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83)
- 2023(5338)
- 2022(4677)
- 2021(4071)
- 2019(7764)
- 2018(7626)
- 2017(15032)
- 2016(8023)
- 2015(9149)
- 2014(9520)
- 2013(9818)
- 2012(9660)
- 2011(9125)
- 2010(9536)
- 2009(9032)
- 2008(8837)
- 2007(8135)
- 2006(7834)
- 2005(7502)
- 2004(6575)
- 学科
- 济(62529)
- 经济(62482)
- 管理(22643)
- 地方(19404)
- 业(19264)
- 方法(16623)
- 企(14512)
- 企业(14512)
- 数学(14369)
- 数学方法(14157)
- 地方经济(13741)
- 中国(13351)
- 农(11714)
- 学(10957)
- 财(10732)
- 业经(10680)
- 制(8841)
- 农业(8416)
- 融(7940)
- 金融(7939)
- 环境(7580)
- 经济学(7459)
- 银(7155)
- 银行(7151)
- 发(6920)
- 行(6915)
- 体(6781)
- 和(6544)
- 贸(6322)
- 贸易(6316)
- 机构
- 大学(132229)
- 学院(131421)
- 济(67754)
- 经济(66472)
- 研究(51634)
- 管理(46126)
- 中国(39854)
- 理学(38356)
- 理学院(37834)
- 管理学(37142)
- 管理学院(36886)
- 财(30342)
- 科学(28527)
- 京(28290)
- 所(27164)
- 研究所(23905)
- 财经(23278)
- 经济学(22436)
- 中心(22400)
- 经(20811)
- 江(20792)
- 经济学院(19757)
- 北京(18919)
- 范(18365)
- 师范(18262)
- 农(18202)
- 院(17611)
- 财经大学(16858)
- 州(16753)
- 科学院(16062)
- 基金
- 项目(75391)
- 科学(58902)
- 研究(56528)
- 基金(54610)
- 家(46792)
- 国家(46421)
- 科学基金(38993)
- 社会(38138)
- 社会科(36060)
- 社会科学(36048)
- 基金项目(28192)
- 省(27965)
- 教育(24861)
- 划(23439)
- 资助(23072)
- 自然(22650)
- 自然科(22056)
- 自然科学(22050)
- 编号(21927)
- 自然科学基金(21632)
- 成果(19397)
- 发(18489)
- 重点(17300)
- 部(16995)
- 国家社会(16193)
- 课题(15796)
- 发展(15541)
- 展(15346)
- 济(15118)
- 经济(14977)
共检索到222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珑
一、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 1.从社会发展总指数来看。据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地区间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发展水平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发展总指数低于全国水平的16个省区基本上都属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和“收入分配”两项指标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汝岱
对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应当予以正确认识。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是一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也是一个大局。差距不能长期扩大,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解决地区差距过大的时机正在到来。"九五"时期,应立足于缓解差距拉大的速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文陆 张正河 王英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运用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探讨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形”而是“S形”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
区域差异 人均GDP 三大地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会宁 叶民强
自1991年第九个五年规划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并找出存在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东中西部 差异分析 发展途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流通创新课题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行业。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流通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作用已成为“十五”期间流通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十五”期间的流通创新不应照搬西方已有的模式,而应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正视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对流通制度、流通组织、流通业态以及流通观念等进行全方位创新。
关键词: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流通 流通创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传龙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韵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渊博 温涛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贫困问题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引发新的关注。基于2021年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响应函数(RIF)回归方法探究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显著扩大了农户收入差距,并具备明显的马太效应,高数字素养能够攫取更多数字红利,而低数字素养更容易陷入“数字贫困”状态,无法发挥出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2)应用数字素养会显著加剧农户收入差距,而通用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情况也得以印证,现阶段数字“接入鸿沟”已经得以解决,数字“应用鸿沟”差距逐渐凸显。(3)数字素养能够缩小农户财产性收入差距,但会显著扩大工资性收入差距与非农经营性收入差距。脱贫地区受到数字素养的马太效应更强,农户收入差距明显加剧。研究结论证实了我国农村内部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同时数字贫困问题加剧了农户收入差距。新发展阶段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不仅要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更要加快构建农村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立新
目前中国经济系统的地区结构状况很不合理,对此可以用地区结构失衡的测度模型来加以衡量。导致我国地区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促进公平竞争及要素自由流动来实现我国地区结构的优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刚 刘慧
近年来,从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多个领域增速比较分析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实现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转换且"西高东低"现象逐渐成为常态。但是,各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可持续性问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区域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利用"成本洼地"优势和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实现经济的科学崛起,东部地区则依靠体制机制、人才、创新等优势实现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 分析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雅鹏 雷海章
在众多的研究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理论成果中,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被看作重点而纷纷论述,而农业问题则被长期忽视。据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区域间农业差距形成的原因和农业落后造成的影响的探析,唤醒人们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扎扎实实的从农业这个基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志强 叶蜀君
文章在收集整理反映我国东中西部收入、教育和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别数据的基础上,利用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法计算了按东中西部划分的收入指数、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并进一步得出按东中西部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通过对各项指数的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始终是最大的,而且呈现出整体扩大的趋势;而教育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却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通过对人类发展指数的研究表明,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并非如许多学者所研究的那样是不断扩大的,而是呈现出逐渐收敛的迹象。
关键词:
地区差距 人类发展指数 收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艳明 王立军 郭婷 薛彪
本文基于1988—2017年产业升级水平的相关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水平的区域差距及分布动态。研究结论如下: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水平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产业升级水平区域差距显著,其中东部区域内差距最大,东中部区域间差距最大;其产业升级水平区域内差距与区域间差距、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以及极化趋势的演变态势也不一致;其产业升级水平受邻域环境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扭转中国产业升级水平空间非均衡态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升级 分布动态 非参数估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萍 颜桂英
文章在阐述近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互联网信息网络发展与应用差距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差距及其扩大的原因与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网络应用者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网络 东中西部地区 差距 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敬勇
运用随机前沿技术实证分析了市场化水平对我国技术效率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指出:1.市场化对于我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水平比中西部地区较高,但差距在缩小,我国省际间的技术效率不平衡状态有所缓解;2.市场化对技术效率的当期以及长期影响为正,即技术效率存在时间效应。3.分解的市场化因素:政府与市场化水平、非国有经济比重、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对技术效率影响较显著。
关键词:
市场化 技术效率 随机前沿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冯拾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产业转移是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是转出区的推力、目标区的拉力与接纳能力及转移通道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国家层面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并加大宏观政策引导力度;在区域层面,要根据中西部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水平,在中部地区实施"产业对接"策略,在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承接"策略,并寻求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产业转移的最佳模式和合理路径;在企业层面,要对不同转移状态、不同转移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转移策略。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 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