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4)
- 2023(10095)
- 2022(8198)
- 2021(7199)
- 2020(5840)
- 2019(12963)
- 2018(12102)
- 2017(23516)
- 2016(12261)
- 2015(13354)
- 2014(12961)
- 2013(12693)
- 2012(11749)
- 2011(10389)
- 2010(10754)
- 2009(10560)
- 2008(9367)
- 2007(8491)
- 2006(7547)
- 2005(7197)
- 学科
- 济(48507)
- 经济(48424)
- 管理(43151)
- 业(39537)
- 企(33688)
- 企业(33688)
- 融(26377)
- 金融(26374)
- 银(23766)
- 银行(23757)
- 行(23038)
- 中国(20735)
- 财(19378)
- 方法(17895)
- 制(17831)
- 数学(15848)
- 数学方法(15712)
- 农(13269)
- 业经(12944)
- 务(12389)
- 财务(12362)
- 财务管理(12340)
- 地方(12328)
- 企业财务(11845)
- 体(11795)
- 中国金融(11083)
- 环境(11068)
- 体制(10192)
- 农业(9137)
- 贸(8777)
- 机构
- 学院(171363)
- 大学(170524)
- 济(77634)
- 经济(76028)
- 管理(64196)
- 研究(57008)
- 理学(54933)
- 理学院(54350)
- 管理学(53613)
- 管理学院(53310)
- 中国(50419)
- 财(41544)
- 京(34429)
- 财经(32088)
- 科学(30726)
- 经(29090)
- 中心(28417)
- 所(26752)
- 经济学(26358)
- 江(26115)
- 农(24205)
- 财经大学(24093)
- 经济学院(23968)
- 研究所(23760)
- 业大(21876)
- 北京(21297)
- 融(21209)
- 院(21180)
- 金融(20834)
- 州(20765)
- 基金
- 项目(115355)
- 科学(93244)
- 基金(87262)
- 研究(85288)
- 家(75043)
- 国家(74483)
- 科学基金(65702)
- 社会(58959)
- 社会科(56346)
- 社会科学(56336)
- 基金项目(46264)
- 省(44643)
- 自然(40365)
- 自然科(39505)
- 自然科学(39498)
- 自然科学基金(38805)
- 教育(37968)
- 划(36779)
- 资助(34119)
- 编号(32250)
- 制(28433)
- 重点(26162)
- 国家社会(26022)
- 部(25934)
- 成果(25879)
- 创(25371)
- 发(25170)
- 创新(23913)
- 教育部(23098)
- 人文(22636)
共检索到266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朝霞 曾家豪 刘泓轩 李晨潇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熵值法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对绿色金融的治污减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绿色金融发展能有效治理污染排放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治污减排效应。(3)环境规制对绿色金融的治污减排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4)绿色金融对东部地区的治污减排效应较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金融治污减排的作用机理和差异化效果,为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欣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左喜梅
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最终目标一致,均是要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减排机理,分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绿色金融减排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为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契机,保证了市场资金注入低碳减排企业,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绿色金融提供的服务和工具促进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从而促进减排。最后,提出以下相应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以绿色减排为目标,建立与碳排放交易配套的绿色金融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金融 减排路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江波
绿色配额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合理定价,以配额价格的形式,在其出售和转让的过程中构成经济主体成本—收益函数的内生变量,进而揭示微观主体节能减排偏好和改变行为方式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绿色配额具备作为金融产品进行标准化的属性和市场需求层次,能够最终实现配额价格与融入地区差异的边际污染损害之间的动态均衡。
关键词:
绿色配额 定价机制 节能减排 环境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玲玲 李烨 陈松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给绿色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业和新时代数字技术融合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绿色技术创新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融资约束和研发投入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ESG评级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地理区域、环境治理水平、CEO金融背景下存在差异。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彦林 张子璇 刘艳华
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区域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对区域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对东部地区影响较强,中部次之;从作用机制来看,绿色金融通过支持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发挥对区域碳排放量的抑制作用。同时发现,扩大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实质性技术创新,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应,而且对于抓住绿色金融带来的碳减排机遇,扎实做好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春艳 宫晓蕙 孔凡超
本文基于2003年至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引起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不同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对该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规制本地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显著,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时无法有效促进本地企业绿色技术进步。(2)环境规制邻地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表现为倒U型门槛特征,从地理距离看在0~400km范围内绿色技术进步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溢出效应,超过此范围空间溢出效应不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衰减性和有界性。(3)环境规制邻地效应显著高于本地效应,环境规制对邻地绿色技术进步影响更明显。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理念,设计合理并恰当实施环境规制才可以诱发本地及邻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共同打造地级市命运共同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江波 郭琪
节能减排自身公共性和投入产出不对称性等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外力来围绕政策导向进行激励和约束。传统经济政策中行政命令型工具因具有缺乏灵活性、严格受制于财政资金的余缺程度等弊端,"机制内生、自动调节、目标可控、运作灵活"的市场调整型工具更具优势。但是,市场化工具运作初期缺少共识,往往遭遇微观主体缺乏行为激励、政策环境不利、工具自身运行要素缺失等问题,难以推广和运作。金融具有的资金、市场、信用等禀赋优势可以推进市场化工具的创新与应用,从而通过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建流转交易市场、改变微观主体资信等级等弥补这些短板,助推节能机制的良性运转来实现社会福利目标。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市场化工具 金融创新 激励约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亚军 陈丰泽
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绿色经济时代的热点话题。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使碳排放强度降低,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自愿型环境规制对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具有调节作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也证明了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这一促进效应具有制度环境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加大绿色金融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协调配合,同时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消费倾向,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亚军 陈丰泽
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绿色经济时代的热点话题。基于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使碳排放强度降低,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自愿型环境规制对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具有调节作用。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也证明了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的可靠性,这一促进效应具有制度环境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加大绿色金融市场与碳金融市场的协调配合,同时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的环保消费倾向,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朱广印 王思敏 张胜全 刘宝庆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经济转型,绿色信贷能为各大产业的绿色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利用2011~2017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绿色信贷与金融发展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并以中介效应模型具体检验绿色信贷以中介渠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绿色信贷在金融发展效率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但金融发展效率的损失弱化了绿色信贷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调整作用;对外贸易、绿色投资、物质资本及外商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不同的作用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先锋 肖坚 董明放
【目的】如何有效释放绿色金融发展的“降碳”红利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践行“双碳”战略的重大抉择。【方法】本文在系统阐释绿色金融助力碳减排三维机制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中介效应、分位数等方法做了实证考察。【结果】(1)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显著抑制了中国碳排放,完全可成为国家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动能,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绿色金融不仅可为“降碳”提供直接动力,还能通过加速产业升级、驱动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间接对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但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间接“降碳”效应尚远逊其直接效应;(3)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切实为碳减排提供助力是绿色金融施策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该路径尚未畅通,“降碳”效果还极为有限,这预示着政府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制度引领;(4)绿色金融对碳减排的现实冲击效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结构突变”特征,即随着碳排放水平的持续降低,绿色金融发展的“降碳”效果将会逐步增强,且较低碳排放水平情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将更为明显。【结论】本文证实了“双碳”进程中提供绿色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也发现分阶段、有重点、动态化的绿色金融策略更有利于发挥“降碳”的引领和倒逼作用,以上发现对于未来国家执行和优化“双碳”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冬梅 王学渊 赵连阁
基于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以2017年成立的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方法,通过比较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地区相对于非试点地区、重污染行业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碳排放是否变化来检验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重污染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末端治理、融资约束以及缩减规模是绿色金融政策降低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在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环境规制较强地区的重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为评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复制和推广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跃辉
文章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12—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两种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方式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边际碳减排效应呈增强态势。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特别是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第三,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考量后,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的碳减排效应得到强化,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两种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方式的减排效应拐点均出现提前。据此,提出增加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投入,强化金融减排基础;推进绿色金融区域协同合作,优化金融减排环境;实施差异化资源配置策略,释放金融减排潜能的建议以期为充分发挥金融绿色减排效应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