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17)
- 2023(19165)
- 2022(16233)
- 2021(15020)
- 2020(12369)
- 2019(27928)
- 2018(27551)
- 2017(52181)
- 2016(28599)
- 2015(31593)
- 2014(31445)
- 2013(31190)
- 2012(28935)
- 2011(26197)
- 2010(26286)
- 2009(23962)
- 2008(22497)
- 2007(19621)
- 2006(17412)
- 2005(15553)
- 学科
- 济(114384)
- 经济(114270)
- 管理(78767)
- 业(75318)
- 企(60249)
- 企业(60249)
- 方法(45607)
- 数学(39390)
- 数学方法(38959)
- 中国(37202)
- 农(32637)
- 地方(31790)
- 融(28532)
- 金融(28529)
- 银(27553)
- 财(27492)
- 银行(27479)
- 业经(26720)
- 行(26546)
- 学(26358)
- 农业(22578)
- 制(22440)
- 环境(22380)
- 贸(21114)
- 贸易(21094)
- 易(20408)
- 技术(18247)
- 和(18196)
- 理论(18110)
- 务(17390)
- 机构
- 学院(395653)
- 大学(395201)
- 济(155339)
- 经济(151841)
- 管理(151250)
- 研究(140256)
- 理学(130378)
- 理学院(128812)
- 管理学(126499)
- 管理学院(125815)
- 中国(108330)
- 科学(89875)
- 京(85659)
- 农(73572)
- 所(71853)
- 财(69733)
- 研究所(65883)
- 中心(64468)
- 业大(63802)
- 江(59102)
- 农业(57810)
- 财经(55517)
- 北京(54211)
- 范(53800)
- 师范(53155)
- 院(51270)
- 经(50415)
- 州(48421)
- 经济学(46132)
- 师范大学(43089)
- 基金
- 项目(274645)
- 科学(213878)
- 研究(196751)
- 基金(196525)
- 家(174102)
- 国家(172606)
- 科学基金(146201)
- 社会(122624)
- 社会科(116172)
- 社会科学(116140)
- 省(109212)
- 基金项目(105080)
- 自然(96331)
- 自然科(94041)
- 自然科学(94016)
- 划(92496)
- 自然科学基金(92264)
- 教育(89090)
- 编号(79917)
- 资助(79906)
- 成果(63521)
- 发(62703)
- 重点(62381)
- 部(58633)
- 创(57366)
- 课题(55844)
- 创新(53589)
- 科研(52751)
- 计划(51365)
- 国家社会(50023)
- 期刊
- 济(171994)
- 经济(171994)
- 研究(115699)
- 中国(81304)
- 学报(69242)
- 农(66914)
- 科学(62025)
- 管理(54344)
- 财(51204)
- 大学(51043)
- 学学(48220)
- 融(45995)
- 金融(45995)
- 农业(45601)
- 教育(44557)
- 技术(33056)
- 业经(29640)
- 经济研究(27006)
- 财经(26108)
- 业(23850)
- 问题(22578)
- 经(22349)
- 图书(20713)
- 科技(20515)
- 资源(19463)
- 版(19186)
- 理论(18457)
- 业大(18095)
- 技术经济(18067)
- 商业(17630)
共检索到592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兰祥 高彩芹 郑飞鸿
文章基于2010—2021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其作用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城市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抑制碳排放;在绿色技术创新这一传导机制中,策略性技术创新发挥着主要作用。门槛效应表明,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明显“倒U”型曲线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湘儿 胡熠娜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能够通过自然植被的光合作用直接固定大气中CO_2,其供需平衡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大多关注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供给,基于供需视角分析区域碳平衡的研究相对较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区域。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研究区,基于CASA模型评估固碳服务的供给能力,基于人口密度法识别固碳服务的需求动态,进而基于供需比指数识别示范区固碳服务的供需变化。结果表明,供给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内不同乡镇固碳服务供给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固碳服务供给总量由1.10×10~9 kg增加到1.24×10~9 kg,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需求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服务需求由7.15×10~9 kg增长到4.16×10~(10) kg,增长近5倍,且所有乡镇的固碳服务需求均有所增加。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且固碳服务供需比持续下降,供需关系逐渐趋于紧张。最后,基于固碳服务供给、需求和供需比开展固碳服务分区,以期为示范区双碳目标实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金洪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助于长三角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金融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2001-2017年间,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金融广化、金融深化以及金融风险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金融广化与金融深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金融风险则抑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对长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金融广化对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金融深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按照沪浙苏皖的顺序依次减小。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金融风险的影响最小。为了增强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正向影响,应提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稳妥推进金融广化,开发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金融新产品,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冠凤
区域经济增长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区域经济发展愈来愈需要金融支持。区域金融将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加以考察,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凸显出区域性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可分割、互为条件。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从长三角经济区域实际出发,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构建适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撑体系。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区域金融 长三角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尤志婷 彭志浩 黎鹏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作用机理分析,以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为例,使用2009—2019年30组省级数据从整体与区域两方面对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整体分析中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都有显著减排效果,但在交互项中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组合表现出负调节效应,其余组合为互补效应。区域分析中,西部地区绿色产业投资减排效果较强,绿色信贷偏弱;中部地区绿色债券对区域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互补效应也只存在绿色信贷与绿色产业投资间;东部地区单一或交互项与区域碳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减排效果最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卢亚娟 刘骅
随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范式逐步向需求、市场、产业和竞争为导向转变,科技金融已不仅仅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工具,而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本文在对科技金融概念与特性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两个维度三个方面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利用引力熵模型,通过对"科技金融区域发展指数"和"经济距离"内涵的界定,建立一个基于空间区域视角下的"科技金融引力"模型;同时,运用该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科技金融"引力值"进行测度,为该区域科技金融非均衡发展现象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也为我国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陶玉国 黄震方
旅馆业是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从分类视角测度区域旅馆业碳排放,有助于推动旅游碳排放研究向区域化、全面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本文以长三角为样区,通过对旅馆业水、电、气的实地调查,结合区域相应的碳排放转换因子,构建了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自下而上法以测度旅馆业碳排放。研究表明:(1)在长三角旅馆业碳排放总量中,星级饭店约占六成,是旅馆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而其他旅馆则占据剩余部分,是旅馆业减碳任务分解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类别;(2)在省域层面上,浙江省碳排放最多,上海市最少,但碳排放多的地区住宿者数量不一定多,上海市碳排放星级化最为明显;(3)星级饭店总体上具有随星级降低碳排放量逐级减少、主要碳源为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丹亚 曾刚
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和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实证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高位小幅波动上涨态势,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格局,而绿色技术创新规模先缓后急逐年递增,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且“反K字型”空间格局初现雏形。(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传导效应,地理空间以及经济地理空间邻近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增加会促进本地城市的碳减排。(3)独立绿色技术创新在抑制工业领域碳排放方面成效显著,邻近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本地城市工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大于本地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合作绿色技术创新因规模较小对工业碳减排效果不显著。深入探索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间在促进碳减排方面协同合作、联防联控机制并加强区域内部绿色技术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是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低碳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正柱 张明
如何从产业政策层面有效发挥区域低碳减排水平是值得关注的一项议题。绿色产业政策作为促进低碳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制度推手,对区域低碳减排效果有何效果?政策文本释放的情感信号对低碳减排的影响如何?本文基于中央和长三角区域出台的绿色产业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2010—2019年绿色产业政策的情感偏好,并通过PLS和PMC指数模型进行分析,系统地考察了绿色产业政策的低碳减排效果。PLS模型研究发现,绿色产业政策多基于福利型偏好设计,以中央福利型政策偏好、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显著降低了区域的碳排放水平,而地方型情感偏好设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则加重了区域的碳排放。PMC模型表明,地方绿色产业政策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得分落差较大,中央绿色产业政策内部一致性较弱,得分较为均衡。这些结论说明了合理设计绿色产业政策内容有利于促进低碳减排效果和作用的提升,进而促进区域低碳减排水平。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扬波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1988年~2007年间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与投资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航英 强永昌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城市群扩容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扩容对城市群原有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对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无显著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该结论是可靠的。机制检验表明:扩容未影响原有城市的技术效率,但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原有城市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原有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扩容通过降低功能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新进城市技术效率,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新进城市技术进步并降低其技术效率,由于技术进步效应和技术效率降低效应相互抵消,扩容未影响到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此外,扩容对原有城市中的大城市、高创新能力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更大提升作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剑锋 马诗慧
文章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我国政府已经做出的承诺,本着"高歌稳进"的思想,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了1995-2009年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研究了2050年前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测算,提出了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总量逐年攀升,工业比重和煤类能源消费比重过大,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后40年,长三角地区的减排压力较大,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五年目标"应相对平稳,大体可以在17%-19%之间进行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短期内主要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从长三角现有工业结构看,积极鼓励文教体...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目标 实施方案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小芳
流通业集聚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实证检验流通业集聚对珠三角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流通业集聚与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作用关系,随着流通业集聚水平的增加,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会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流通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其影响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流通业集聚水平跨过第二个门槛值后,流通业集聚将会产生负面影响;批发和零售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当集聚水平大于0.857时,其影响效果不显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集聚水平介于0.406-0.728之间时,其能发挥最佳驱动效果;住宿和餐饮业集聚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集聚水平超过0.581时,将会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货币政策传导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效应研究——以小西北和长三角地区为例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基于面板数据的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长三角金融集聚、城镇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及中介效应检验的长期动态分析
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创新驱动机理及效应识别
区域可持续发展要素变化与结构差异比较分析——以大珠三角与长三角为例
“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的腹地融入机制——以安徽东向发展为例
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基于DEA-TobiT模型的工业绿色转型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