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77)
2023(15874)
2022(13385)
2021(12481)
2020(9970)
2019(22873)
2018(22785)
2017(42717)
2016(23421)
2015(26410)
2014(26554)
2013(26107)
2012(24184)
2011(21785)
2010(21719)
2009(19774)
2008(18877)
2007(16584)
2006(14581)
2005(12318)
作者
(67301)
(56254)
(55622)
(52788)
(35511)
(27005)
(25371)
(21974)
(21352)
(20082)
(19464)
(18814)
(17778)
(17474)
(17148)
(16935)
(16708)
(16392)
(16032)
(15836)
(13968)
(13716)
(13477)
(12776)
(12526)
(12482)
(12476)
(12360)
(11283)
(11240)
学科
(93126)
经济(93035)
管理(63090)
(58755)
(44972)
企业(44972)
方法(37942)
(35889)
数学(31971)
数学方法(31583)
中国(26428)
地方(26408)
农业(24074)
业经(23954)
(21791)
(20195)
环境(19053)
(16362)
(15943)
理论(15880)
(14261)
(14144)
贸易(14135)
技术(13948)
教育(13915)
(13728)
(13597)
地方经济(12890)
(12749)
银行(12708)
机构
学院(325974)
大学(322882)
管理(126849)
(119959)
经济(116876)
研究(109788)
理学(109665)
理学院(108365)
管理学(106415)
管理学院(105831)
中国(80063)
科学(71575)
(69291)
(58356)
(54660)
(53204)
业大(51575)
中心(50707)
研究所(50173)
(49348)
(47526)
师范(47136)
农业(44437)
北京(43531)
财经(42441)
(42179)
(40810)
(38419)
师范大学(37839)
技术(36169)
基金
项目(230694)
科学(179879)
研究(171873)
基金(162822)
(141823)
国家(140501)
科学基金(119687)
社会(106328)
社会科(100236)
社会科学(100208)
(93362)
基金项目(87567)
教育(78023)
(77588)
自然(76631)
自然科(74612)
自然科学(74595)
自然科学基金(73151)
编号(72474)
资助(64713)
成果(58686)
重点(51785)
(51220)
课题(50188)
(49033)
(47689)
创新(44274)
科研(43376)
项目编号(42976)
国家社会(42615)
期刊
(139050)
经济(139050)
研究(92310)
中国(66657)
(57721)
学报(54257)
科学(49606)
管理(43364)
教育(42968)
大学(40685)
农业(39175)
学学(37918)
(37873)
技术(28587)
业经(26527)
(26179)
金融(26179)
图书(20707)
经济研究(19412)
财经(18841)
问题(18526)
(18391)
资源(17531)
(17145)
科技(16901)
(15985)
理论(14900)
现代(14541)
业大(14325)
(14302)
共检索到476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杨柳  吴衍发  
绿色美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在旨归。基于绿色美学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原理,考察徽州屏山村木雕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它是在屏山村特定的生态语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其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的诸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了屏山村的文化生态秩序。文章针对徽州屏山村木雕存在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损害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转向遗产生活性保护等路径,以促进屏山村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提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但是因主体认知偏差、传承断层断档及开发利用不当等问题,造成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通过提升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及实施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的有效途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盛华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联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等诸方面的认同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生态,将文化生态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生态主要研究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关系。由吴楠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研究》一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旨在唤醒大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永杰  尹兵兵  李君  
在分析地名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以及北京长城文化带地名遗产分类、数量和命名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北京长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从遗产价值、法规和制度、规划、管理机制、监管、地名标志设置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保护与建设对策,有助于首都三个文化带和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慧娟   张泉  
[目的]徽州古道属于典型的乡村遗产廊道,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乡村遗产廊道的旅游资源多样化发展和旅游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筛选4882项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及均衡程度、方向性特征、分布密度与集聚形态进行测度,并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徽州古道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结果表明:(1)徽州古道地区的区县之间存在旅游资源错位现象,歙县和婺源县资源数量较多;各子类别旅游资源数量不均衡,以地文景观类和历史遗迹类为主。(2)从分布类型和均衡程度而言,整体旅游资源及六子类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均为集聚。(3)从方向分异而言,各类旅游资源标准差椭圆均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特征,椭圆中心处于研究区域中部。(4)从空间密度而言,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密度呈“双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5)旅游资源的分布状态受气候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达、旅游基础四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人文类影响因素比自然类影响因素的作用范围更广。[结论] 徽州古道地区应牢牢把握旅游资源在空间、类别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分异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寻求具有乡村遗产廊道发展特色的文旅传承之路,最后根据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地确定扶持计划。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双翎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黎  汪凤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因此,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以闽南地区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为例,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指明金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基层保护机构、地方性管理办法缺乏;保护投入不足,宣传渠道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利用不充分;文化传承,后续无人;民众参与保护意识不高,文化自觉性低;民间组织参与保护不显著等问题。确定多元主体共同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任务。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三产融合;引导村民参与保护非遗;提升民间组织能力,发挥专业指导及宣传作用等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嘉丹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产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能够显著地改善农村人口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的科学布局。在本文中,笔者从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现状入手,总结乡村文化成生态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强化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乐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信息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山西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借助科技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文章总结了科技参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状况及问题,指出乡村非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不应局限于文化本身,还应当包括传承主体、实践技能和实践空间的多维度转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所萌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探索一种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迄今已设立了15个。在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分析基础上,对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民族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间的整体性保护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三个层面,对整体性保护的内涵与策略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瑶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障与精神支柱,作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或遗失、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的社会特征逐步弱化等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主体地位、积极传承农耕文明、加速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翟向坤  郭凌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岳妍  韩锋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方针,以拉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和传承,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业文明的推进至关重要。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目的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同时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式和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