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22)
- 2023(18041)
- 2022(14448)
- 2021(13217)
- 2020(10846)
- 2019(24263)
- 2018(23923)
- 2017(45338)
- 2016(24723)
- 2015(27438)
- 2014(27275)
- 2013(26478)
- 2012(24310)
- 2011(21425)
- 2010(21127)
- 2009(19449)
- 2008(19027)
- 2007(16894)
- 2006(14863)
- 2005(13095)
- 学科
- 济(103346)
- 经济(103236)
- 业(75884)
- 管理(72934)
- 企(59882)
- 企业(59882)
- 方法(42742)
- 农(38080)
- 数学(37750)
- 数学方法(37254)
- 财(30645)
- 中国(29154)
- 业经(28302)
- 农业(25744)
- 地方(25578)
- 制(21571)
- 学(20713)
- 务(20092)
- 财务(20033)
- 财务管理(19986)
- 技术(19438)
- 企业财务(19182)
- 银(16537)
- 银行(16508)
- 贸(16190)
- 贸易(16178)
- 产业(15926)
- 易(15699)
- 融(15686)
- 金融(15684)
- 机构
- 学院(341444)
- 大学(338406)
- 济(137557)
- 经济(134594)
- 管理(132673)
- 理学(114350)
- 理学院(113100)
- 研究(112787)
- 管理学(111002)
- 管理学院(110336)
- 中国(85648)
- 京(70237)
- 科学(69697)
- 财(65161)
- 农(60749)
- 江(56984)
- 中心(55131)
- 所(55091)
- 业大(51633)
- 财经(51274)
- 研究所(50167)
- 经(46639)
- 农业(46281)
- 范(46089)
- 师范(45552)
- 州(44503)
- 经济学(42839)
- 北京(42393)
- 院(41293)
- 省(39274)
- 基金
- 项目(238335)
- 科学(189427)
- 基金(174138)
- 研究(173559)
- 家(151747)
- 国家(150496)
- 科学基金(130830)
- 社会(113251)
- 社会科(107254)
- 社会科学(107224)
- 省(96024)
- 基金项目(92313)
- 自然(83973)
- 自然科(82095)
- 自然科学(82075)
- 自然科学基金(80582)
- 教育(79284)
- 划(78574)
- 资助(69608)
- 编号(69461)
- 成果(55461)
- 重点(53842)
- 发(52085)
- 部(52013)
- 创(49925)
- 课题(47973)
- 国家社会(47530)
- 创新(46811)
- 科研(45511)
- 教育部(44686)
- 期刊
- 济(153574)
- 经济(153574)
- 研究(95868)
- 中国(70173)
- 农(59191)
- 学报(54914)
- 财(52809)
- 科学(50407)
- 管理(47837)
- 大学(42463)
- 学学(40086)
- 农业(39521)
- 教育(35467)
- 融(34043)
- 金融(34043)
- 技术(31790)
- 业经(28322)
- 财经(24994)
- 经济研究(23199)
- 经(21467)
- 问题(20508)
- 业(18975)
- 版(18509)
- 图书(18051)
- 技术经济(17191)
- 科技(16582)
- 资源(15711)
- 统计(15210)
- 理论(15084)
- 财会(15016)
共检索到508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邬家峰
网络技术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变量,对乡村社会治理具有结构性赋能效应。江西省赣州市的村务微信群实践表明,网络技术强化了乡村治理中的村民“共同在场”,促进了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村庄集体归属感的提升,实现了网络技术的“心理赋能”。群内建构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和村户代表制的主体结构场域,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和博弈方式,实现了网络技术的“结构赋能”。而乡镇干部代表国家力量的入场,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国家权力依靠,形成了国家与村民对乡村治理行为的“双重注视”,实现网络技术的“权力赋能”。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赋能,形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模式,推动着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以江西省赣州市部分林业重点县为分析对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县级财政性收入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林权制度改革后,赣州市林业收费减收量占地方财政收入减收量的55.1%,林业收费减收是地方财政性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从财政收支缺口来源看,林业财政性收入减少量占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的29%,财政性额外支出增加量占财政收支缺口的71%,县级财政政策性支出增加是导致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的主要因素。地方财政性收入减少给林区基层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不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森林资源管理。研究认为,应当加快推进林区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林区林业公共财政体...
关键词:
财政性收入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江西赣州市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华林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抓手。本人通过对江西赣州各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了赣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成因,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赣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黎明,王缉慈
城市主要职能,是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一个城市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怎样体现地方特色?这就需要根据城市的主要职能,合理拟定城市性质及发展方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洁 陈新华
以赣州市三家典型果业专业合作社的为例,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模式、制度特征方面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其差异化发展路径下产生的不同社会经济效果。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由能人大户主导的、利益联结紧密型合作社在带动能力和发展潜力方面,要相对优于农民自发组织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主导型合作社,并得出结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村精英仍然属于稀缺资源,"公司+农户"的外部矛盾被转化为合作社的内部矛盾,以农户为主体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是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邓海鹰 罗明
什么是特殊宗地?通常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划拨土地补办出让、规划条件调整、行政处罚和法院裁决案件中,涉及需由用地单位补交土地出让金的宗地,我们称之为特殊宗地。因补交土地出让金金额的多少,涉及用地单位和政府的利益,特殊宗地成为政府关心、国土部门担心、社会关注的焦点,纪检部门认为是事故多发的关键环节和反腐败的重点领域。近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文红 曾平
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江西省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迁移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性迁移,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农民增收、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增殖;同时也对流出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留守"的劳动力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对当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产业结构调整非常不利;"留守儿童"问题,将加重流出地未来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迁移 影响
[期刊] 征信
[作者]
钟承斌
金融精准扶贫完善了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村级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参与的工作机制,融合了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合力,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扶持体系,对农村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结果运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和体系的逐步健全,江西省赣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金融精准扶贫为切入点,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战略地位,共享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深化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创建工作,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市场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文红 曾平
本文通过992份问卷调查,对江西省赣州市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主要约束性因素是外出的组织性差、个体迁移的成本和风险大,竞争能力弱、缺乏多领域就业和转换工作的素质,就业层次低、就业领域受限。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约束因素 江西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满四
当前,我国各地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利用外资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江西省赣州市尽管"十一五"时期引进外资保持了快速增长,但结构欠优,外资项目规模小、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外商投资领域集中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过低;在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制造业内部,外商投资集中度低;外资产业与全市总体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匹配度尚不十分协调,无法满足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不能充分促进本地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集聚发展,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核心产业群。文章认为,可通过改变重量轻质的引资战略、引进竞争诱导技术、优化外资来源结构、发展本地配套产业、创造吸收外商投资的新优势、完善引进外资机制等加以改善。
关键词:
赣州市 利用外资 欠发达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夏飞 朱文泉 马国霞 张东海 郑周涛
稀土矿的无序开采既造成了稀土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论文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利用江西省赣州市的稀土矿调查点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分别测算了基准参考区(未受稀土开采干扰的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与稀土矿开采所导致的植被破坏区内的土壤侵蚀量,通过对二者的横向对比估算由稀土开采所导致的土壤侵蚀量,并进一步对稀土开采所导致的水土保持实物量及价值量损失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1)赣州市稀土开采所导致的土壤侵蚀极为严重,相较于基准参考区较低的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2 345.9 t/(km~2·a)],矿区及其周边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到了8 487.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西赣州地区的调查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合作网络建构——基于长沙县果园镇的田野考察
科技要素投入配置与经济增长非线性相关的预测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农业地质调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农产品价格与农民可持续增收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
城乡统筹规划背景下的乡村环境行为研究——以赣州市储潭镇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