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69)
- 2023(17625)
- 2022(14713)
- 2021(13314)
- 2020(10898)
- 2019(25071)
- 2018(24437)
- 2017(46587)
- 2016(24851)
- 2015(28039)
- 2014(27877)
- 2013(27940)
- 2012(26826)
- 2011(24433)
- 2010(25061)
- 2009(23719)
- 2008(22918)
- 2007(20402)
- 2006(18537)
- 2005(17578)
- 学科
- 济(128391)
- 经济(128240)
- 管理(74049)
- 业(69259)
- 企(54497)
- 企业(54497)
- 方法(46285)
- 中国(42295)
- 数学(41149)
- 数学方法(40911)
- 地方(32754)
- 农(31440)
- 财(30701)
- 融(30239)
- 金融(30237)
- 银(28707)
- 银行(28686)
- 行(27784)
- 制(27724)
- 业经(26323)
- 贸(22613)
- 贸易(22589)
- 易(21853)
- 农业(21458)
- 学(21073)
- 环境(19557)
- 体(18700)
- 务(17792)
- 财务(17751)
- 财务管理(17709)
- 机构
- 大学(365372)
- 学院(363797)
- 济(169973)
- 经济(166663)
- 管理(134765)
- 研究(134528)
- 理学(113608)
- 理学院(112300)
- 管理学(110811)
- 管理学院(110112)
- 中国(109167)
- 财(81059)
- 京(79272)
- 科学(74013)
- 所(66912)
- 财经(62813)
- 中心(61502)
- 研究所(59516)
- 经(57010)
- 江(56187)
- 农(55829)
- 经济学(55219)
- 北京(51369)
- 经济学院(49537)
- 院(48405)
- 范(47168)
- 业大(46876)
- 师范(46775)
- 财经大学(46572)
- 州(44807)
- 基金
- 项目(230014)
- 科学(183139)
- 研究(171628)
- 基金(169718)
- 家(145944)
- 国家(144744)
- 科学基金(124788)
- 社会(115170)
- 社会科(109531)
- 社会科学(109509)
- 基金项目(88380)
- 省(86796)
- 教育(77781)
- 自然(75767)
- 自然科(74006)
- 自然科学(73988)
- 划(73300)
- 自然科学基金(72705)
- 资助(70354)
- 编号(66638)
- 成果(55587)
- 发(54250)
- 部(52915)
- 重点(51992)
- 国家社会(49253)
- 课题(47993)
- 创(47466)
- 制(46634)
- 教育部(46363)
- 发展(44908)
- 期刊
- 济(199207)
- 经济(199207)
- 研究(124166)
- 中国(82579)
- 财(62049)
- 管理(52933)
- 农(52420)
- 融(52047)
- 金融(52047)
- 学报(49875)
- 科学(49027)
- 大学(39600)
- 学学(37163)
- 教育(36504)
- 农业(34829)
- 财经(33277)
- 经济研究(33119)
- 技术(30713)
- 业经(29005)
- 经(28757)
- 问题(27015)
- 贸(22540)
- 世界(20687)
- 国际(20490)
- 技术经济(19134)
- 业(18841)
- 统计(17823)
- 现代(16797)
- 理论(16634)
- 策(15978)
共检索到590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张茜 俞颖
本文基于2011—2020年我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且本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对邻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中介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绿色金融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传导的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云洁 段鑫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部地区79个城市相关数据,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和中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具有空间效应、分解效应和门限效应;(2)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南方城市经济高质量的促进作用强于中部地区北方城市;对中部地区等级更高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强于中部地区等级较低城市;(3)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改善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实现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落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徐亚平 潘韵婷 史依铭
文章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相结合,为深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小城市以及中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基于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当市场化水平跨越第一和第二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兴华 袁琦璟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传导机制检验表明,公众环境关注度促进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进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调节性效应检验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绿色创新水平能够正向调节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较高、污染排放量较高、环境信息公开的地区,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绿色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必须激发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自敏 李娟 申颢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集中进而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2004—2019年27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政策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该指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7;(2)从政策效应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异质性;(3)从政策作用机制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等多个路径,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从企业微观行为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中的高污染企业会通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等路径提升自身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完善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价框架,为优化当前绿色金融政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提供了理论与经验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孙源序 雷娜 刘晓倩
基于2011-2020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对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第二,经济发展效应、就业优化效应和社会保障提升效应是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而且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第三,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数字生产力布局,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各地区发展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完善配套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区域差距,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毛晓蒙 王仁曾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检验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绿色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覆盖广度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相较于北方城市和中小城市,数字金融对南方城市和大城市绿色发展的赋能效应较强;人力资本在数字金融影响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调节效应不明显;机制检验得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环境认知能力,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浩天 肖延玉
数字技术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利用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和开展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教育均等化、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数字技术赋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要传导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较好地区,数字技术对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较差地区,数字技术对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未来应搭建数字技术与义务教育融合的多元平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义务教育的作用机制,因地制宜地实施数字教育发展策略,全面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年咏 张珂 张目
文章测度了我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覆盖广度仍是现阶段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是数字金融释放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的重要机制。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峰 林淑佳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应用,“互联网+”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文采用腾讯研究院大数据测算的中国“互联网+”指数和290个地级市数据,实证考察了“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指数每提高1%,城市对外贸易总额将会增加2.522%;数字经济、数字政务和数字生活能够促进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其中数字生活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互联网+”对中国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条件性和空间外溢性特征。
关键词:
互联网+ 对外贸易 空间外溢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李超 李项佑
将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8年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这种效应存在滞后性;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政府战略引领、创新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而城市空间扩张的机制不显著;对于东部地区城市、"两控区"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更为显著。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绿色技术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庄潜艺 王展 高翔
在海外高学历人才大量回国工作的背景下,地方主官的海归背景是否会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影响的路径又是什么?基于上述思考,文章利用2001至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揭示了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对其所在地级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探究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到地区发展的3条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拥有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确实会促进其所在地级市的发展;第二,增加科技支出是海归背景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首要路径;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外商投资是海归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另外两条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文 钟昌标 郑明贵
基于土地资源“三位一体”属性视角,揭示土地政策匹配状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为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土地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度,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结果显示:①2005~2018年间,全国土地政策匹配度处于低耦合协调水平,且仍在呈下降趋势,空间上来看,东部地区土地政策匹配度下降明显,中西部地区土地政策匹配度呈倒U型变化,其拐点出现在2012年,2012年后土地政策匹配度缓慢下滑。②土地政策匹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有待进一步提升匹配度。土地政策匹配度提高1个单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112个单位,略高于单一土地政策的回归系数,说明土地政策匹配未达到最优水平。③土地政策匹配可以通过三条作用路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土地政策匹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发展效应路径强劲。应重视土地政策匹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提高土地政策赋能区域发展的精准度。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广州 刘婧
绿色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以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促进绿色创新,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绿色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使用深度的促进作用最强,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弱。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劳动力素质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城市的地理区位、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金融赋能绿色创新的效果差异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内溢出效应仍是数字金融绿色创新激励效应的核心机制,空间溢出效应整体上并不显著,但其子维度则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应积极推动实现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完善数字金融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以数字金融为发展契机,制定分类差异化的支持政策,释放数字金融发展红利,引导绿色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评价——来自中国114个地级市的检验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吗——来自中国272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研究:来自281个地级市的准实验证据
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减排影响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来自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绿色创新能否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内外双重路径的检验
数字贸易如何影响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中国272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银行业竞争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了吗?——来自28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地方政府竞争、土地出让与城市生产率——来自中国281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低碳城市建设促进了地方绿色发展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