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7)
2023(11058)
2022(9813)
2021(9253)
2020(7751)
2019(17942)
2018(18005)
2017(34532)
2016(19008)
2015(21382)
2014(21680)
2013(21123)
2012(19191)
2011(17215)
2010(17036)
2009(15512)
2008(14827)
2007(12826)
2006(11203)
2005(9457)
作者
(55002)
(45349)
(45183)
(42953)
(28841)
(21747)
(20548)
(18061)
(17285)
(16115)
(15715)
(15092)
(14493)
(14250)
(13906)
(13867)
(13720)
(13569)
(12936)
(12894)
(11388)
(11144)
(10967)
(10365)
(10196)
(10103)
(10060)
(9857)
(9127)
(9096)
学科
(71856)
经济(71766)
管理(53280)
(48589)
(40812)
企业(40812)
方法(34907)
数学(29473)
数学方法(29143)
(18956)
中国(18144)
(17564)
(17443)
业经(16076)
地方(15077)
理论(14258)
(13308)
农业(12659)
(11961)
(11663)
贸易(11659)
环境(11361)
(11280)
技术(11114)
(11047)
财务(10976)
财务管理(10955)
教育(10902)
(10488)
银行(10446)
机构
大学(264321)
学院(264216)
管理(106512)
(96570)
经济(94233)
理学(92677)
理学院(91588)
管理学(89923)
管理学院(89438)
研究(86609)
中国(62438)
科学(56792)
(56789)
(44218)
(43266)
(43003)
业大(41022)
研究所(39848)
中心(38910)
(37800)
(36980)
师范(36571)
财经(35937)
北京(35829)
农业(33820)
(32631)
(31932)
(31161)
师范大学(29563)
技术(29406)
基金
项目(186920)
科学(145916)
研究(136163)
基金(134096)
(117122)
国家(116136)
科学基金(99466)
社会(83330)
社会科(78805)
社会科学(78785)
(74168)
基金项目(72305)
自然(66030)
自然科(64446)
自然科学(64432)
自然科学基金(63246)
教育(62621)
(62129)
编号(56313)
资助(55570)
成果(45326)
重点(41180)
(40237)
(39260)
课题(38819)
(38549)
科研(35811)
创新(35806)
项目编号(34724)
大学(34558)
期刊
(104623)
经济(104623)
研究(74076)
中国(47427)
学报(44071)
科学(39983)
(38696)
管理(37745)
大学(32639)
教育(32040)
(31866)
学学(30664)
农业(27297)
技术(22745)
(18513)
金融(18513)
业经(18436)
财经(16267)
经济研究(16088)
图书(15259)
(13701)
问题(13555)
(13486)
科技(13365)
理论(13148)
(12358)
实践(12331)
(12331)
技术经济(11712)
资源(11597)
共检索到373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肖帆   张梦   刘娜   施思   温俊杰  
随着二次元流行文化的发展,以拍照还原、模仿扮演、体验虚拟的圣地巡礼日益成为“打破次元壁”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寻求现实与幻想融合的“超真实”体验是游客出游的关键动机,然而,游客如何获得这种真实性体验及其具体维度如何,学术界很少关注。文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文本和半结构式访谈资料,识别出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的结构维度,并进一步基于认证理论阐释了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实现路径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圣地巡礼游客真实性体验是一种多重真实,它通过不同认证方式实现和深化,即游客通过事实的认证、想象的认证、社会的认证和自我的认证,实现景观真实性、乌托邦真实性、部落真实性和自我真实性体验。该研究不仅拓展和深化了对旅游真实性体验的理解,同时,也为企业优化游客三维与二维世界的“破壁”体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焦彦  臧德霞  
真实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更加受到"真实性"研究的青睐,而作为旅游配套设施的"真实性"则往往被忽略。文章以入境游客在历史建筑类酒店的住宿体验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游客在权威旅游网站自主完成的住宿体验评价作为主要原始资料,识别和提炼出游客对旅游配套设施的真实性体验规律。研究发现,入境游客在体验旅游配套设施时,(1)真实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相辅相成;(2)文化真实性体验与情感真实性体验彼此强化;(3)游客在动静环境中多感官体验文化真实性;(4)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朱璇  
文章从真实性理论出发,从中英文主流旅行网站中选取中外背包旅游者有关阳朔的代表性博客各12篇,用叙事分析法,从叙事意义的维度比较中西方背包客在真实性体验上的异同,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旨在积累本土案例,获取本土化的真实性认知。研究发现:中国背包旅游者是能够辨识真假的后现代旅行者;中西方旅行者在建构真实性的建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美学/科学性标准、感性/理性思维方式、移情想象式/道德伦理化的审美文化、旅行方式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浪漫化景观体验和现实性生活体验分野的原因;中西方旅行者对客观真实性的理解明显受文化背景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解长雯   晏雄   韩剑磊  
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将废弃的工业厂房、仓库和传统社区转型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创旅游空间。然而,当前中国城市文创旅游空间面临一系列问题,如地方特色符号挖掘不足、管理不够细致有效、游客体验真实性相对薄弱等。通过对昆明云纺文创园进行实证研究,从游客视角对文创旅游空间的符号化建构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不同维度的符号感知如何影响体验真实性,进而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实现,并分析游客涉入度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构建符号感知—体验真实性—游客满意度的互动机理模型。结果表明:工业与历史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与创意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与环境符号感知对客观真实性体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建构真实性体验和存在真实性体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体验真实性对游客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符号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中介效应;游客涉入度在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以期改善游客体验质量,助力城市特色旅游品牌的塑造,推动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激发城市活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郝小斐  张骁鸣  麦娉恬  
作为一种出游方式,动漫文化中的"圣地巡礼"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但很少进入中文学术议题范围,这不利于揭示其背后独特的流行文化与旅游现象之间的交互影响机理。文章采用源于知识社会学的文件方法(documentary method),以著名动漫电影《你的名字。》为例,分析了22位圣地巡礼旅游者的半结构性深度访谈文本,阐明了作为圣地巡礼基本构建过程的电影神圣化现象和旅游制度化现象。其中,电影神圣化包括电影文本内容的"命名"、电影视觉美学的"印证"、电影文本内容的情感"代入"和电影周边产品的"持有",旅游制度化包括制定巡礼计划的"自主"、以拍照来"持有"拟真的实景和以cosplay在实景中"代入"自身。研究认为,因动漫电影作品本身而唤起的"同源情感"(homologous affection)能为上述两过程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解释,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一般影视旅游的动机,并进一步推动对基于日常生活的情感联系与人们的旅游动机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探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君轶  张妍妍  
随着客观世界各领域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多元化数据的指数级增长趋势愈加明显,大数据(big data)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是继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大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传感技术的进步使得理解人类的活动成为了可能,人们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技术理解和运用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情感计算应时而生,其相关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静艳  靖金静  
进入21世纪以来,"宗教旅游热"现象的兴起及迅速发展,需要宗教旅游景点(区)经营者准确识别不同游客类型的需求差异,进而进行精准化、个性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本文从不同游客类型的体验角度出发,以佛教南禅旅游体验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宗教旅游体验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宗教旅游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关联体验)均通过影响游客心境,进而对游客行为意向产生影响;(2)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游客心境中介作用的程度不尽相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彦君  卫银栋  贾一诺  杨昆  
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球第三极地貌特征与藏传佛教以及藏族文化特色而对国内外游客展现了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并日益激发了西藏旅游的热潮。相应地,这一旅游热潮也引发了西藏旅游研究的逐年扩容,并涌现了一批很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成果。文章在充分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认同理论作为基本框架,将西藏的宗教场所作为可以为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共享的朝圣旅游空间,对西藏宗教旅游中的"旅游者群体"和"朝圣者群体"因群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作用而在面临外在一致性挑战时所引发的群体分化及交往张力进行探究。通过实证与思辨的结合研究,文章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按宗教信仰程度的不同把上述两类群体进一步分为休闲愉悦旅游者、泛宗教信仰旅游者、权宜型朝圣者、苦行型朝圣者4个亚群体,并对各亚群体的旅行目的、体验深度、特征进行剖析。其次,通过对宗教旅游场中的"边缘人"的概念化过程,将4个亚群间的交集或过渡群体界定为"边缘人"群体,并根据其行为目标、体验特征的不同将此"边缘人"群体再划分为"类朝圣者"的旅游者群体和"类旅游者"的朝圣者群体两个亚群,同时探讨"边缘人"这一群体因其独特的行为模式而在群体互动中所发挥的导向作用。最后,根据参与式观察研究,进一步提出宗教旅游情境中的"纯宗教场""宗教旅游场""旅游宗教场"和"世俗旅游场"几个范畴,并根据旅游者与朝圣者在不同场中的主导或边缘地位的转化,构建出边缘人及边缘体验的动态演变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威  张一楠  
针对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体验经济与体验营销的理论引入到工业旅游研究中,构建了传播、视觉和语言标识、服务流程、人员、空间环境、联合等工业旅游体验营销组合和游客认知度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实证检验发现,广告和宣传品、事件营销、操作体验、主题口号、政府支持等因素对游客认知度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影响。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勇刚  
随着度假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回头客"受到了管理实践者的极大重视。我们以杭州千岛湖开元度假村为例,从实证角度分析度假游客利益诉求的分布特征、感知价值的关注点,并考察它们对消费满意度和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满意度与重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满意度对重购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满意度对重购意愿的影响大于感知价值对重购意愿的影响;利益诉求对满意度和重购意愿虽然具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静艳  王郝  陈荣庆  
本文从游客对旅游住宿产品体验和感知的视角,研究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生态住宿体验和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涉入度包括"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符号价值"、"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4个维度;其中"感知重要性与娱乐价值"及"符号价值"对游客的环保行为意向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风险可能性"和"风险重要性"对环保行为意向的影响不显著;(3)生态意识的调节效应显著。该结论对于丰富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为旅游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谷慧敏  王家宝  张秀丽  张伟  
本文从政府、教育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角度对世界旅游教育现状进行了总体梳理 ,同时分别对世界旅游组织及美国和瑞士的旅游教育特点进行了典型分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蒋婷  张峰  
同顾客与员工、顾客与服务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相比,服务接触中顾客间互动的研究明显匮乏,这也逐渐成为了服务接触理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关键领域。文章基于顾客体验的视角,构建并实证检验了游客间互动对游客再惠顾意愿影响的概念模型,发现了游客间互动的4个维度在影响游客体验价值各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体验价值的不同维度在游客间互动对再惠顾意愿影响中的不同中介作用:礼仪违背、友好交谈对情感性、认知性、社会性体验价值有显著影响,并间接影响游客的再惠顾意愿;一方面干扰和争执对功能性、情感性体验价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与帮助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梦瑶  于佳  谢彦君  
差异与认同,往往是旅游体验的两个典型的目标。这一目标在游客的饮食体验行为方面是否也同样存在,以及在特殊的饮食文化情境中是否具有独特表现,构成了文章的主要研究课题。文章以西藏传统文化饮食作为分析单位,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入藏游客的传统饮食文化体验,目的在于构建入藏游客饮食体验独特规律的理论框架和模型。研究表明,作为地方文化表征的饮食文化所形成的景观,能够兼具满足旅游者两种体验诉求的功能。在不同的旅游情境中,饮食文化景观的自身特征会影响旅游体验在两种诉求中呈现出不同的强度和范型。从游客对西藏饮食文化的具身体验来看,生理和心理维度是理解这种体验的两条基本线索,游客的饮食文化体验既出于显著的逐奇或寻求差异的心理诉求,同时也会由于生理限制,进而在心理上产生某种惧奇的反应,并转而产生寻求认同体验的心理动力。这种饮食诉求的极化现象是旅游世界中的一种典型现象,且在西藏的旅游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还发现,随着游客在外逗留时间的延伸,这种极化现象会出现缓和甚至方向上的逆转,最终导致对认同性饮食文化的诉求心理不断滋长。研究结论不仅进一步佐证了Graburn的神圣游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呼应了其他学者有关旅游世界与惯常环境的二元划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