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50)
2023(14183)
2022(12346)
2021(11443)
2020(9638)
2019(21975)
2018(21847)
2017(41808)
2016(22960)
2015(25500)
2014(25093)
2013(24643)
2012(22583)
2011(20174)
2010(19739)
2009(17866)
2008(17041)
2007(14547)
2006(12522)
2005(10578)
作者
(66982)
(55620)
(55188)
(52269)
(35097)
(26821)
(25015)
(21909)
(21129)
(19550)
(18901)
(18544)
(17519)
(17256)
(17215)
(16988)
(16694)
(16556)
(15886)
(15606)
(14051)
(13310)
(13202)
(12569)
(12394)
(12374)
(12215)
(12151)
(11370)
(11072)
学科
(85158)
经济(85060)
管理(66025)
(60683)
(49642)
企业(49642)
方法(40343)
数学(34995)
数学方法(34643)
(24267)
(22420)
中国(21392)
(20792)
环境(19415)
业经(19276)
地方(19255)
农业(16492)
(15964)
贸易(15957)
(15436)
(14453)
(14423)
财务(14362)
财务管理(14344)
(14320)
技术(14188)
(13893)
理论(13725)
企业财务(13566)
(11601)
机构
大学(316719)
学院(315420)
管理(125966)
(119094)
经济(116457)
理学(110795)
理学院(109467)
管理学(107471)
管理学院(106935)
研究(104445)
中国(75271)
科学(69758)
(69205)
(58158)
业大(54157)
(52712)
(51908)
研究所(48895)
中心(47687)
农业(46186)
(43885)
北京(43549)
财经(42820)
(41693)
师范(41191)
(39049)
(38261)
(36081)
经济学(34613)
师范大学(33459)
基金
项目(229827)
科学(178714)
基金(165709)
研究(161751)
(146935)
国家(145688)
科学基金(124339)
社会(101097)
社会科(95693)
社会科学(95663)
(90530)
基金项目(90072)
自然(83968)
自然科(81938)
自然科学(81913)
自然科学基金(80412)
(76791)
教育(73016)
资助(67073)
编号(65360)
重点(51306)
成果(50615)
(48898)
(48799)
(47780)
科研(44666)
创新(44548)
课题(44274)
计划(43710)
大学(42014)
期刊
(123620)
经济(123620)
研究(85560)
学报(58366)
中国(55708)
(51385)
科学(50474)
大学(42883)
管理(42242)
学学(40527)
(38248)
农业(35693)
教育(31953)
技术(24851)
(21741)
金融(21741)
业经(21543)
经济研究(19652)
财经(19341)
(18390)
图书(17459)
科技(17188)
问题(16590)
(16343)
(16197)
资源(16087)
业大(15889)
理论(14655)
技术经济(14107)
商业(13825)
共检索到437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智轩  何仲禹  张一鸣  金霜霜  王雪梅  朱捷  刘师岑  
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受到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但从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角度关注衡量个体对环境实际感知的研究较少。论文试图基于对居民视觉感知和时空活动等因素的考虑,结合机器学习等技术扩展绿色环境暴露的测度方式,并构建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概念框架。同时,以南京为实证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绿地率、绿视率、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3种绿色环境暴露测度指标对心理健康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和路径存在差异,建立更加综合的绿色环境暴露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主观建成环境可以作为绿视率和绿色视觉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变量,身体活动仅作为绿色视觉暴露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研究拓展了绿色环境暴露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框架,并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春江  马静  柴彦威  关美宝  
心理健康作为当代城市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居住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然而,此类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对于噪音污染因素考虑不足,未能同时研究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基于2017年北京市26个居住区居民的健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Logistic模型,探讨居住区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及社会环境)与居民感知的多种来源的噪音污染(包括道路交通噪音、轨道交通噪音、商店餐饮噪音和住房装修噪音)等多种因素与居民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居住区环境和噪音污染水平均与居民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与西方发达国家居住区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类似,论文发现居住区医疗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可达性、居民邻里关系、居住区满意度等因素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不同的是,论文发现公园可达性、居住区交通噪音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此外,本文发现住房装修噪音是影响北京居民心理健康的主要噪音来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波  王潇  伍蕾  
随着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居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运用自然实验的方法探讨城市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以中国最大的城中湖绿道——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2019年东湖绿道周边52个居住小区的1020份跟踪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与混合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探索城市绿色空间干预对周边小区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东湖绿道的建设显著促进了周边2 km范围小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控制变量中,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家庭收入水平则呈负相关关系;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与小区的社会凝聚力、小区周边500 m范围的建筑密度、居住用地比例和地铁站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公交站密度则呈负相关关系。建议通过完善以绿道为核心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提高绿道可达性与邻里社会凝聚力,以此提升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曦  冯建喜  
在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通过提高建成环境的步行性以增加居民户外体力活动的同时,也会增加居民的污染物暴露度,最终的健康效应不一定为正。针对这一悖论,论文以南京为例,通过步行指数测度步行性,基于土地利用回归模型和插值模拟PM2.5和O3浓度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比较步行性与污染物暴露的空间关系,从而对建成环境健康效应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确实存在高步行性但同时也是高污染物暴露的城市空间,这部分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在这些地区片面强调提高步行活动其实是存在很大健康风险的;城市郊区则呈现低步行性且低污染物暴露的特征,其健康效应亦难以直接判断;靠近城市中心但又距其有一定距离的大面积绿地周边地区呈现高步行性且低污染物暴露的特征,其健康效应为正;而城乡交界的半城市化地区容易成为低步行性且高污染物暴露的健康效应为负的空间。研究结果可以为精准制定健康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琳   周素红   郑重   邓越  
人口流动性增强背景下环境健康问题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论文结合环境健康差异研究内涵和时空行为研究范式,实证分析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日常活动中环境暴露与心理健康效应差异,以期改善这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并促进环境健康公平。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个体属性后重点分析并对比两类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背景内的多维环境暴露(自然、建成和社会环境)水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户籍人口。相比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从事生活型(家庭与个人事务)和生存型(工作)活动时间较长,而从事休闲康体型活动时间较短且“早出晚归”和“活动离家较近”现象更普遍。流动人口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频率、活动离家距离)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2)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日常活动多维环境暴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户籍人口,日常活动环境暴露对流动人口积极和消极心理状态的效应更强。绿地率、康体和休闲娱乐设施密度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均正相关,噪声和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则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皆负相关,社会交往仅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发挥显著促进作用。研究为改善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心理健康提供了具有群体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空间规划策略及环境优化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岩   杨智辉  
为探讨城市公园中自然要素、感知要素、休息要素和活动要素对居民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及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三个心理健康维度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在其中的作用,调查了911名北京市居民,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感知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联结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并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另外,城市公园的活动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然而,自然要素和休息要素对居民心理健康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应注重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感知要素和活动要素,以及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高居民与自然的联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晓岩   杨智辉  
为探讨城市公园中自然要素、感知要素、休息要素和活动要素对居民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及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三个心理健康维度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在其中的作用,调查了911名北京市居民,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感知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也可以通过自然联结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和认知功能,并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另外,城市公园的活动要素可以直接促进居民的正向情绪,缓解居民的心理症状和负向情绪。然而,自然要素和休息要素对居民心理健康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因此,应注重增加城市公园中的感知要素和活动要素,以及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提高居民与自然的联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邱婴芝  陈宏胜  李志刚  王若宇  刘晔  覃小菲  
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城市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研究较少基于邻里效应的视角,揭示城市社区环境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论文基于2015年广州市23个社区的1150份问卷调查数据,从邻里效应的视角出发,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了广州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决定因素,尤其关注社区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广州市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社区层面存在空间异质性,由个体层面因素与社区层面因素所共同决定。就个体因素而言,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和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就社区建成环境因素而言,服务设施配套和公园绿地供给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社区社会环境因素而言,社区纠纷数量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社区组织数量和邻里交往频率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通过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园绿地的供给,健全社区组织,鼓励邻里交往,从而提升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静  柴彦威  符婷婷  
环境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状况。已有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主要包括宏观区域层面的环境污染与健康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基于居民日常交通出行的空气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的研究;以及关注社会经济属性,重点探讨黑人、儿童、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所承受的环境负面影响,即环境公正和健康不平等研究。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基于时空行为、环境公正等学科前沿议题,为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复杂性提供多样化的理论视角以及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同时提出,需要将个体时空行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波   谭徐媛  
快速城镇化引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居住环境的变化,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建设绿色空间促进居民接触自然环境并缓解心理压力已成为重要的健康干预措施。现有关于绿色空间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大多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识别两者的因果关系,且缺乏探讨绿色空间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差异性。论文以武汉东湖绿道为例,基于2016年和2019年跟踪调查的1020份东湖绿道周边居民的问卷数据,在控制邻里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实验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探究绿色空间干预与居民心理健康变化的因果关系,并结合分层分析方法揭示绿色空间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绿色空间干预显著促进了实验组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2)绿色空间干预对心理健康的因果效应在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职业和收入水平的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绿色空间干预仅显著提升了未就业群体、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而言,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显著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于未就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更显著。绿色空间干预对于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缓解由社会经济地位差异造成的心理健康受益不均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亚飞  杨东峰  徐丹  
城市建成环境的基本属性是影响老年居民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可测得和可感知是从客观和主观维度对建成环境要素的描述,两者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综合作用方式仍未探寻及验证。因此,论文结合积极生活生态模型、社会—生态健康模型和环境—心理健康模型等理论,以大连市为例,融合多源异构时空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建成环境的客观和感知视角检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比作用及内在影响机制,并在排除可能的居住、自选择样本后进一步进行验证。通过研究发现:超市、餐饮和美发店等基本服务设施的邻近性和聚集程度通过直接和感知的中介途径差异性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高聚集度会通过感知路径的噪声、不安全感和环境卫生状况等对老年人心理产生消极作用;步行道路的密集度和局部整合度、深度、连接度等车行道路的连通性在老年人日常出行范围的局限下对其心理层面的干预有限;住区配套休闲、景观和锻炼等设施的多样性通过直接和感知的中介路径同时正向作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住区的地下停车和高层的电梯设施相比于地面停车和多层步行上下楼对老年人心理有更为积极的影响;总体上相比于客观建成环境,感知环境在发挥中介效应的同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更为显著。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永进  任文华  黄平  
目的:探讨心理暴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暴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7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大学生心理暴力与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钦  秦雪征  刘国恩  
幸福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关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居民主观幸福感却在下降,与此同时,精神疾病患病率和自杀率不断攀升。本文利用2013年CHARLS数据,以五种不同人群作为参照系,从抑郁症状(CESD)角度实证考察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工具变量模型显示:第一,相对生活水平对中国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参照系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以同事和同学为参照的相对生活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以本县(市、区)人们为参照的影响最小。第二,生活水平的相对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相对生活水平较低引起的心理问题加重的程度明显大于相对生活水平较高带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幅度。第三,相比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当前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状况。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对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具有外溢效应。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肖佳庆  吴群红  郝艳华  高力军  孙宏  宁宁  梁丽波  和沛森  
目的:了解SARS期间民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农村以及流动人口问卷调查,并对相关部门领导进行访谈。结果:SARS期间民众异常心理状况普遍存在。政府、专业机构、媒体与大众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应充分关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恐慌和危机的及时、有效的干预,并建立综合、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殷一鸣  胡宏  
既有城市居住分异与居民健康的研究多以居住区的缓冲区作为研究范围,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健康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重点研究居住分异视角下居民活动空间健康资源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可获得性比其居住空间有所提升;传统社区居民在活动空间内享有健康资源优势,而保障房小区居民的健康资源相对匮乏。改善城市居民健康公平的政策需依据不同类型社区居民的活动特点,改善其活动空间的健康资源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