业六个关键阶段及其主要成就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我国扶贫工作存在的深层问题,并创新性地系统提出了社会网络扶贫的理论,总结了现实中我国各地创造的社会网络扶贫模式。作者通过引入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概念,阐释社会网络在构建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对社会网络扶贫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现实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文中最后提出,未来的扶贫可从制度供给、发挥各类组织的作用及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扶贫等方式形成覆盖贫困人口的完善社会网络,进而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杨  孟溦  
科技治理是一个被学界和实践者广泛使用的术语,用以区别于传统科技管理模式。然而,受制于“治理”的观点分野,科技治理的内涵与外延较为模糊,各理论构件呈现冲突性、碎片化特点。通过对我国科技建制历史的回溯发现,科技治理发轫于后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特征变化所衍生的治理需求,体现了科技创新从“建制”到“解构”的历史趋势。因此,在“解构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将前沿治理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有机结合,从多个维度对科技治理进行阐释,指出科技治理以行动者网络作为行动结构,以后现代话语作为对话形式,以合作制组织作为组织形式,以行动主义作为互动形式,以良性、可持续创新生态作为发展目标。研究勾勒出后现代社会科技治理的理论图谱,可为我国未来科技治理改革实践提供方法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淑娟  李剑波  杨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底线要求。新时代“三农”工作应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树牢群众观点,守好底线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丁任重  徐志向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全球、现实的战略思维深图远虑的智慧结晶,内在规定了科技创新必须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战略定位,科学指明了重视基础研究、瞄准科技前沿、加快成果转化、勇于自主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的战略导向,具体涵盖了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端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部署,深刻蕴含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扶持以及务求实效的实践指向,为指导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明确的行动指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金伟  刘海军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国之大者”,怎样理解和践行“国之大者”等基本问题。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养和重要政治能力。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脉络清晰、逐步深入、内容丰富、指向明确。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国之大者”的核心要义,即“国之大者”是事关国家稳定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大纲”;蕴含了让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旨归;明确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站位高远讲格局、勇于担当讲使命是理解和把握“国之大者”的原则遵循。践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积极统揽两个大局。全面总结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对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意义重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洁  
价值判断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价值哲学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也影响着公共价值的创造与社会的良序发展。通过考察可以确定,价值判断是存在于公共生活中的一种关系性判断、正当性判断以及情理共融的关切性判断。基于此,价值教育的任务乃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思考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进行正当的、保全人尊严的价值判断,并在提升学生理性能力的同时创设情感体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有成  
算法安全是指个体、社会与国家的核心利益在算法技术嵌入过程中相对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其实质是防范与化解人机关系新格局下的安全风险,进而构建相应的治理规范。算法安全的理论内涵体现为算法系统自身安全可控、算法社会应用安全可信与国家主权不受算法损害三个层次。当前,在我国算法安全治理实践中,复合型规范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并呈现保障数据源头安全、算法安全多元共治、算法监管多维一体、算法安全与发展兼顾的特征,但亦存在算法嵌入后各安全治理场域、治理要素衔接不畅的问题。未来算法安全治理结构的优化完善,需在技术自身维度推进算法的安全可信控制,在社会应用维度强化算法掌控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在国家战略维度统筹算法防御与算法竞争。由此在算法安全核心内涵基础上构建系统的、适应算法技术发展的治理结构体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阳   李斯   张錡棋  
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方面,更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难点。文章基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明确“宜融区域”,结合相关理论揭示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价值,阐释融合发展的阶段和实践指向。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已经历了以“设施出圈、空间嵌入”为主要特征的探索期,和“机构融合、服务叠加”的突破期,将进入“以人为本、主客共享”的深化期。在新的融合发展阶段,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引领下,从理念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平台融合和标准融合5个方面统筹推进,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协同并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洁  周毅  
[目的/意义]对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安全风险进行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典型风险成因和风险间影响关系分析,以期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治理研究提供分析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对不断衍生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的总结,结合国家关注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问题,剖析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安全风险类型,从网络信息生态安全风险整体视角,对主流、典型类型风险的内涵和成因进行分析,归纳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安全风险整体特性,并从具体类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关系角度,对整体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影响进行综合解析。[结果/结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是网络信息生态安全风险的核心组成部分,各类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成因不一,但在特性和影响上互有交叠,要保障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的安全需要具体针对不同类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并综合考虑其风险整体性影响。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李华君  曾留馨  滕姗姗  
[目的/意义]网络暴力是一种依托虚拟网络平台,兼具实在暴力因素的网络失范行为,了解网络暴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现状,对于我国政府优化网络管理、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以百度及新浪微博为检索平台,对2012-2016年的网络暴力事件进行样本筛选,梳理了30起典型网络暴力事件,对其时空特征、所涉群体与事件类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我国网络暴力事件的数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数量略多;结构性暴力和事件性暴力并发;网络暴力事件从政治性热点向娱乐性热点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高俊峰  王毅军  黄微  宋绍成  
[目的 /意义]通过解构网络舆情场内涵、结构特征以及功能属性,进而将场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管控治理的研究中,实现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的网络舆情综合研究视角建构目标。[方法 /过程]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辩证地引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场论的观点与定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解构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并形式化地对网络舆情场的整体机能进行数理描述。[结果/结论]网络舆情场的运动特征本质上是场域中客观存在的显性舆情信息与舆情受众主观认知的交互和作用的体现。因此网络舆情场的介入能将网络舆情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一涛  罗尧成  
文章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凸显、现代职教体系有待完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四方面介绍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对其丰富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在此基础上,从高质量发展指南、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表征、发展目标六大维度分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并据此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技能型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指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林  杨宗伟  王志斌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中小微企业面临技术创新的共性服务需求更加迫切。结合经济形势的变革,主动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科研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建设内涵,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四川化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例,开展实践研究,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