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58)
- 2023(12078)
- 2022(10653)
- 2021(9801)
- 2020(8230)
- 2019(19081)
- 2018(18854)
- 2017(36398)
- 2016(20067)
- 2015(22449)
- 2014(22215)
- 2013(22193)
- 2012(20349)
- 2011(18322)
- 2010(18076)
- 2009(16360)
- 2008(15727)
- 2007(13618)
- 2006(11938)
- 2005(10273)
- 学科
- 济(77895)
- 经济(77806)
- 管理(56650)
- 业(52863)
- 企(43993)
- 企业(43993)
- 方法(38397)
- 数学(33339)
- 数学方法(32957)
- 农(20689)
- 学(20025)
- 中国(19240)
- 财(17934)
- 业经(17072)
- 地方(15611)
- 环境(14388)
- 农业(14015)
- 贸(13922)
- 贸易(13917)
- 理论(13506)
- 易(13446)
- 和(13017)
- 技术(12641)
- 制(12349)
- 划(11941)
- 务(11317)
- 财务(11257)
- 财务管理(11235)
- 教育(10944)
- 企业财务(10664)
- 机构
- 大学(286827)
- 学院(283403)
- 管理(112438)
- 济(106645)
- 经济(104232)
- 理学(98558)
- 研究(97702)
- 理学院(97401)
- 管理学(95476)
- 管理学院(95017)
- 中国(68777)
- 科学(65799)
- 京(61701)
- 农(54531)
- 所(50580)
- 业大(49477)
- 研究所(46882)
- 财(45865)
- 农业(43426)
- 中心(43167)
- 江(40385)
- 北京(38704)
- 范(37735)
- 财经(37680)
- 师范(37253)
- 院(35567)
- 经(34371)
- 州(32786)
- 技术(31343)
- 经济学(30763)
- 基金
- 项目(204426)
- 科学(158990)
- 基金(147501)
- 研究(142920)
- 家(131593)
- 国家(130506)
- 科学基金(110474)
- 社会(87820)
- 社会科(83081)
- 社会科学(83055)
- 省(81064)
- 基金项目(79237)
- 自然(75445)
- 自然科(73647)
- 自然科学(73623)
- 自然科学基金(72305)
- 划(68845)
- 教育(65212)
- 资助(61004)
- 编号(57075)
- 重点(46186)
- 成果(45585)
- 部(43920)
- 发(43405)
- 创(42597)
- 科研(39820)
- 计划(39739)
- 创新(39704)
- 课题(39664)
- 大学(37134)
- 期刊
- 济(112342)
- 经济(112342)
- 研究(79325)
- 学报(54379)
- 中国(51768)
- 农(48489)
- 科学(47695)
- 管理(40010)
- 大学(39857)
- 学学(37668)
- 农业(34132)
- 财(32473)
- 教育(31211)
- 技术(23460)
- 融(19354)
- 金融(19354)
- 业经(18488)
- 经济研究(17720)
- 业(17641)
- 财经(17498)
- 图书(15811)
- 科技(15430)
- 业大(15099)
- 经(14812)
- 问题(14554)
- 版(14548)
- 理论(13697)
- 技术经济(13528)
- 林业(13050)
- 资源(12780)
共检索到399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刘仲华 王坤波 刘芳 施玲 高代珍
根据试验室研究和工厂大生产中原料收购的多年检测结果,对绿茶多酚和儿茶素提取与原料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大叶种绿茶比小叶种绿茶具有较高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且在儿茶素组成上表现为较高的Ecg,EC和DL-C,而小叶种EGCg和EGC含量较高.同一绿毛茶原料筛分不同规格绿副茶、不同茶树品种绿副茶、高山与平地茶园绿副茶的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由大叶种原料和小叶种原料提制的产品在儿茶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大叶种产品表现为较高的Ecg,EC,DL-C和较低的EGCg/ECg,而小叶种产品有高含量的EGCg和较高的EGCg/ECg.原料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智达 谢笔钧 胡慰望
茶叶未经80%乙醇浸提,浓缩浸提液,用Y型树脂柱层析分离茶多酚和叶绿素。茶多酚与叶绿素的提取率分别为80%和74.6%,同时研究了在加压条件下添加CO2脱除咖啡因的新方法,并探讨了此法脱除茶多酚中所含咖啡因的机理。
关键词:
茶叶末 茶多酚 柱层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莹 施兆鹏 聂洪勇 黄志强
为了进一步研究儿茶素的作用机理 ,对自制的制备型逆流色谱分离纯化绿茶提取物中多种儿茶素单体的技术进行了研究 .采用两组溶剂系统 ,一组是石油醚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 ;另一组是正丁醇 -乙酸乙酯 -水 ( 0 .2∶ 1∶ 2 )系统 .每次实验进样量为 4 g绿茶提取物 .用前一组溶剂系统 ,表儿茶素 ( 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CG)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每一种单体的纯度达到了 98% ,其中 ECGC达到 99% ;用后一组溶剂系统 ,表没食子儿茶素 ( EGC)、儿茶素 (...
关键词:
逆流色谱仪 绿茶提取物 儿茶素 咖啡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倩 王玉 丁兆堂 张新富
本文在前期崂山茶园土壤养分研究的基础上,分不同季节对茶叶进行采样分析,运用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并计算儿茶素品质指数,分析儿茶素各组分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养分水平茶园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各单体C、EC、EGC、GCG、ECG、EGCG均呈现出春低、夏高、秋居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下茶叶中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无论在春夏秋季均存在显著差异,养分水平低的茶园各含量明显低于养分水平均衡的茶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湘新 林亲录 施兆鹏 许建平 孙志良 谭超
为了发掘儿茶素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对经不同途径进入小白鼠体内的儿茶素及经同一途径进入 ,但不同种类的儿茶素对高血脂小白鼠血清中各种脂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无论是采用灌胃法 ,还是静脉注射法 ,经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处理 ,每只小白鼠 1.5mg/d的各试验组均具有明显降低高血脂小白鼠血清TC ,TG ,LDL C ,升高HDL C的效果 ,且儿茶素效果优于表儿茶素 .
关键词:
儿茶素 表儿茶素 血脂 小白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林颖 高飞虎 钟应富 邬秀宏 邓敏 张莹 敬廷桃
为提高茶多酚提取率及纯度,减少有机溶剂用量,选择粉碎粒度为80目的绿茶粉,利用水为提取剂,微波辅助提取,超滤分离、大孔树脂纯化提取茶多酚。研究确定茶多酚提取工艺流程为:微波功率在600W,料液比为1∶25,浸提时间为7min,浸提次数为2次效果最好,其浸提率达84.73%。采用中空纤维膜超滤,膜孔径在0.0015~0.02μm,操作压力0.10~0.12 Mpa。选择4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上样浓度0.46 mg/mL,上样流速1.4 mL/min,溶液pH值3.0。上样体积600 mL,洗脱剂80%(体积比)食用乙醇,洗脱流速为2.0 mL/min,洗脱剂用量为520 mL。低压下抽...
关键词:
茶多酚 提取 分离 纯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盛 刘仲华 黄建安 刘爱玲 施兆鹏
为探索高ECG(epicatechingallate)型儿茶素产品的工艺制备途径,以大叶种复合儿茶素为材料,过AB 8树脂上吸附的儿茶素经乙醇解吸后,配套采用溶剂萃取后续工序,可同时制得ECG含量高达67.22%的儿茶素专化产品与含量为88.13%的咖啡因产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雨顺 刘仲华 黄建安 王坤波 刘硕谦 张盛
为克服有毒溶济萃取法和金属离子沉淀法分离儿茶素和咖啡因造成环境污染和操作有安全隐患等缺陷,以粗品茶多酚为原料,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分离制备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对儿茶素和咖啡因的吸附和解吸性能良好,通过梯度洗脱,可对儿茶素和咖啡因进行分离,并能制得不同规格的儿茶素产品和粗品咖啡因,其中高 EGCg 含量(66.95%)的高纯儿茶素产品 GTC-90 制率达 46.47%,咖啡因低于 0.5%.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分离 制备 儿茶素 咖啡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类黄酮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且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儿茶素是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之一,其含量占茶树鲜叶干重的12%~25%。作为茶叶的主要风味物质,儿茶素还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能。本文从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化学定位、合成调控措施等方面,综述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类黄酮 茶 儿茶素 生物合成途径 调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书琴 汤一 刘莉
【目的】研究茶渣对酯型儿茶素的选择性吸附性能,为获得脱咖啡碱的高纯度儿茶素类产品及茶渣的再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一次浸提、二次浸提、乙醇处理和酸碱处理共4种方式处理茶渣,比较咖啡碱及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没食子儿茶素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酸酯(Catechin gallate,CG))吸附量的大小,选择茶渣最佳处理方式;测定乙醇处理后茶渣对茶汤中相关成分的动态吸附过程;分析比较茶汤质量浓度分别为2,5,...
关键词:
茶渣 酯型儿茶素 脱咖啡碱 吸附性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涛 高丽萍 刘亚军 王云生 刘莉 赵磊 蒋晓岚 钱玉梅
茶树酯型儿茶素对于茶叶加工产品品质的影响及人类健康的药理功效均高于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及分子调控机理,既是长期困扰茶业界的重点难题,也是富含原花青素(PAs)或缩合单宁(CAs)植物如葡萄、柿子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及水解途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过程与水解单宁合成具有相似性;没食子酰基葡糖糖(βG)是它们合成的酰基供体,与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和没食子酰基转移酶(ECGT)等有关;在茶树中酯型儿茶素很容易被水解酶(GCH)水解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此外,还综述了国际上有关flavan-3-ols的合成、聚合、糖苷化和甲...
关键词:
茶树 酯型儿茶素 生物合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施玲 陈惠衡 李适
通过对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绿茶原料与其提取物进行感官评价和儿茶素组成、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析,研究了绿茶原料与茶叶提取物之间的关系.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绿茶速溶茶以中小叶种绿茶原料的适制性较好,但制率低于大叶种原料26.75%.大叶种原料的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分别高出小叶种的40.27%和39.71%,适合生产高含量儿茶素的速溶茶和儿茶素提取物.以云南和广西大叶种绿茶为原料,通过三个不同的拼配方案提制速溶绿茶,可利用茶叶原料的互补性,在保持较稳定和较好品质的前提下将制率提高10.00%.
关键词:
速溶茶 儿茶素提取物 绿茶原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智 张冬英 黄业伟 张行 邵宛芳
以普洱熟茶为材料,以水为溶剂,利用正交法优化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普洱熟茶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25,浸提时间45 min,提取温度80℃。此提取工艺具有高效省时、操作简便、提取结果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普洱熟茶多酚提取方法。
关键词:
普洱熟茶 茶多酚 提取工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芬 赖志勇 李建光 黄炳雄 肖维强 王晓容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黄皮、杨梅果肉中的绿原酸、表儿茶素和芦丁的含量。色谱柱为Nucleosil C18反相柱(250 mm×4 mm),流动相为20%的甲醇(A),30%乙腈(B),pH 3.2,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5℃。结果表明:3种标准品的线性范围为0.390 6~50.000 0μg/mL,相关系数r=0.999 9。标准品在0~48 h内经多次测定,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8%~0.91%和0.67%~0.95%;回收率和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3.21%~103.50%和2.77%~3.94%;仪器最低检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曾韦珊 黄林旺 吕欣欣 毛积鹏 冯志恒 刘天颐 黄少伟
【目的】松针为松科植物松属植物的针形叶,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活性物质,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抑菌、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食品、医学等领域研究广泛。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测定湿加松针叶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L-Epicatechin)总量的模型,为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1份湿加松松针粉为试验材料,用瑞典波通仪器公司的型号为DA7200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收集光谱范围在950~1 650 nm的湿加松松针粉样本的光谱数据,其中随机选取96份样品作校正集,利用The Unscrambler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回归模型,通过预处理及剔除异常值,得到最优模型。剩下的15份样品作外部验证集,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湿加松针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的最佳模型预处理方法为Smoothing S.Golay+Derivatives S.Golay,当主成分数为16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2为0.935 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2.145 8,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_(cv)~2=0.754 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V)为4.313 4。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验证相关系数外部验证集测定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为0.833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3.739 1,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IRS模型校正和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均较大,校正和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均较低,说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