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5)
2023(8948)
2022(7621)
2021(7142)
2020(6065)
2019(14317)
2018(14227)
2017(25946)
2016(15206)
2015(17473)
2014(17683)
2013(16929)
2012(15790)
2011(14449)
2010(14722)
2009(13447)
2008(13514)
2007(12489)
2006(10694)
2005(9758)
作者
(43175)
(36203)
(36191)
(34793)
(22724)
(17538)
(16749)
(14150)
(13666)
(12830)
(12256)
(12129)
(11603)
(11584)
(11378)
(11348)
(11211)
(10761)
(10612)
(10483)
(9280)
(9164)
(8763)
(8255)
(8225)
(8187)
(8158)
(8042)
(7373)
(7202)
学科
(55294)
经济(55248)
管理(35669)
(34250)
(27593)
企业(27593)
方法(27398)
数学(24106)
数学方法(23850)
教育(20197)
中国(19148)
(15826)
(15129)
(14289)
理论(12447)
业经(11225)
地方(11066)
(10812)
贸易(10811)
(10452)
农业(9888)
(9466)
(9111)
(8954)
财务(8935)
财务管理(8914)
技术(8573)
企业财务(8398)
(8288)
教学(7962)
机构
大学(218660)
学院(212769)
(77666)
经济(75647)
研究(75520)
管理(74964)
理学(64763)
理学院(63841)
管理学(62487)
管理学院(62059)
中国(50016)
(47976)
科学(47907)
(39434)
师范(39167)
(38640)
(35817)
(35536)
研究所(35503)
中心(34335)
教育(34122)
(33975)
师范大学(32244)
业大(31638)
北京(30785)
财经(28880)
农业(28133)
(27135)
(26620)
(26173)
基金
项目(140284)
科学(111569)
研究(105741)
基金(99438)
(86847)
国家(86087)
科学基金(72599)
社会(64142)
社会科(60431)
社会科学(60411)
教育(56221)
(55857)
基金项目(52997)
(49566)
自然(46953)
自然科(45817)
自然科学(45802)
编号(45724)
自然科学基金(44987)
资助(39583)
成果(39507)
课题(33888)
重点(33469)
(32559)
(31135)
(29005)
教育部(28076)
(27536)
项目编号(27350)
科研(27140)
期刊
(82153)
经济(82153)
研究(68747)
教育(53306)
中国(47468)
学报(34098)
科学(30469)
(30390)
(28277)
大学(25853)
管理(23614)
学学(22723)
技术(21321)
农业(20517)
财经(14056)
(13806)
金融(13806)
业经(13504)
经济研究(13119)
职业(13083)
(12037)
图书(11949)
(11778)
问题(11307)
(10154)
(10042)
论坛(10042)
技术经济(9944)
(9665)
资源(9550)
共检索到315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慧臣  张舒予  
本文首先指出目前对网络教育空间的认识存在疑义,接着从历史角度考察空间的内涵,得出其并非事物的绝对存在,而为事物间的相对关系,然后分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种关系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空间的特征,并指出不同关系上的网络教育空间彼此依存、不可分割,最后阐述了如何实现网络教育空间的价值。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慧臣  
网络游戏在教育中的新情况要求深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教育价值。从技术哲学角度看,网络游戏并不只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机软件,还是人生活关系的"物化"或"具体化"。论文分别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三个层面阐述网络游戏的关系特征,探讨其教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丽珍  汪侠  甄峰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了长三角25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两种交通方式测量得到的时间距离作为城市间距离,结合2011-2013年各城市的百度指数计算了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等指标,分析了区域流动空间的网络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区域流动空间网络基于高速铁路的核心城市网络已经初步形成;网络中心性与网络偏平化趋势同时并存;次级网络的构成与城市间的距离及行政边界存在着直接关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煜  刘跃军  
文章利用MinDS模型对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构建修正的引力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的"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网络结构特征,揭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网络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显著的马太效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主要起到桥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浩  杨治辉  
文章基于2008—2016年的相关数据,在DEA交叉模型的框架下探究省份间生态治理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各省份间生态治理的联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态治理网络存在着明显的联动性与溢出性,逐步实现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扩展,形成"点到线再到面"的分布格局;我国东中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派系结构,而西部与东北部分派现象却不显著;省份间的邻近关系在被削弱,空间联系则在加强,而且省份间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省份绿化情况以及能源的消费是影响生态治理空间联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陈思雨  
在经济联系网络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法结合,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心节点、网络密度及网络子群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呈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弱的梯度发展态势;经济带包括4个区域性子群,小团体特征显著,子群间的互动较弱。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总体优化方向,并针对各区域提出区域性的优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费潇  
为进一步清晰网络化地区空间发展特征,掌握网络化地区各节点间相互关系变化过程,优化网络化地区空间利用模式,对环杭州湾地区的网络化格局加以研究。环杭州湾地区在自身资源禀赋以及特殊历史机遇的带动下,发展成为长三角乃至东南沿海地区中网络化格局最明显的地区。这一地区具有区域发展差异日益收敛、人口与就业呈均衡化分布、多核驱动及泛中心化特征不断强化的三大网络化发展特征。在这三大网络化发展特征下,逐步形成了区内与区外多点对外互动格局、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互动格局不断强化、城里与城外新城乡空间格局日益明显的三层面的互动发展规律。三大特征与三层面互动的强化和形成,推动了环杭州湾地区空间网络格局优化。最后,在面对新的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慧玲  许春晓  
文章利用百度指数,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探索调控策略,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重大。立足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点强度、点度、异质性、互惠性、模块性、紧密性、集聚性、通达性和层级性分析后可知,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主要是由我国东南半壁有关城市所编织,连接上具有空间跳跃性、多中心极核、层级明显、结构相对稳定的复杂网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菜花  崔维军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是制定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引力模型计算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对网络结构的变化、各城市间的经济关系、联系程度以及各城市在安徽省中的经济位置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安徽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总体而言,经济联系不强,城市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的层级结构和小团体现象,各城市的经济地位差异巨大。对此,结合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提出安徽省城市发展的对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怡  周晓唯  
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区域脱贫人口并不独立存在,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了考察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我国脱贫人口的空间关联关系属于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2)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度不断上升,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联系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的控制能力流动性较强,中介和桥梁作用随不同情境的变化发生明显变动,存在无支配和控制能力的可能。(4)脱贫人口空间关联网络的空间聚类主要以地理分布为框架,同时与省份之间的交通、经济和人文因素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宏乔  
以百度指数表征信息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2011—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1)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各异,郑州、洛阳、南阳是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外影响力和综合吸引力都较大,长治、宿州、淮北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较低。节点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功能等因素有一定关系。(2)不同城市间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密度逐年增大且增速较快。(3)区域一体化程度有所增强,但有"小群体化"倾向,城市网络总体趋于复杂化。2011—2016年,共形成2个凝聚子群。凝聚子群Ⅰ城市数量较多且始终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凝聚子群Ⅱ一直由安徽省城市构成,是相对封闭、弱发育的小群体。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海鹏  袁永  
从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层面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行业视角剖析北京产学研内部、外部合作创新网络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北京各行业产学研内部合作主要集聚在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昌平区;科教文卫业、工业与制造业、交通和信息业、金融与房地产业形成多重交叉的空间联系网络;工业与建筑业、交通和信息业、科教文卫业的网络呈明显的"中心-边缘"网络模式;辽宁、山东、上海是与北京产学研合作最紧密的省(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