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3)
2023(13596)
2022(11235)
2021(10166)
2020(8361)
2019(19239)
2018(18240)
2017(35500)
2016(18077)
2015(20025)
2014(19559)
2013(18962)
2012(17075)
2011(14681)
2010(14409)
2009(13301)
2008(11528)
2007(9589)
2006(7999)
2005(6910)
作者
(46046)
(38488)
(38316)
(36346)
(24282)
(18386)
(17631)
(15044)
(14679)
(13223)
(12967)
(12928)
(12183)
(11829)
(11686)
(11665)
(11385)
(11055)
(11028)
(10992)
(9207)
(9160)
(8938)
(8856)
(8703)
(8611)
(8303)
(8003)
(7622)
(7502)
学科
(75302)
经济(75240)
管理(51860)
(50693)
(41425)
企业(41425)
方法(38234)
数学(34480)
数学方法(34114)
(26524)
贸易(26504)
(26080)
金融(26079)
(25894)
中国(24935)
(23523)
银行(23508)
(22732)
(22713)
(19481)
地方(17313)
业经(16041)
(14755)
财务(14710)
财务管理(14681)
(14549)
(14168)
企业财务(13893)
农业(13438)
环境(12130)
机构
学院(239879)
大学(238481)
(111477)
经济(109743)
管理(97103)
理学(85168)
理学院(84479)
管理学(83206)
管理学院(82795)
研究(73785)
中国(62396)
(50289)
(46150)
财经(41299)
科学(39517)
(37862)
中心(37713)
经济学(36942)
经济学院(34009)
(32749)
(32621)
(32620)
业大(32096)
财经大学(31237)
研究所(29675)
(27990)
北京(27618)
商学(27501)
商学院(27254)
(27226)
基金
项目(171726)
科学(137700)
基金(128757)
研究(127611)
(110409)
国家(109560)
科学基金(96798)
社会(85920)
社会科(82129)
社会科学(82113)
基金项目(67918)
(65895)
自然(60372)
自然科(59111)
自然科学(59100)
教育(58310)
自然科学基金(58056)
(54316)
资助(52145)
编号(49965)
(39165)
重点(38489)
成果(38069)
(37633)
国家社会(37487)
(37247)
教育部(34921)
创新(34919)
人文(34538)
科研(33596)
期刊
(105583)
经济(105583)
研究(68430)
(38848)
中国(38829)
(34870)
金融(34870)
管理(33984)
学报(30961)
科学(29059)
(28051)
大学(25541)
学学(24482)
技术(21158)
财经(19784)
经济研究(19621)
农业(18867)
(18701)
教育(18317)
业经(17479)
(17049)
国际(16134)
问题(15374)
统计(12320)
商业(11625)
技术经济(11539)
理论(11489)
(11392)
世界(11014)
财会(10740)
共检索到344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珊   马莉莉  
绿色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环境约束融合而成的新产物,是实现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力量。本文基于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从微观企业主体入手,探讨了绿色金融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会因环境评级的硬约束倒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也会精准分配资源要素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但这种缓解效应表现为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促进作用集中于强金融监管地区企业、外资企业及非重污染密集型企业。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促进贸易高质量增长提供新思路。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楠  史贝贝  白东北  
贸易高质量发展对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出了具体要求,新时期下绿色贸易的发展成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政府绿色投入的研究视角,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测算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并利用熵权法核算环境治理综合指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环境治理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效果及其内在机制予以识别。研究表明,环境治理显著推动了企业DVAR提升,且相较于污染型企业而言,其对清洁型企业的推动效果更优。环境治理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环保支出和增加企业绿色补贴来推动企业DVAR的提升,具体来看,政府对地区和企业绿色投入的增加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研发支出、增加地区企业流入量以及实现国内中间品市场扩大。环境治理对要素禀赋优越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DVAR提升的影响效果更为积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吕冰  陈飞翔  
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本文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企业的贸易持续时间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之间的关系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可能获得和积累学习效应,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程度;使用中国相关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框架下,我国出口企业贸易持续时间的延长显著促进了出口DVAR提升,但因行业、贸易方式、地区和所有制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张靖祎  方森辉  
本文从贸易数字化视角,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匹配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开通信息,考察了贸易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贸易数字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第二,贸易数字化通过成本加成效应及中间品相对价格效应作用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成本加成机制下,企业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内附加值率;中间品相对价格机制下,资源配置效率存在不利于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假象。资源配置效率可通过提高企业研发创新水平促进国内附加值率提升,有效避免企业受限于“低端嵌入”。第三,贸易数字化倾向于提升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铁瑛  
本文重点关注人口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探讨了城市劳动供给对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人口结构转型因素对加工贸易升级具有重要的解释力,城市劳动参与率下降显著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高。这一促进作用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用工成本渠道,同时也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而逐步弱化,即人口结构影响的人力资本渠道。拓展性研究还发现,劳动参与率下降所引致的加工贸易升级主要是通过"优胜劣汰"的选择效应来实现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随着劳动供给绝对量的下降,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局部地区劳动力相对充沛也不能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劳动供给下降对劳动需求更高、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更大的行业的不利作用更强。本文的结论表明,面对人口结构渐趋老龄化的不利冲击,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是应对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盛斌  王浩  
本文基于金融供给地理结构视角,利用企业和银行分支机构地理位置信息测度企业周边一定半径内的银行分支机构数目,探讨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分支机构扩张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经由“银行竞争”和“银企距离”的传导路径,银行分支机构扩张通过发挥创新促进效应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制度环境强化了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促进效果,而市场分割不利于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异质性结果表明,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对非纯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高银行业投入比例行业企业和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行业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具有更强的促进效果。在动态分解地区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基础上,本文还证实了资源再配置效应是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影响地区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重要渠道。本文的研究为提高企业出口附加值获取能力、打造贸易强国以及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陶然  谭之博  
基于Ti VA (trade in value added)数据库54个国家24个行业的7年面板数据及美国上市公司数据库,文章研究了金融市场特征与行业特性对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更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有助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更高的行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升,而市场主导的金融结构更有利于高风险行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提高。在考虑了潜在的反向因果、遗漏变量等问题后,上述结果依然保持稳健。研究结论有助于思考金融市场如何促进出口国内附加值提升,为结合行业特性有的放矢地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志俊  于津平  
本文将空间集聚因素纳入Melitz(2003)、Kee和Tang(2016)的模型,探讨国内价值链延伸视角下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空间集聚能够强化这一促进作用。分样本检验后发现:空间集聚的强化作用只对一般贸易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对混合贸易企业不显著;而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对其出口国内附加值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主要通过出口集聚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引致出口集聚和技术溢出,通过降低国内中间品投入的相对成本促使企业将更多生产环节转移至国内,由此延伸国内价值链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本研究证实了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对内产业集聚化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是延伸国内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岳文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耿伟  杨晓亮  
本文将最低工资纳入扩展Kee和Tang(2016)模型,考察最低工资上涨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最低工资上涨降低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并且通过"成本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两个渠道来降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之后,我们使用中国企业微观数据和各城市最低工资数据,以2004年中国《最低工资规定》颁布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倍差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抑制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分析显示,"成本效应"表现为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上升的成本无法完全传递至价格,进而抑制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相对价格效应"表现为最低工资上涨显著地提升了国内中间品的价格,使得企业更多地使用进口中间品进行生产,进而抑制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上涨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抑制作用更大。此外,最低工资上涨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柳  
基于双重差分与工具变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系统考察了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呈U形关系,即未达到门槛值以前,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当进口产品种类达到门槛值以后,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口产品种类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口产品种类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机制检验表明通过企业成本加成和研发创新效应,进口产品种类显著影响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因此,为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获得更多国际贸易利得,企业应不断增加进口产品种类;政府则应针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进口策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学彬   李芳芳  
在“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国出口面临着更大的环境压力,如何利用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来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阐述并检验了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呈现非线性的“U”型关系,即: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初期,在成本效应的影响下,环境规制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而随着政策效应的延续,环境规制政策可以倒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改善能源结构和资源配置,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又会呈现明显的正外部性。为此,国家层面,政府应把握好环境规制强度,加强环境规制政策的顶层设计;行业层面,政府应依据行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环境规制中的作用;企业层面,企业应积极利用环境规制政策的正外部性,融入全球绿色技术创新网络。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信恒  
现有文献大都只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正效应,鲜有文献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文章使用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作为上述两种对立效应的综合反映,利用企业层面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背后的逻辑机理,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发现“成本加成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是数字经济影响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两个渠道,定量计算两者在总效应所占比重,发现“相对价格效应”居于主导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强化了数字经济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促进作用。城市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动态分解结果显示,城市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77.97%归因于资源再配置效应,且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重要渠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强  宋林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区域创新影响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理论机制,并对理论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促进了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通过提升国内中间品质量和拓展国内中间品种类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产生促进作用,通过提升进口中间品质量和拓展进口中间品种类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产生抑制作用;区域创新分别通过对国内中间品质量和进口中间品质量间产生的非对称影响,以及对国内中间品种类和进口中间品种类间产生的非对称影响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南  徐阳  徐小聪  段艳艳  
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贸易数据,以及Romalis整理的美国进口关税数据,测算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它的影响。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倍差法进行因果识别。主要结果有:(1)基于Melitz(2003)构建的理论模型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会降低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并且利用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结果;(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3)对于加入WTO前,未有过出口行为的企业及曾经向美国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