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7)
2023(7081)
2022(5584)
2021(5328)
2020(3880)
2019(8589)
2018(8385)
2017(15261)
2016(8178)
2015(9052)
2014(8323)
2013(7839)
2012(6987)
2011(6089)
2010(6080)
2009(5224)
2008(5085)
2007(4428)
2006(3969)
2005(3685)
作者
(21323)
(17815)
(17728)
(17048)
(11193)
(8551)
(8035)
(6914)
(6821)
(6237)
(6059)
(6034)
(5616)
(5605)
(5557)
(5507)
(5367)
(5237)
(5225)
(5103)
(4392)
(4300)
(4295)
(4118)
(4095)
(3928)
(3913)
(3810)
(3554)
(3518)
学科
(26060)
经济(26027)
管理(19959)
(19071)
(14717)
企业(14717)
(10731)
中国(9827)
方法(9279)
业经(8372)
数学(7618)
数学方法(7503)
农业(7380)
理论(6491)
(6380)
(5992)
(5982)
贸易(5977)
(5923)
(5794)
教学(5574)
地方(5351)
(5328)
劳动(5311)
教育(5116)
(4518)
工作(4399)
(4394)
银行(4385)
(4359)
机构
学院(104246)
大学(102936)
管理(37669)
(37203)
经济(36250)
研究(35549)
理学(32229)
理学院(31845)
管理学(31221)
管理学院(31008)
中国(27074)
科学(21610)
(21355)
(18476)
中心(17519)
(16653)
(16635)
(15763)
师范(15580)
研究所(15206)
(14918)
财经(14630)
(13791)
业大(13588)
(13489)
(13434)
北京(13427)
技术(13144)
师范大学(12571)
经济学(11487)
基金
项目(73471)
科学(58312)
研究(56809)
基金(52220)
(45718)
国家(45328)
科学基金(38999)
社会(35490)
社会科(33426)
社会科学(33417)
(28951)
教育(27556)
基金项目(27171)
(24569)
编号(24435)
自然(23963)
自然科(23412)
自然科学(23410)
自然科学基金(22975)
成果(20443)
资助(19623)
重点(17282)
课题(17248)
(15923)
(15830)
(15690)
项目编号(15185)
国家社会(14968)
(14757)
创新(14694)
期刊
(42626)
经济(42626)
研究(29431)
中国(26268)
教育(18795)
学报(15719)
科学(14876)
管理(14769)
(14691)
(13230)
大学(12448)
学学(11445)
技术(10685)
农业(10077)
(9182)
金融(9182)
业经(7818)
图书(7390)
经济研究(6813)
财经(6652)
职业(6643)
(5772)
(5548)
(5123)
论坛(5123)
书馆(5100)
图书馆(5100)
(5075)
问题(4966)
科技(4926)
共检索到159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黄再胜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平台经济催生出形态各异的网络平台劳动,日渐成为数字化时代就业方式和劳动组织最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实践表明,网络平台劳动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弹性用工、包容性就业和工作自主,但同时也弱化了劳动权益保障和就业安全。本文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视角,通过文献梳理,全面阐释了网络平台劳动的合约特征、劳动关系管理挑战及治理路径,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情境下的网络平台劳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再胜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形态各异的数字劳动应运而生,创造了大量灵活的就业机会,拓展了新时代“职业版图”,丰富了劳动者职业选择。总体上看,中国情景下数字劳动呈现出用工关系更趋多样化、劳动者群体高度异质化、灵活就业“正规化”、备受政府支持等鲜明的制度性特征,但同时又面临劳动者对平台依附加深、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劳动者职业发展受限和平台算法严苛等新问题、新挑战。规范和促进中国数字劳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起以明晰数字劳动用工关系为前提、以加强数字劳动权益保障为基础、以推动平台算法治理为关键、以社会力量协同参与为补充的数字劳动治理机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班建武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必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立场上,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结合;在内容上,体现一种发展的教育观,重视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在功能上,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在实践上,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构建一种整合、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妍  
数据主权是各国在网络空间新领域中激烈争夺的国家资源,关乎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追溯主权理论,其经历了从威斯特伐利亚主权到网络主权和数据主权的发展历程,在当下数字经济驱动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主体维度拓宽、保护模式多元、法律形态多层次等治理挑战:互联网数据巨头利用其在数据市场的支配性地位削弱了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权力,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多元的数据主权政策和巨大的数据体量差异加大了主权治理难度,互联网架构之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的特征差异导致对其治理无法采用统一的逻辑或标准。面向这些多维挑战,应以层级性的数据主权治理思想为指导,分主体规划治理原则、分区域建设治理模式、分层次完善治理框架,构建数据主权的层级规制,在全球数据争夺洪流中有效捍卫中国数据主权安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照星   罗生全  
劳动者是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形象的统一体,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形象的内在表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知识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塑造各种类型的劳动者形象,既可以挖掘技能禀赋,又可以传播技能文化,还能将技能禀赋和技能文化转化为劳动者形象资本。职业教育通过处理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自塑”劳动者形象的技能积累与形成逻辑和“他塑”劳动者形象的社会接纳与融合逻辑,造就了劳动者形象生于职业教育,但独立于职业教育成长,体面融入社会建设的劳动范式。为了树立技能型社会建设者的劳动者形象,应在“劳动者附近”形成“校家社”共同在场的交叠角色,开发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重构“连贯的自我身份认同”,实现“职教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型劳动者—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和身份叙事;将劳动者形象塑造视为文化再生产机制,构建劳动者形象的社会实践图景。
[期刊] 征信  [作者] 邢源恒  
社会信用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探寻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为信用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信用治理将突破传统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结构分散、长效治理机制缺失以及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等困境。面对社会信用制度保障不健全、权利保护不到位以及平台标准有待完善的挑战,提出加强信用治理联动机制建设、积极转换社会信用治理方式、打造市域社会信用治理平台等优化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伟军  
遵循市场化劳动关系运行逻辑,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认为,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首要目标,分配公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基础性关系,转型期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均衡。当前农民工与私营企业在实践上形成了高效率、低公平的非均衡劳动关系,不利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劳动关系合作治理、型构合理社会结构、凝聚劳动伦理共识及利益关系协调稳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回归农民工应有身份,强化政府劳动关系治理职能、切实保障农民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吕天阳  邱玉慧  殷鹏  
审计信息化是科技强审的核心任务。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引入和对新方法的探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这种新型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审计分析的对象从孤立的个体拓展到对象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审计对象违规行为中对自身社会关系的滥用。在对公开发布的216个审计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审计社会网络分析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方法,揭示其相较于社会学等领域的类似研究在分析对象的范围大小、分析目标一般与特异、对象行为无偏与隐蔽、结果验证的理性与敌对等四方面呈现的独特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审计社会网络分析的六阶段实践应用路径及该方法所面临的挑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吕天阳  邱玉慧  殷鹏  
审计信息化是科技强审的核心任务。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引入和对新方法的探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这种新型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审计分析的对象从孤立的个体拓展到对象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审计对象违规行为中对自身社会关系的滥用。在对公开发布的216个审计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审计社会网络分析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方法,揭示其相较于社会学等领域的类似研究在分析对象的范围大小、分析目标一般与特异、对象行为无偏与隐蔽、结果验证的理性与敌对等四方面呈现的独特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审计社会网络分析的六阶段实践应用路径及该方法所面临的挑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朱永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应当被全面理解与把握,包括其理论内涵、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在理论内涵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就其面临的挑战而言,目前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做好超前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降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依法提供政策保障与组织保障,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段文奇  
文章提出基于平台所属类型和所处发展阶段,从架构设计、市场管理和资源整合三个维度辨识网络平台企业面临的战略挑战和分析应对策略的方法。首先,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用户之间的交互模式和价值链关系;其次,确定企业创建平台的五种类型即(1)涌现型平台(2)转型型平台(3)扩张型平台(4)替代型平台(5)竞争型平台;接着,根据平台类型从架构设计、市场管理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确定平台企业在设计、推广和成熟三个阶段面临的战略挑战;最后,针对战略挑战分析平台企业的应对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邹永红   李红亮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劳动和平台经济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两者间的耦合也起了积极助推作用,一方面,数字劳动是平台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因素;另一方面,平台经济发展需要数字劳动的创新。当前,数字劳动和平台经济的耦合发展,在数字劳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潜能、平台经济产业链韧性方面需要着力改进。为进一步促进两者的互动提升,应发挥数字劳动者的主体性价值,汇聚平台经济“细胞”活力;保障数字劳动主体的根本利益,链接政策安全“锚点”;推进数字劳动创造性转化,提升平台经济科学发展指数;推动平台经济创新性发展,引领数字劳动进入“新赛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凤玲   徐涵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韧性、提升科学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针对地方政府数字治理基础薄弱、数字技术自身的潜在风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现实挑战,要加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基础建设,明确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角色与职能,完善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配套机制,提升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效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段雨   胡亮  
农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内在构成要素,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指南。通过建立“利益-文化-情感”的密切联结与互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激发各治理主体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性动力,破解农村环境治理中主体缺位与错位的困境。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态利益碎片化、文化认同不一致及情感联结纽带缺失的现实挑战。为此,应以共同生态利益为坚实基础、以重塑不同主体的文化共振与情感联结为重要抓手,建设融合利益、文化与情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治理机制,从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