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84)
- 2023(17301)
- 2022(14391)
- 2021(13010)
- 2020(10894)
- 2019(24630)
- 2018(23943)
- 2017(46605)
- 2016(24078)
- 2015(26833)
- 2014(26309)
- 2013(25921)
- 2012(23471)
- 2011(21025)
- 2010(21336)
- 2009(20200)
- 2008(18644)
- 2007(16252)
- 2006(14552)
- 2005(13282)
- 学科
- 济(117157)
- 经济(117015)
- 管理(79572)
- 业(70104)
- 企(59627)
- 企业(59627)
- 方法(44908)
- 数学(39619)
- 数学方法(39196)
- 中国(33856)
- 财(31213)
- 融(28891)
- 金融(28888)
- 地方(27311)
- 银(26847)
- 银行(26833)
- 农(26183)
- 行(25820)
- 制(24995)
- 业经(24402)
- 环境(22732)
- 学(20406)
- 务(20311)
- 财务(20252)
- 财务管理(20214)
- 企业财务(19371)
- 农业(17886)
- 体(17672)
- 划(16558)
- 贸(16168)
- 机构
- 学院(342009)
- 大学(340728)
- 济(155268)
- 经济(152208)
- 管理(134451)
- 理学(115694)
- 理学院(114537)
- 管理学(112839)
- 研究(112768)
- 管理学院(112193)
- 中国(91461)
- 财(73415)
- 京(69519)
- 科学(62825)
- 财经(58449)
- 中心(53933)
- 所(53237)
- 经(53090)
- 经济学(50269)
- 江(50102)
- 研究所(47816)
- 农(45661)
- 经济学院(45051)
- 业大(44160)
- 财经大学(43678)
- 北京(43066)
- 范(41348)
- 院(41199)
- 师范(40993)
- 州(39769)
- 基金
- 项目(230605)
- 科学(185126)
- 基金(172077)
- 研究(170792)
- 家(147519)
- 国家(146358)
- 科学基金(128914)
- 社会(115211)
- 社会科(109551)
- 社会科学(109524)
- 基金项目(91085)
- 省(88670)
- 自然(80545)
- 自然科(78657)
- 自然科学(78641)
- 自然科学基金(77206)
- 教育(77164)
- 划(73431)
- 资助(69000)
- 编号(66693)
- 成果(52656)
- 部(51797)
- 重点(51596)
- 发(50169)
- 国家社会(49349)
- 创(48738)
- 制(47762)
- 教育部(45852)
- 创新(45711)
- 课题(45430)
- 期刊
- 济(173699)
- 经济(173699)
- 研究(104441)
- 中国(64366)
- 财(58713)
- 管理(50946)
- 融(44792)
- 金融(44792)
- 学报(44187)
- 科学(43775)
- 农(41077)
- 大学(36078)
- 学学(34590)
- 财经(30370)
- 技术(30036)
- 经济研究(28437)
- 农业(26784)
- 教育(26429)
- 经(26190)
- 业经(25697)
- 问题(23293)
- 技术经济(17675)
- 统计(16324)
- 理论(16090)
- 贸(15945)
- 现代(15827)
- 策(15320)
- 财会(14836)
- 世界(14730)
- 商业(14665)
共检索到512737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英涛 张云 倪道涵
绿色金融体系是推动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绿色所强调的公益属性和金融所要求的商业性带来的两难冲突会影响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文章以中国地级市为样本分析了绿色金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实现两者双赢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绿色金融整体上实现了城市生态效益的改善和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尤其是在金融人才规模、金融科技水平和外来投资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双赢效果更显著;从影响渠道看,绿色金融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环境监管力度以及吸引新企业进入市场实现双赢目标。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须从金融人才规模、金融科技水平、绿色金融影响渠道等方面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发挥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彩云 郭艳青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产业调整的加快,污染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从环境规制视角对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的分省区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现"U"形关系,地方政府的末端治理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并增加产出,进而导致污染产业转入;(2)有针对性地加强环境规制,既能促进产业发展,也能有效降低污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研究所蕴含的政策含义是:政策制定者应对企业的治污技术研发等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可以酌情实施累进制环境税率,在招商引资时,可以根据转移产业的污染程度做出相机选择;...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北京市环保所“京郊生态农业经济分析”课题组
从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各国都注重于发展“能量密集型”农业,即耗费大量能源的各类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以及需要巨额投资的农田建设工程。它虽曾有助于大幅度地提高世界许多国家的农业生产率,为缓和全球粮食紧张状况起了重要作用。但却带来了能源浪费、土壤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严重危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玉龙 袁春来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政策背景,基于2000—2018年环首都地区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植树造林对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M_(2.5)浓度及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环首都地区的植树造林显著提高了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了PM_(2.5)浓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表明京津风沙源治理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兼顾,这一结论在选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作为准自然实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强环境政策冲击会推动地区经济与环境质量的短期提升,但作用的长期可持续性需要加强。此外,强环境政策冲击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带动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侠妹 陈媛媛 偶春 张清怡 姚晓洁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城市绿色空间演变及其生态效益,揭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协助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合肥市区的遥感影像图,借助ENVI、ARCGIS、ArcView等相关软件,利用监督分类法对其进行解译分类,分析绿色空间演变及其在固碳、空气净化、暴雨径流削减、热岛效应等方面的生态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合肥市区绿色空间面积降低516.59 km~2,其中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转化面积占据了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的74.9%,无植物覆盖、低植被覆盖度地区增加255.5 km~2,景观格局向破碎化且异质化发展;(2)合肥市区绿色空间生态效益在总量上共计减少4.2亿元,固碳、大气污染物去除、暴雨径流削减分别减少了1.77亿元、548.9万元以及2.61亿元,同时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至原来的700倍;(3)原围绕中心城区、长江西路等地的高温区,随城市空间扩展而不均匀的扩散到合肥市区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同时研究区域内地表温度随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而增高,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合肥市区城市绿色空间面积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而降低,其产生的生态效益也随之降低,致使城市出现生态系统服务能力降低、生态供需失衡、热岛效应加强等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经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改革的实质就是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竞争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去取代以行政命令机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忠国 高军
从土地资源的经济和生态特性入手 ,结合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分析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探讨了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模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德权 黄清
坚持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和生态效益优先,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但我国是少林国家,协调林业两大效益的基础平台低、难度大,已经采取的林业分类经营、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木、开发森林动植物和食品药品等多样性生物资源、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江
[目的]梳理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分析二者互为矛盾的原因,找到协调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出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总结法、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贵州省生态效益发展进程,找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矛盾及其产生原因。[结果]重视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自然生态日益恶化;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农村资源损耗形势严峻。[结论]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矛盾突出,应加强贵州省顶层设计,重视制度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贵州省农村资源利用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贵州 对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丁玉娟 徐士桢 陈文仁 蒙兴华 王世隆 陈发容 王世平
提高池塘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研究丁玉娟,徐士桢,陈文仁,蒙兴华,王世隆,陈发容,王世平(湖北省水产局)(湖北省枝江县水产局)(枝江县江口养殖场)为了探索出适合江汉平原地区以渔为主,立体开发的池塘养鱼的优化模式,则以利推动我省池塘养鱼生产发展,我们...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江
[目的]梳理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分析二者互为矛盾的原因,找到协调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出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总结法、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贵州省生态效益发展进程,找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矛盾及其产生原因。[结果]重视暂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导致自然生态日益恶化;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农村资源损耗形势严峻。[结论]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矛盾突出,应加强贵州省顶层设计,重视制度建设;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贵州省农村资源利用率;树立正确的农村生态保护理念,为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贵州 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叶祖达
目前绿色建筑的政策讨论还是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对经济研究十分缺乏。论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分析理论和方法。绿色建筑的宏观经济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整体经济体系内额外带动的产值,二是额外产生的就业机会。并以实例和数据,通过建立直接与间接相关产业后向前向影响模型,及绿色建筑额外增量产值对本身就业的带动关系分析,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的整体宏观经济效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婷 孙中朝 王德武
本文介绍了绿色设计的概念,并指出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通过工程结构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可知,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我国应尽快开发、完善、并逐步推广绿色设计方法。
关键词:
绿色设计 可持续发展 结构优化 经济效益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进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配置,以取得更理想的经济效益。而一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自身的经济效益。文章对如何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徐雷 董立娜 印娟娟
基于绿色施工理念逐渐深入但因其产生增量成本而难以推进的研究背景,分别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济效益和宏观层面的政府激励政策出发,分析阻碍绿色施工快速实践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推进建议,为加快绿色施工的推进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施工 成本效益 激励政策 对策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