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75)
- 2023(8115)
- 2022(6993)
- 2021(6333)
- 2020(5236)
- 2019(11506)
- 2018(11406)
- 2017(21438)
- 2016(10833)
- 2015(12043)
- 2014(11108)
- 2013(10878)
- 2012(9739)
- 2011(8807)
- 2010(8806)
- 2009(8140)
- 2008(7983)
- 2007(7286)
- 2006(6265)
- 2005(5599)
- 学科
- 济(44506)
- 经济(44485)
- 业(41477)
- 管理(40266)
- 企(37445)
- 企业(37445)
- 技术(16843)
- 方法(15382)
- 业经(14024)
- 中国(12261)
- 数学(12105)
- 技术管理(12040)
- 数学方法(11984)
- 地方(11961)
- 产业(11889)
- 农(11361)
- 贸(9132)
- 贸易(9124)
- 财(8912)
- 易(8794)
- 制(8252)
- 理论(8241)
- 销(7457)
- 供销(7452)
- 学(7298)
- 农业(7268)
- 和(6930)
- 地方经济(6915)
- 银(6915)
- 银行(6906)
- 机构
- 学院(150196)
- 大学(146901)
- 管理(64685)
- 济(62784)
- 经济(61625)
- 理学(56114)
- 理学院(55575)
- 管理学(54895)
- 管理学院(54574)
- 研究(46202)
- 中国(34162)
- 京(30054)
- 科学(26853)
- 财(26132)
- 江(23038)
- 中心(21770)
- 所(21679)
- 财经(20862)
- 研究所(19602)
- 业大(19253)
- 范(19187)
- 师范(19010)
- 农(18797)
- 经(18789)
- 北京(18781)
- 州(18781)
- 经济学(18183)
- 商学(17519)
- 商学院(17331)
- 院(16967)
- 基金
- 项目(103675)
- 科学(84388)
- 研究(79498)
- 基金(74551)
- 家(63618)
- 国家(63083)
- 科学基金(56561)
- 社会(52459)
- 社会科(49856)
- 社会科学(49848)
- 省(43926)
- 基金项目(39356)
- 教育(35919)
- 划(35101)
- 自然(35010)
- 自然科(34292)
- 自然科学(34287)
- 自然科学基金(33767)
- 编号(31652)
- 创(28668)
- 资助(28201)
- 创新(25646)
- 成果(24675)
- 发(24225)
- 重点(22949)
- 课题(22417)
- 部(21726)
- 国家社会(21478)
- 业(20574)
- 项目编号(20519)
共检索到223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凯 刘明宇 芮明杰
在网络状产业链中,创新由分散的模块生产商和互补品生产商独立进行,传统的一体化组织模式不再适用,需要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平台领导者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协调网络状产业链各参与主体的价值创新行为。本文将防降价均衡(UPE)用于网络状产业链价值创新的动态博弈过程中,揭示平台领导者实现模块标准升级的相关策略与模块和网络等技术参数的匹配关系。平台领导企业通过模块规则的知识产权策略、互补品创新的横向兼容决策、标准升级的纵向兼容决策等,形成封闭策略组合和开放策略组合,协同模块生产商、互补品生产商的行为,实现价值创新协同,通过最终顾客价值的创造,吸引消费者购买新产品,实现标准的升级。
关键词:
模块化 网络状产业链 价值创新 平台领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唐润 关雪妍 于荣
在"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农业产业链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需求,本文提出建立"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首先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建设需求进行分析,之后对"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协同平台的功能进行设计,按照平台针对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服务内容将平台功能划分为土地流转、农资交易、农机协调、农业课堂、农产品交易、休闲农业与农业金融七大模块,同时对平台运作架构进行阐述,最后针对平台建设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其仔 许明
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系统测算了中国2009—2018年全球价值链的分布并进行国际比较,深入探讨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出口贸易已形成"创新密集型行业主导、区域生产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辅"的基本格局。中国目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间位置,美国仍处于全球创新链最高端,日本、德国通过"生产+创新"占据了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在部分领域,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依然较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进口端"断链"和出口端"断需"引发的同频共振对中国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构成了较大挑战。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由投资推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突破口在于通过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螺旋跨越,更高质量地嵌入全球创新密集型产业,未来要重点围绕5G、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和产业链齐全优势,深度开展中日韩区域合作,加快培育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的新优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创新链 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芮明杰 刘明宇
透过知识视角考察模块化生产的本质,通过对以模块化生产为基础的网络状产业链的知识分工模式,以及知识创新的SECI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分散的知识创新是网络状产业链区别于线性产业链的一个根本差异。
关键词:
模块化 网络状产业链 知识分工 知识创新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范雨婷
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韧性和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企业韧性的产业链协同视角,在分析创新投入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机制后,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创新投入对企业韧性影响。基准检验发现,创新投入与企业韧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投入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影响企业韧性。异质性研究表明,创新投入与企业韧性的“倒U型”关系在新冠疫情前的2007—2019年南方地区和2007—2021年的国有企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更加明显;相较于成长期的企业,处在成熟期的企业韧性对研发投入的敏感性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链上游企业创新投入和韧性也呈现“倒U型”关系,且企业韧性具有产业链协同效应,上游企业韧性增强对下游企业产生正向溢出,提高下游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韧性。本文以创新投入为切入点,丰富了企业韧性和产业链协同的研究思路,为中国产业链安全和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
创新投入 企业韧性 产业链协同 投入产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阳正义
为有效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同效果,借助复杂网络的"网络的网络"模型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协调度,并基于拓扑结构和功能双重视角剖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脆弱性,据此判别(相连边)脆弱点对协同存续运行的影响。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系统(上游、中游和下游子网络系统间)整体协同效果不佳(复合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099811268);考虑联结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相依边的复合系统协调度高于传统复合系统协调度,表明相依边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整体无序性;中游子网络有序度呈"随机非均衡"状态,其协调与否对整体网络协同影响较大;产业链创新系统(拓扑结构和功能)脆弱性较低,相依边不容易引发系统崩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可以改善健康管理问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创新是解决大健康产业高风险困境的有效途径,有效评价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对可持续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将模块化网络与矢量合成方法相结合,对2010—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支撑和政策扶持四维能力构成因素的科学排序。结果表明,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自2011年开始相对持续增长,2018年已达最大值的85%;政策扶持对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贡献最大,其次是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环境支撑贡献最小;大健康产业链模块内部企业的合作频率高于模块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国巍 邵云飞 刘博
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可以改善健康管理问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创新是解决大健康产业高风险困境的有效途径,有效评价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对可持续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将模块化网络与矢量合成方法相结合,对2010—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支撑和政策扶持四维能力构成因素的科学排序。结果表明,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自2011年开始相对持续增长,2018年已达最大值的85%;政策扶持对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贡献最大,其次是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环境支撑贡献最小;大健康产业链模块内部企业的合作频率高于模块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影 梁祺
产业链知识协同作为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影响深远。从知识基础理论出发,以874份工业互联网平台用户问卷数据为样本,验证工业互联网平台知识治理驱动产业链知识协同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控制型、交易型和社会型知识治理积极影响产业链的效率性知识协同,并且市场型知识治理的影响最显著;控制型、交易型知识治理与产业链的增值性知识协同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社会型知识治理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增值性知识协同;平台战略共识在3种知识治理与产业链知识协同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论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知识治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正确应用数字技术与治理机制的双向赋能,系统推进产业链知识协同,进而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贡献力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晨 王戈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议题。新型研发机构是科研机构的创新模式,是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重要尝试。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的七所新型研发机构为例,从价值链视角对新型研发机构内部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新型研发机构实践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动态协同模式。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给出具体指导建议,为人才链支撑双链融合的过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实践三链融合给出了具体的治理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李家先
本文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确定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依据基础态、衔接态与产品态的环节主体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关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分析,以干细胞产业为研究对象,确定链际融合路径与全链路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础态与衔接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筑型;衔接态与产品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组织发轫型、知识破茧型与功能涌现型;根据两阶段链际融合路径结果,获得干细胞产业两链融合的全链路必要路径“企业-企业-医院”;围绕产业必要路径,依次佐以首要、进阶、补充路径所需的协同主体,可实现地区链际融合水平不断攀升。研究结论在丰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视角的同时,可为地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与决策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房银海 徐海燕 陈曙鼎 谭清美
基于图论定义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博弈模型,定义完全网络和不完全网络中Nash稳定策略概念及其满足条件,对企业协同创新活动进行仿真实验,探究了初始状态对平台领导者管理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台参与者的Nash稳定状态由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价值分配指数、协同创新溢出效应控制,平台领导者可根据平台网络初始规模、初始合作水平及合作策略的Nash稳定条件设计平台管理方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力 袁琳熹
结合创新链与创新网络,从创新链的纵向过程联系与横向区域网络联系两个维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复杂性特征。基于2005—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9+2”与外部30个省份的专利转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负二项回归、引力模型等实证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协同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外联系日益紧密,创新扩散能力增强;(2)大湾区城市创新网络的外部联系强于内部联系,对外需求大于对外供给,主要城市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内外功能不同;(3)基础研究溢出能力与产业结构相似度对城市创新网络及其创新链各个环节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市场化指数差异和地理距离对创新各个环节影响表现为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校企网络的技术开发环节表现为正相关,在企业网络的产业转化环节是负相关。基于城市创新网与创新链协同关系的短板和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以“强链与补链”为着力点提升创新链协同能力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黄晓霞 丁荣贵
本文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影响"政产学研用"多个主体协同创新的关键要素,构建了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领导下的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对平台结构、构成要素及功能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分析,为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多主体的紧密融合、良好互动和协同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并能够为地方或国家研究院及其他协同创新项目式组织的运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治理平台 协同创新 产业技术研究院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文平 熊保玉
通过分析模具协同制造现状,提出了由区域模具协会组织建立,按照模具生产流程组织各生产实体进驻物联网络平台,并研究了进驻与退出机制,从而将一区域的模具制造资源整合到物联网络制造平台,也为模具消费者与制造者搭建了沟通平台。通过一个假设的案例,探讨了在这种新的物联网络平台机制下模具设计制造思路及其实施技术,并以案例分析进一步描述了其流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