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04)
- 2023(17177)
- 2022(14358)
- 2021(12813)
- 2020(10477)
- 2019(23136)
- 2018(22582)
- 2017(41813)
- 2016(22127)
- 2015(24146)
- 2014(23580)
- 2013(23337)
- 2012(21842)
- 2011(19995)
- 2010(20324)
- 2009(18829)
- 2008(17593)
- 2007(15829)
- 2006(14383)
- 2005(13299)
- 学科
- 济(108399)
- 经济(108315)
- 管理(67442)
- 业(66576)
- 企(53730)
- 企业(53730)
- 方法(35288)
- 中国(34365)
- 数学(30532)
- 数学方法(30269)
- 地方(29946)
- 融(27862)
- 金融(27862)
- 农(26746)
- 银(26276)
- 银行(26220)
- 行(25450)
- 业经(24302)
- 技术(23085)
- 财(22237)
- 学(21228)
- 制(20471)
- 环境(19663)
- 农业(19123)
- 贸(18329)
- 贸易(18311)
- 易(17724)
- 地方经济(16873)
- 发(14965)
- 技术管理(14589)
- 机构
- 学院(316772)
- 大学(312817)
- 济(141912)
- 经济(139208)
- 管理(118352)
- 研究(116093)
- 理学(100890)
- 理学院(99800)
- 管理学(98239)
- 管理学院(97674)
- 中国(92252)
- 科学(69684)
- 京(66197)
- 财(61567)
- 所(59253)
- 农(57286)
- 研究所(53661)
- 中心(53291)
- 江(49047)
- 财经(48376)
- 业大(48057)
- 农业(44656)
- 经济学(44377)
- 经(43894)
- 北京(42109)
- 院(41689)
- 范(39756)
- 经济学院(39700)
- 师范(39207)
- 州(39206)
- 基金
- 项目(210197)
- 科学(165640)
- 基金(151319)
- 研究(151162)
- 家(134013)
- 国家(132862)
- 科学基金(113295)
- 社会(99136)
- 社会科(94384)
- 社会科学(94359)
- 省(85452)
- 基金项目(79835)
- 自然(71847)
- 划(70747)
- 自然科(70262)
- 自然科学(70244)
- 自然科学基金(68998)
- 教育(67638)
- 资助(60334)
- 编号(57926)
- 发(51734)
- 创(49429)
- 重点(48318)
- 创新(45554)
- 成果(45310)
- 部(44693)
- 课题(42167)
- 国家社会(41743)
- 发展(41156)
- 展(40514)
- 期刊
- 济(164059)
- 经济(164059)
- 研究(97905)
- 中国(72027)
- 农(52685)
- 学报(51018)
- 管理(47842)
- 科学(47617)
- 财(45922)
- 融(43044)
- 金融(43044)
- 大学(38514)
- 学学(36806)
- 农业(35333)
- 教育(32365)
- 技术(29864)
- 经济研究(27630)
- 业经(26156)
- 财经(24508)
- 经(21364)
- 问题(20570)
- 业(19592)
- 技术经济(18419)
- 科技(17893)
- 贸(16581)
- 国际(15653)
- 商业(15400)
- 世界(15135)
- 策(14447)
- 统计(14379)
共检索到499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兵 李艺
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林珠 孙艺欣 徐德义
基于长江经济带2011—2020年的数据,构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标及绿色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运用非期望产出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对综合指标进行测度,采用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水平,并依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系统地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上升,整体上由初级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说明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水平和较高的协调关系;(2)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长期上体现为相互促进;短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促进关系,高质量绿色发展可以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效应;(3)对绿色创新效率分解得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相比于绿色技术效率,绿色技术进步更能够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影响绿色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绿色发展之间的动态响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鹏飞 武宵旭
提高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是新时代深化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文章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考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高铁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提升作用表现出时间递增效应。相较而言,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城市、非一线城市、中度和低度耦合城市的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通过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城市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了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保障。
关键词:
高铁开通 技术创新 绿色发展 耦合协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吴孟思
碳达峰碳中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任务,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两大任务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碳减排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未能与碳减排、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未能发挥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有效支撑;研发投入强度、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金融发展水平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推动因素,而绿色发明申请占比未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丽萍
本文通过构建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走势和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呈良好上升趋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关系,呈现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较低的发展特征。且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邻接省域耦合协调度具有相互促进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加快实施商贸流通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佟勃然
本文选取东北综合经济区的样本,实证研究流通业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流通业创新能力与绿色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程度呈现波动型的动态提升趋势,从低度耦合协调跃升至中度耦合协调,但尚未达到高度耦合协调;区域内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耦合协调水平也都不断提高,且空间分异较明显;辽宁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明显较高,目前已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此外,耦合协调水平的Dagum基尼系数呈动态下降走势,可见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异性有收敛趋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庆婕 赵守国
基于城市和城市群的视角,以2013—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在持续提升,绿色创新是改善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协调水平的关键;其次在城市和城市群视角下,绿色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呈现空间差异的特征。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空间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畅 王湛 刘嘉琦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的协调高效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时序立体数据因子分析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8年全国统计数据构建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试图从宏观角度探究这一时期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8—2018年,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长期处于拮抗耦合状态,而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滞后是制约两系统耦合度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绿色金融长期滞后的关键所在。据此,提出要优化绿色金融结构、加强绿色风险控制、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多管齐下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推动两系统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永楠 葛鹏飞 周伯乐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中国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性事实。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在逐年缓慢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提升。东北、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中度耦合协调,华中和西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仅有东北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规模和耦合协调度成正比,不同城市规模间表现出较大差异。(2)耦合协调度在地区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48.7%,尤其是华东、华南与西北、西南、东北之间。城市规模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84.18%,同一城市规模内部差异较小。基于系统论视角,研究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建华 王虹吉 郑鹏
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二者耦合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文章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以2011—2015年贵州省9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为例,研究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其结果表明:①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整体评价指数得分较低,绿色金融发展滞后;②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一般,循环经济发展与绿色金融支持基本保持初步耦合与协调状态;③从时间上来看,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度与协调度在2011—2015年以保持稳定为主,但个别市(州)出现了下滑。因此,贵州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务必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陷入"低发展陷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艳 赵田田 舒泰一
使用中国2010—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法构建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空间相关关系,进而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交互响应。得出以下结论:(1)2010—2020年我国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省域间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分布。(2)从莫兰指数来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2020年,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各地区更为协调发展。(3)短期内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但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仅短期作用明显,长期的正向影响不明显。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具有促进作用,但具有时滞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