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8)
- 2023(11958)
- 2022(10447)
- 2021(9878)
- 2020(8153)
- 2019(18577)
- 2018(18599)
- 2017(35529)
- 2016(19092)
- 2015(21370)
- 2014(20645)
- 2013(20288)
- 2012(18449)
- 2011(16530)
- 2010(16433)
- 2009(14847)
- 2008(14230)
- 2007(12354)
- 2006(10625)
- 2005(9079)
- 学科
- 济(71730)
- 经济(71660)
- 管理(59972)
- 业(57588)
- 企(49765)
- 企业(49765)
- 方法(33215)
- 数学(28169)
- 数学方法(27832)
- 中国(19910)
- 技术(19867)
- 农(19057)
- 财(17527)
- 业经(17508)
- 学(16241)
- 地方(15333)
- 理论(13609)
- 技术管理(13253)
- 农业(13027)
- 环境(12911)
- 和(12766)
- 制(12342)
- 贸(11976)
- 贸易(11967)
- 划(11605)
- 易(11594)
- 银(11400)
- 银行(11362)
- 务(11329)
- 财务(11270)
- 机构
- 大学(261200)
- 学院(260243)
- 管理(109835)
- 济(100035)
- 经济(97783)
- 理学(95861)
- 理学院(94854)
- 管理学(93318)
- 管理学院(92845)
- 研究(83963)
- 中国(61329)
- 京(55563)
- 科学(53297)
- 财(44162)
- 所(40745)
- 业大(39428)
- 农(38986)
- 中心(38212)
- 研究所(37377)
- 江(36917)
- 财经(35752)
- 北京(35059)
- 范(34180)
- 师范(33891)
- 经(32543)
- 院(31081)
- 州(30559)
- 农业(30334)
- 经济学(28511)
- 技术(28394)
- 基金
- 项目(185338)
- 科学(146557)
- 研究(137546)
- 基金(133442)
- 家(115529)
- 国家(114528)
- 科学基金(99632)
- 社会(85544)
- 社会科(81033)
- 社会科学(81011)
- 省(74198)
- 基金项目(71954)
- 自然(65001)
- 自然科(63514)
- 自然科学(63500)
- 自然科学基金(62352)
- 教育(62198)
- 划(61529)
- 编号(56035)
- 资助(53483)
- 成果(44569)
- 创(43355)
- 重点(40743)
- 部(39742)
- 创新(39630)
- 发(39498)
- 课题(38323)
- 项目编号(35189)
- 科研(34937)
- 大学(34505)
- 期刊
- 济(106794)
- 经济(106794)
- 研究(75207)
- 中国(50511)
- 管理(41373)
- 学报(39793)
- 科学(37937)
- 农(34842)
- 财(32081)
- 教育(32031)
- 大学(30178)
- 学学(28177)
- 农业(24801)
- 技术(23899)
- 融(20140)
- 金融(20140)
- 业经(18416)
- 科技(17357)
- 经济研究(16585)
- 财经(16384)
- 图书(15378)
- 经(13811)
- 技术经济(13700)
- 理论(13535)
- 问题(13334)
- 业(13197)
- 实践(12673)
- 践(12673)
- 现代(12073)
- 坛(11747)
共检索到3716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奕民
从绿色科技的创新和绿色的科技创新的辨证关系出发,论述了影响绿色科技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阐述了以“绿色科技的创新”为标志的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向”模式、绿色科技创新的协调度和持续度,以及绿色科技创新的运作调控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廖凯诚 戴胜利 段新
基于2004-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的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显示:2004-2016年全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的协调水平偏低,并且由东向西的区域阶梯递减特征显著,多数省市科技创新滞后于绿色治理发展,协调等级处于濒临失调水平以下;东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看呈现为负向冲击效应,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冲击效应不显著,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与绿色治理不存在因果关系,绿色治理对科技创新的冲击作用具有相似性,但科技创新对绿色治理的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绿色治理 协调效应 动态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双碳”战略背景下,发展以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绿色科技创新作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得分,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以考察绿色科技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科技创新是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两条中介路径间接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利用门槛效应检验可知,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深化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为此,提出建设新能源绿色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绿色+技术+低碳”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低碳标准相关建议,以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双碳”战略背景下,发展以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双赢绿色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绿色科技创新作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强度得分,构建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以考察绿色科技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科技创新是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通过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两条中介路径间接降低碳排放强度。此外,利用门槛效应检验可知,绿色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深化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为此,提出建设新能源绿色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绿色+技术+低碳”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低碳标准相关建议,以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抑制碳排放强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雪莹 吴多文 王缘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绿色债券成为国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但“漂绿”风险的存在,使绿色债券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和助力企业绿色转型而存疑,为此以上市公司发行绿色债券为研究契机,深入研究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后,其绿色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债券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信息透明度来提升公司的绿色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外部舆论关注强度大、委托代理问题较严重的公司中,绿色债券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的作用更显著;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后,其绿色投资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表现(ESG)都有显著改善。据此建议加快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培育与建设;多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助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增强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的信息透明度,提升企业绿色债券信息披露的公信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朝晖 林雯 曾爱民 胡英杰
如何激励企业绿色创新以促进制造业的整体绿色转型升级已成为环境规制政策和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绿色工厂”认定这一自愿型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PSM-DID模型考察其绿色创新引导效果的研究发现,在获得“绿色工厂”认定后,企业绿色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创新质量而非数量的突破。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工厂”认定能有效地协同政府补贴与绿色信贷政策工具,助力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环保补助,缓解长期信贷成本与规模约束;同时,发挥信号作用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以提升绿色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获得多次认定、环境信息更透明、未发生过环境违规的“绿色工厂”,其绿色创新质量的提升更为显著;而重污染行业“绿色工厂”的绿色创新质量提升效果较弱。这些发现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结合行业属性加强认定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协同性以提升激励效果;完善“绿色工厂”信息披露制度,充分发挥信号作用;强化事前资格审查、事后考核监督及认定名单动态调整,以持续提供绿色创新动力。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绿色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与作用机制提供经验证据,还对我国多元政策体系构建、充分发挥政府与资本市场在绿色转型升级中的互补作用、推进绿色制造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侯纯光 程钰 任建兰 陈延斌
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科技创新与绿色化的时空演变进行刻画并对科技创新对绿色化的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2000—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绿色化水平逐年提升,二者的时序演变具有显著相似性;(2)科技创新和绿色化在空间分布上均由"大差距低水平"逐渐向"小差距高水平"的特点转变;(3)科技创新通过资源利用效应、投入产出效应、知识外溢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对区域绿色化起到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娜 陈东晖 田青
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而金融科技作为银行数字化运营的新兴手段,对传统金融体系融资规则的改善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赋能企业绿色发展。本文以2013~2022年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显著提高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实现质和量的双重增长;且金融科技的促进作用在非制造业、中小企业、盈余操纵程度较低以及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信贷配置效应和信贷监督效应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即金融科技既能够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释放企业绿色创新潜力;还可以强化银行监督效率、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来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最后,本文创新性地通过滤波模型识别企业投资峰值后发现,金融科技应基于企业投资动态进行针对性数字赋能。在企业投资高峰期,金融科技赋能力度更大,信贷配置效应和信贷监督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可仪
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相关指标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金融发展水平,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最后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区域绿色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和中介效应。结果得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和金融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呈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阶梯状排布。金融发展有效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东部地区支撑效应更为显著。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通过资金融通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此外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通过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和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对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建立协同的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绿色科技创新效率 影响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可仪
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相关指标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金融发展水平,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最后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区域绿色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和中介效应。结果得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和金融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呈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阶梯状排布。金融发展有效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东部地区支撑效应更为显著。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通过资金融通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此外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通过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和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对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建立协同的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绿色科技创新效率 影响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凯 张世阳
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成为近年来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已经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因果效应,但鲜有文献从空间角度探究碳排放与环境规制的联合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从空间交互的角度测度了环境规制和碳排放对流通产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泉 方徐兵 李昆
企业绿色创新是绿色化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动力。本文基于2004—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内在动力与外在激励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且这一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环境承诺的两个维度——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增加企业环保投资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影响;环境规制水平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能够强化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为揭示金融科技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徐汉绪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设施建设秉承"低碳环保、科技创新"的理念,应用了70多项世界领先的生态环保技术。其中,由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山集团)生产的"泰山牌"超低氮燃气锅炉凭借低排放、高效率、安全的卓越
关键词:
煤粉工业锅炉 旋流煤粉燃烧器 绿色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洪昭 郑清英
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引领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当前,全球绿色科技发展迅速,绿色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但在长期获利与短期收益的困扰面前,在现有规制无法合理分配科技创新利益,科技壁垒依然明显的情况下,推进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为此,各国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战略互信,通过协同联合创新,在降低绿色科技创新成本的同时,推动绿色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应增强各国技术交流,找准创新发力点,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收益,激励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全球应用。
关键词:
绿色科技 全球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盛楠 林周周 梁德智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赋能区域发展实现绿色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1—2022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质量的主效应,并进一步检验政府科技支持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且政府科技支持能够增强这一促进作用,呈现出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显著存在以政府科技支持为双重门槛的复杂非线性特征,且随着政府科技支持门槛值的提高,数字经济的积极效应先升后降;江苏省政府科技支持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且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的差异程度也在持续扩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