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4)
2023(15466)
2022(13065)
2021(11892)
2020(10284)
2019(23681)
2018(23382)
2017(44713)
2016(24196)
2015(27385)
2014(27399)
2013(27096)
2012(25063)
2011(22708)
2010(22447)
2009(20557)
2008(20297)
2007(18403)
2006(15903)
2005(13788)
作者
(72047)
(60317)
(59816)
(57103)
(37743)
(28980)
(27463)
(23683)
(22891)
(21572)
(20412)
(20387)
(19224)
(18967)
(18719)
(18677)
(18603)
(18027)
(17466)
(17209)
(15115)
(14808)
(14730)
(13795)
(13659)
(13373)
(13345)
(13340)
(12323)
(12021)
学科
(102820)
经济(102720)
管理(66617)
(62666)
(50811)
企业(50811)
方法(46799)
数学(41155)
数学方法(40634)
中国(27850)
(27620)
地方(23749)
(23577)
业经(22639)
(21749)
农业(18247)
(18207)
贸易(18203)
(17618)
(17146)
理论(15994)
环境(15464)
技术(15199)
(15194)
(14361)
财务(14305)
财务管理(14266)
产业(14150)
(13544)
企业财务(13506)
机构
大学(345051)
学院(344720)
(138266)
经济(135202)
管理(132513)
研究(117243)
理学(114310)
理学院(112971)
管理学(110818)
管理学院(110183)
中国(86024)
科学(75308)
(73766)
(63902)
(60770)
(59419)
业大(56120)
中心(55061)
研究所(54318)
(52829)
农业(50762)
财经(48631)
北京(45602)
(45590)
师范(45006)
(44158)
(42809)
经济学(42264)
(41891)
技术(38465)
基金
项目(239066)
科学(187705)
基金(172895)
研究(169252)
(153151)
国家(151932)
科学基金(129766)
社会(106926)
社会科(101391)
社会科学(101360)
(95125)
基金项目(92000)
自然(86294)
自然科(84325)
自然科学(84294)
自然科学基金(82775)
(80499)
教育(78448)
资助(70444)
编号(67654)
重点(54704)
成果(53928)
(52572)
(52100)
(49954)
课题(47455)
创新(46797)
科研(46377)
计划(45489)
国家社会(44256)
期刊
(148015)
经济(148015)
研究(94722)
中国(69654)
学报(59107)
(56777)
科学(53199)
管理(47631)
(47561)
大学(44158)
学学(41558)
农业(38709)
教育(36797)
技术(31804)
(26062)
金融(26062)
业经(25037)
财经(23678)
经济研究(23485)
(21320)
问题(21228)
(20547)
图书(18362)
(17551)
技术经济(17190)
统计(16831)
科技(16495)
资源(15724)
(15473)
商业(15449)
共检索到503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彬   王媛媛  
文章在城镇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以2006—2020年全国地级市为样本对“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进行评价,运用交叠双重差分方法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的产业升级,但西部地区除外;(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升级效应提供了支持,围绕城镇化关键要素的人力资本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对此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中介效应显著,且受到人力资本配置的强化影响,该中介效应在中部地区的趋势不明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呈现突出的“规模偏向”特征,由此产生的“虹吸效应”挤压了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依托城镇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空间。文章结论为发现中国转型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与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并为新趋势下由产业升级的空间失衡和城镇化“功能鸿沟”可能造成的区域差距扩大给予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凌晨  刘军  郑义  
文章基于中国2007年省级层面数据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以及FDI等要素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产业集聚影响因子,诸如运输成本(交通基础设施、洲际区位)、规模经济、人力资源禀赋等因素得到验证,同时我们发现FDI也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晓佳   徐玮  
产业数字化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鲍莫尔病”和过早“去工业化”问题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本文采用量化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数据要素的生产、交易和投入模型,将数据要素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在“效率—结构—速度”的分析框架下,采用结构化检验方法,定量分析数据要素如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采用比较静态方法研究交通与数据要素协同效应加速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发现,数据要素与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仅将数据要素与服务业相结合并不能完全解决服务业由于效率相对滞后而在结构转型中受到“鲍莫尔病”的困扰。在交通聚集人口的作用下,高人口密度依赖型的服务业将提高效率,有望根除效率滞后导致的潜在成本上升的病因。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供需的作用下,制造业数字化能规避制造业份额过早下降问题。数据要素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数字技术红利,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本文的研究为探索中国数字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孟禹  张可云  
通过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包括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及外部效应的面板计量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采用中国2003-2012年281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数据,基于GMM方法与拟极大似然法,测算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从城市内部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为正,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为负;从空间上看,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效应为正,空间溢出却为负,具有虹吸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均为负,水波效应明显;从区际看,三大城市群连绵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都存在差异,其中长江流域城市群基础建设的要素虹吸效应最明显,产业结构升级负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伟增  牛冬晓  万广华  
本文从城市间互动的角度首次系统地归纳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分工效应、趋同效应和学习效应。接着,论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效果和机制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高铁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与没有开通高铁的城市相比,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指数的提升,其影响为总体结构变化的3.75%~4.84%。第二,高铁开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1)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时,分工效应起主导作用,并导致产业结构的两极分化——促进产业结构指数较高城市的指数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产业结构指数较低城市的指数发生下降;(2)当高铁连通的城市之间既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又存在发展水平差异时,趋同效应起主导作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相似化;(3)受到转型期“结构性减速”现象的影响,产业结构指数较高的城市向产业结构指数较低的城市的学习效应更加明显。第三,高铁连通使得城市间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差异度显著下降,合作申请专利以及专利相互引用数量显著增加,验证了高铁连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3个效应。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经济一体化、地区分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颖  
利用2003—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从集聚质量和深度的视角探究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相对于集聚深度而言,集聚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全要素能源效率较早越过拐点从而进入上升阶段。机制检验表明,当集聚质量和集聚深度均较低时,产业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显著抑制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而当集聚质量和深度均较高时,产业集聚则通过技术效应显著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此外,对于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率先摆脱产业协同集聚的抑制作用而进入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则需要在更高的集聚水平上实现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攀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保岳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前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产业区与国外的差距拉大、产业区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速度太慢等问题。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推进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夏海波  刘耀彬  沈正兰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劳动力就业水平提升,并具有波动递减的动态效应。(2)细分行业考察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抑制制造业就业,且挤出效应持续3年,而对服务业就业影响表现出"挤出—补偿"效应并存的结构性特征。(3)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缓解劳动力错配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等渠道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积极影响。(4)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空间网络效应且邻地效应大于本地效应,主要通过改善邻地劳动力错配带动周边城市就业。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梅特卡夫法则"强化城市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本地—邻地"劳动力就业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伟涛   汪慧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物质支撑,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要素配置效率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约束下,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更强,对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先锋  陈琳  吴伟东  
本文以2003~2013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人力资本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更加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2)融入人力资本分层集聚及其与交通基础设施的交互作用同样促进作用显著,并且有利于大城市TFP的提升,而不利于中小城市的TFP的提升;(3)经济越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4)信息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替代作用明显,中小城市的替代作用更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陈岳飞  肖克  
经过多年发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计量、标准、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等要素在单体服务方面已经较为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要素协同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本文在厘清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各要素概念、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要素协同服务概念以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要素协同服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分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要素协同服务面临的专业人才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基础性研究投入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困境,提出了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多要素协同服务效能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佳  
针对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还是分散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交通网络主导城际贸易的空间量化模型,通过仿真技术模拟交通网络整合市场的动态演变机制,辅助结合双差分方法对交通政策进行评估,以此分析交通引发特定城市经济活动集聚还是扩散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作用于产品的定价机制,影响了商品进行区际贸易的可行比例和无套利价格空间的范围,体现为市场规模的阶段性变化。交通网络的改善整合了市场,具有显著扩大市场规模的效应,市场规模对交通的弹性约8.7%,而相比之下,交通中心城市的效应则要高出2.3个百分点。城市技术非对称情况下,发展交通中心的城市,其政策效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放大,且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而此时与交通中心城市连接的城市则出现市场规模收缩。研究揭示交通网络调整经济活动分布的内在机理,对检验交通网络改善引起市场整合的程度与范围、预测发展交通的政策效应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宗刚  张雪薇  张江朋  
本文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在不同空间权重下的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相关性,然后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对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基础设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地理距离权重相比0-1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对经济集聚的影响更为显著。铁路则存在较弱的影响,而且对本地经济集聚的作用不显著;公路对经济集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而且高等级公路对经济集聚的贡献度最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沈和斌   邓富华  
在逆全球化趋势上升的背景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赋能出口产业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于2005—2013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以中国3G网络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出口产业升级的影响。结论表明:(1)数字基础设施有效推动了中国出口产业升级,在开展严格的识别假设条件和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仍然是稳健的。(2)从影响机制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创新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出口产业升级。(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那些初始技术水平好、高等级地区以及政府执行效率高的城市的出口产业升级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为中国出口转型升级提供了路径选择和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