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9)
- 2023(9118)
- 2022(7623)
- 2021(6870)
- 2020(5311)
- 2019(12126)
- 2018(11798)
- 2017(22360)
- 2016(11985)
- 2015(13362)
- 2014(13501)
- 2013(13529)
- 2012(13239)
- 2011(12253)
- 2010(12598)
- 2009(11494)
- 2008(11122)
- 2007(9872)
- 2006(9042)
- 2005(8624)
- 学科
- 济(59397)
- 经济(59324)
- 业(30485)
- 管理(30040)
- 地方(21607)
- 企(21047)
- 企业(21047)
- 中国(19814)
- 农(18034)
- 方法(17449)
- 数学(14773)
- 数学方法(14623)
- 业经(14061)
- 农业(13027)
- 融(12812)
- 金融(12811)
- 贸(12322)
- 贸易(12308)
- 地方经济(12170)
- 易(11813)
- 环境(11596)
- 发(11227)
- 银(11182)
- 银行(11167)
- 行(11025)
- 财(10907)
- 学(10164)
- 制(9836)
- 技术(8469)
- 和(8413)
- 机构
- 学院(175614)
- 大学(172683)
- 济(77134)
- 经济(75602)
- 研究(68907)
- 管理(61915)
- 中国(53310)
- 理学(51671)
- 理学院(50977)
- 管理学(50223)
- 管理学院(49895)
- 科学(40161)
- 京(38191)
- 所(35734)
- 财(35034)
- 研究所(32096)
- 中心(30318)
- 农(30269)
- 江(27442)
- 财经(26591)
- 范(26393)
- 师范(26152)
- 北京(25088)
- 院(24810)
- 经(24016)
- 经济学(23739)
- 业大(23553)
- 农业(23403)
- 州(22961)
- 经济学院(21302)
- 基金
- 项目(110872)
- 科学(86983)
- 研究(83938)
- 基金(78198)
- 家(67940)
- 国家(67307)
- 科学基金(56776)
- 社会(53999)
- 社会科(51257)
- 社会科学(51250)
- 省(43715)
- 基金项目(40781)
- 教育(37350)
- 划(36874)
- 编号(33892)
- 自然(33837)
- 自然科(33024)
- 自然科学(33017)
- 自然科学基金(32377)
- 资助(31448)
- 发(30893)
- 成果(28070)
- 重点(25507)
- 发展(25409)
- 展(24963)
- 课题(24786)
- 部(24216)
- 创(23131)
- 国家社会(22468)
- 创新(21703)
共检索到290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廖茂林
中国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加剧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逐渐形成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不只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更主要是出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进行经济转型上有独特的优势,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及结构转型的压力,绿色消费是转变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个人购买力与消费需求的增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将会是未来中国城市能源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界定何
关键词:
绿色消费 国际经验 节俭消费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平 鞠传霄
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发展动力更足,经济整体向更高层次推进。本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城市群36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并基于已有数据对两大城市群的绿色用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要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相对较大,绝大多数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更大,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嵇娟 陈军飞 邓梦华 顾岩 阎晓东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下水-能源-粮食-生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长三角地区2020—2035年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设置优化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以保障经济可持续和绿色增长为目标,长三角地区经济应保持中速增长。(2)长三角地区资源供需指数逐年递减,水资源和粮食基本保持供需平衡;能源供需不平衡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且随经济发展愈发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3)资源节约和科技创新是平衡资源供需的重要路径,环境保护路径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最优,协调发展路径对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四条路径,且推动水-能源-粮食-生态呈稳中向好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佳琦 姜海宁 金星星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实现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一体化。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算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并对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整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现缓慢递增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普遍领先于科技创新水平。(2)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协调城市数量由2010年的14个增长至2020年的35个,其中上海、苏州已进入优质协调阶段;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高值区集聚于“Z字型”轴线之上,低值区自东向西呈阶梯状递减。(3)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大小,主要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社会促进力、市场推动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基于此,长三角地区应借力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因地制宜的创新驱动发展举措,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一鸣 吴群 王健
研究目的:从全局和局部双重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面板Tobit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7—2019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其空间分布格局由“中心低、四周高”演变为“东北高、西南低”。江浙沪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线性变化趋势均为上升,且江苏的增幅要高于其他省份。(2)全局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工业用地资源流向高技术绿色企业,实现选择优质企业、优化工业结构、优化制度环境,来推动工业绿色发展。(3)局部视角上,地方政府差别化价格供地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在苏中、浙西南、皖南表现正向作用,与全局视角一致;在苏北、皖北、皖中表现出Ⅰ型负向作用,这源于非预期的挡板效应;在苏南、浙东北、沪表现出Ⅱ型负向作用,这源于工业政策优惠弱化效应。研究结论:虽然全局视角显示整体影响效果为正,但是局部视角显示部分区域存在抑制作用,可通过改进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来引导差别化价格供地政策进一步释放积极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琳
为探索绿色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给政府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精细化工行业绿色合作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5年为一个阶段划分阶段,从网络演化过程和网络结构特征等视角,对绿色创新网络与传统创新网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绿色创新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仍呈现分散化特征;绿色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小世界”性;绿色创新网络企业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持续进行绿色创新的企业在数量上较为匮乏。因此,加强绿色创新政策持续引导,提高对中小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产业龙头企业绿色创新动力,是绿色技术高质量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傅为忠 黄小康
从工业绿色转型的角度,基于长三角地区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工业绿色转型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为促进工业绿色转型,要不断优化工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形成示范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梅 张彩莉 李建豹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窗口分析法、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二者均呈现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明显。(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双变量全局Moran’s I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M”型,二者总体空间依赖特征明显。2010年以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增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和皖北地区。(3)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对外贸易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规模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泽睿 杨上广 张全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文章选择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莫兰指数分析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两谷两峰”波动式上升,绿色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两极差距波动式缩小;市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显著。(2)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市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同类集聚为主;样本期内长三角西部和北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处于低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喜 王建明 袁瑜
企业绿色竞争力是企业在“绿色化”的前提下,与对手相比的一种竞争优势。石油和化工行业是能源和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大户,也是众所周知的重污染行业,对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的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案例,构建基于DEA法的绿色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估了它们的绿色竞争力。实证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石油和化工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油和化工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的一些具体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鲍涵 滕堂伟 胡森林 丁娟
绿色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选取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利用Theil指数、Hurst指数等刻画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并选择Tobit模型从“自然-经济-政策”3个维度系统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波动性上升,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2)长三角地区部分核心城市周围出现效率“洼地”,高效率分布区由自然禀赋优越区域向技术水平、产业结构高水平区域转变。(3)长三角中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逆持续下降风险,东部沿海地带及江苏省外圈各市成为主要持续增长区域,呈带状和环状分布。(4)经济要素和政策要素较自然要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解释度更高,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明显,但各因素的作用均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为制定因地制宜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研究目的:探究铁路网络联系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为依托铁路交通发展促进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长三角城市铁路联系强度和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均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2)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促进了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与综合铁路联系相比,高铁联系对本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3)铁路联系的加强促进了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产出的增长,进而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高铁联系在促进本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和创新产出增长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4)城市对外铁路联系强度的提高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抑制了邻近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应充分发挥铁路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依托铁路网络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以推动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整体性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