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11)
2023(3005)
2022(2506)
2021(2296)
2020(1899)
2019(4370)
2018(4405)
2017(8516)
2016(4069)
2015(4746)
2014(4522)
2013(4372)
2012(3824)
2011(3522)
2010(3407)
2009(3252)
2008(3265)
2007(2961)
2006(2740)
2005(2535)
作者
(11884)
(9669)
(9620)
(9153)
(6195)
(4599)
(4572)
(3791)
(3696)
(3572)
(3335)
(3259)
(3055)
(2975)
(2951)
(2918)
(2904)
(2890)
(2869)
(2775)
(2417)
(2360)
(2232)
(2211)
(2182)
(2128)
(2107)
(2088)
(1914)
(1897)
学科
管理(17059)
(15353)
经济(15341)
(15051)
(14775)
企业(14775)
方法(6854)
(6158)
业经(6105)
(5433)
财务(5416)
财务管理(5411)
信息(5290)
企业财务(5192)
数学(4907)
理论(4904)
数学方法(4819)
(3974)
贸易(3973)
(3936)
(3844)
产业(3622)
(3537)
总论(3312)
信息产业(3274)
中国(3212)
技术(3161)
教育(2934)
电子(2912)
工作(2759)
机构
大学(63229)
学院(61074)
管理(27475)
理学(23613)
理学院(23405)
管理学(23086)
管理学院(22955)
(20688)
经济(20198)
研究(16199)
(13117)
中国(12004)
(10928)
科学(9807)
(8906)
(8870)
财经(8863)
师范(8829)
中心(8763)
北京(8112)
信息(7991)
(7977)
(7687)
(7183)
师范大学(7179)
业大(7147)
商学(6896)
商学院(6814)
财经大学(6612)
研究所(6452)
基金
项目(41418)
科学(33542)
研究(31518)
基金(31115)
(26665)
国家(26483)
科学基金(23894)
社会(20413)
社会科(19192)
社会科学(19189)
基金项目(16338)
自然(15575)
(15287)
自然科(15269)
自然科学(15266)
自然科学基金(15040)
教育(14518)
编号(14104)
(12901)
成果(12611)
资助(11924)
项目编号(10370)
(8824)
重点(8700)
(8684)
国家社会(8672)
(8228)
大学(8123)
人文(8099)
教育部(8047)
期刊
(21406)
经济(21406)
研究(14935)
中国(11272)
(10364)
图书(10186)
管理(9889)
学报(8987)
教育(7849)
情报(7521)
科学(7113)
书馆(6809)
图书馆(6809)
大学(6350)
学学(5475)
技术(5397)
理论(4415)
财经(4365)
实践(4244)
(4244)
(4219)
业经(4026)
财会(3996)
经济研究(3863)
会计(3716)
(3688)
(3668)
金融(3668)
(3367)
论坛(3367)
共检索到89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佳  
用户与网络平台之间的信息关系具有“依赖性”和“脆弱性”,平台应该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用户承担信息信义义务。用户信息利益优先的信义标准能够与平台商业模式兼容,在信义法理层面不存在障碍。网络平台承担信息信义义务可以弥补传统个人信息控制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个人控制“不能”或控制“过度”之缺陷,更有利于实现保护个人权益并促进信息利用的二元目标。我国现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本质上仍属于个人信息控制论的法律表达,对信息关系的调整较为僵化,对此可基于网络平台信息信义义务的规范进路予以优化,构建以增强用户-平台信任为目标的动态信息保护机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国强  叶佑晋  
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进而从经济学与管理学以及其他理论视角对企业之间的跨界协作行为进行了理论解释 ,为网络组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周煊  
企业价值网络是核心能力和异质资源的强化平台、调整平台和保护平台。通过达到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减少网络的交易成本,这是价值网络提高客户价值让渡效率的重要原因。在组织学习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价值网络具备良好的沟通结构,能够从战略高度对整个网络的知识分配加以规划、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价值网络竞争优势源于其内生的知识管理优势。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欣一  
现代法治在中国肇始于清末民初,百年间经历了"法政""政法"两种既有联系又差异较大的类型。在学界既有的"革命范式""近代化范式"基础上,将"法治"作为分析工具揭示"法政"和"政法"的制度差异,并探讨从法政到政法的背后逻辑,可以从法理上对中国近现代法治进程进行整体性审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琳  
大数据是平台经济腾飞的助燃剂,但也带来日益隐蔽和复杂的“大数据杀熟”问题。本文结合平台经济特征,基于法学与经济学视角对大数据杀熟展开理论解读,剖析现象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规制路径与治理建议。本文希冀能正确认知大数据杀熟本质,防范大数据权力异化,保障平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郑伊  
信息披露义务是网络平台作为税收征管法律关系中的参与方承担的税法协力义务,其正当性在于保障国家税权和税收公平,必要性在于解决数字经济时代涉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网络平台应当承担涉税信息披露义务,但该义务不包括发现和报告税收风险,亦不包括对涉税信息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涉税信息披露义务应当明确界定信息的内容及范围,可以按照税收征管不同环节中需要的信息为划分标准,差异化制定义务的履行方式。对于特定纳税人的具体信息,税务机关提出要求,网络平台积极配合;对于不特定纳税人的一般信息,网络平台应定期主动向税务机关提供。《税收征管法》对信息披露义务进行制度化的进程中,应贯彻比例原则、明确平台的免责事由并注重与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协调平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璨  陈恩伦  
我国网络教育政策相继经历以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性政策为主,初步构建网络教育政策体系;以强制规范性政策为主,基本形成网络教育政策体系;引导性和能力建设性政策并举,创新发展网络教育政策体系的三阶段变迁历程。运用多源流理论探寻网络教育政策变迁机理发现,问题源流凸显网络教育待解决问题的变化,提供变迁的合理性基础;政治源流中国家战略的转变,营造变迁的良好政治环境;政策源流汇聚政策共同体的建言献策并促使政策制定者采纳,形成变迁的合法性依据。时下,应统筹规划、分层次完善网络教育政策体系,保障网络教育制度供给;细化网络教育政策微观内容,彰显网络教育政策对现实问题的观照;推动网络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从"成事"向"成人"回归,以立德树人、规范管理促进网络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宝敏  李佳  
交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交往已融入儿童的社会生活,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儿童网络交往的类型、特征及意义阐释,揭示网络交往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与价值,分析网络交往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儿童面临的危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优  刘琦  
税务执法"首违不罚"制度是由基层实践推动的"回应型立法",其蕴含着柔性执法的新理念,有利于良性征纳关系的形成。地方性试点与全国性立法间的规范冲突以及《行政处罚法》与《税收征管法》间的衔接缺位制约了"首违不罚"制度的有效落实,应将其立法权限统一于国家层面,充分考量税收征管领域的特殊性。当前,"首违不罚"制度仍存在地方性试点与全国性立法间的规范冲突、《行政处罚法》与《税收征管法》间的衔接缺位等适用困境,可以从统一立法权限、厘清制度边界、完善机制衔接等方面对税务执法"首违不罚"制度进行完善,着力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志朋  
【目的/意义】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作出的庄严承诺,阐释其法理基础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建构及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保障人权理念是“双碳”目标的法理基础。“双碳”目标面临国内法与国际法效力衔接、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效果欠佳等现实挑战。【结论/发现】需秉持教义学姿态,基于当前法律规范体系,综合采用多种法律方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初步规范空间和法治路径。未来需要从法律治理机制转变、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司法参与治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塑造,最终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奎  
确定性是语言在特定条件或语境下相对具体化的展现。法律规范的适用,是规范语词的模糊性和确定性相互调适和转化的过程。由此,阐释成为架通二者的必经桥梁。阐释中,应注重以法律规则或法律原则背后最小意义单元的价值为原点,通过意向性活动对蕴含着丰富内涵的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勾连和整合,进而,在阐释者与被阐释者的视域融合中形成同构共相体。同时,在众多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围绕相互趋同的价值轴心,通过多数议决或综合折洽机制,形成有机共识,从而获取具备社会整合功能的建构性结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辉  李宁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大关键性问题。生态产品是需要通过投入人类劳动及物质资源生产的最终产品或服务,具有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时空可变性特征。生态产品价值可通过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理论等来阐释,其构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交易价格、补偿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交易市场、企业、提供者、受益者等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