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4)
2023(3203)
2022(2371)
2021(2282)
2020(1518)
2019(3714)
2018(3776)
2017(4972)
2016(3970)
2015(4471)
2014(4563)
2013(3683)
2012(3451)
2011(3246)
2010(3480)
2009(2773)
2008(2602)
2007(2443)
2006(2316)
2005(2181)
作者
(8509)
(7121)
(7041)
(6768)
(4407)
(3433)
(3401)
(2929)
(2742)
(2678)
(2454)
(2439)
(2373)
(2304)
(2249)
(2246)
(2200)
(2174)
(2069)
(2006)
(1969)
(1875)
(1828)
(1667)
(1661)
(1645)
(1600)
(1572)
(1528)
(1487)
学科
教育(18104)
中国(9113)
管理(5636)
理论(5375)
教学(5246)
(4987)
经济(4986)
(4624)
(4496)
环境(3988)
发展(3671)
(3548)
(3172)
改革(3096)
思想(3015)
高等(2978)
技术(2903)
政治(2889)
研究(2839)
(2830)
思想政治(2773)
政治教育(2773)
治教(2773)
教育改革(2761)
德育(2751)
学校(2443)
学法(2331)
教学法(2331)
计算(2275)
(2199)
机构
大学(47880)
学院(43592)
教育(25105)
研究(19476)
(17519)
师范(17467)
师范大学(14659)
(11932)
科学(11177)
职业(10331)
教育学(9688)
技术(9622)
管理(9389)
(9331)
(8710)
研究所(8623)
北京(8568)
经济(8230)
(8213)
理学(7974)
理学院(7767)
管理学(7397)
中心(7364)
管理学院(7290)
(7176)
教育学院(7097)
职业技术(7045)
中国(6871)
(6255)
技术学院(6138)
基金
研究(27103)
项目(27088)
科学(22807)
教育(21318)
基金(15474)
社会(14449)
成果(13388)
社会科(13385)
社会科学(13381)
编号(13331)
课题(13186)
(12854)
(12774)
(12738)
国家(12456)
(11640)
科学基金(10033)
规划(9602)
(8371)
重点(7894)
项目编号(7779)
年度(7624)
(7591)
(7495)
研究成果(7418)
(7407)
基金项目(7286)
教育部(6982)
(6839)
(6682)
期刊
教育(42906)
研究(23589)
中国(19023)
职业(10328)
(9122)
经济(9122)
技术(8174)
技术教育(6771)
职业技术(6771)
职业技术教育(6771)
学报(5760)
大学(5539)
高等(4776)
成人(4571)
成人教育(4571)
科学(4477)
高等教育(4257)
(4151)
(4081)
论坛(4081)
(3797)
发展(3572)
(3572)
职教(3508)
学学(3421)
比较(3244)
农业(3104)
教研(2749)
高教(2749)
(2647)
共检索到75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通常意义上的绿色教育即指环境教育,意在通过教育促进环境保护。但它经常需要借助环境来进行,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或专门的课程来进行。然而即便这种作为工具的环境也只是"环境教育的体系"或"环境教育的微观环境",与作为保护的对象的外部大环境并不一致。"可持续发展教育"将环境问题与广泛的社会发展问题对接,但现实的教育依然只是一种与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脱离的实践。我们在脱离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替代办法,就是人为地建构一个学校教育的理性环境,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依然缺位;事实上要改变我们的环境,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要保护好环境,必须首先保护好我们自己。因此,有必要重提一个国际性的、教育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迟福林  
下一步的国家治理转型,重要的是以法治建设为重点,法治为先、法治为重、法治为大,改革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许多新观点和新举措。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行动纲领。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钰  
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运用、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深入系统地研究《讲话》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刊特辟专栏,刊登有关学习体会文章,参与研究、交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胡庆芳  
美国政府近几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法案 ,集中反映了美国当前的教育适应性改革的主题与核心思想 ,本文介绍美国政府和教育界在实现全体儿童教育优异方面的纲领与实践 ,以期为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志宏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的绿色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是人的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可持续、协调是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由全面是人的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优化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当代中国人的绿色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光斌  朱星慧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一理念是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钥匙。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三重意蕴:其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其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突出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性关系;其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明确了绿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关系。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境界,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进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生态民生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志宏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的绿色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是人的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可持续、协调是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由全面是人的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优化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当代中国人的绿色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志宏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的绿色发展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人为本"是人的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可持续、协调是人的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由全面是人的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施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优化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当代中国人的绿色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光斌  朱星慧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这一理念是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钥匙。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三重意蕴:其一,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其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进,突出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性关系;其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明确了绿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关系。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境界,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进的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凸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生态民生观。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平  
本文在分析重建"知识学"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的基础上,为知识学的研究进行倡议;其次,针对现阶段已有的"知识学"学科发展命题和疑问,提出知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若干原则,即一些学科发展基本定位。最后,分析图书情报学与知识学之间的关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海波  
本文首先从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以及依据对中国和世界经验的正确总结这四个方面,论述了改革纲领提出的依据。接着分率先在农村突破的改革起步阶段(1978~1984)、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展开阶段(1985~1991)、制度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0)、制度趋向完善阶段(2001~2012)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2020)这五个部分论述了改革纲领发展的历史过程。最后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并趋于完善、改革经验积累以及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立中国大国经济地位这些主要方面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阎炎  
中国经济持续了三四年的上行态势发展到2006年,GDP增幅连年高位平滑,城市化步伐愈走愈快,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国民人均储蓄突破万元。有专家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建国后最好的年份。然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不等于结构的优化,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路攀升,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