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39)
2023(17160)
2022(14622)
2021(13529)
2020(11080)
2019(25395)
2018(25205)
2017(48184)
2016(26364)
2015(29689)
2014(29716)
2013(29371)
2012(27482)
2011(24924)
2010(25170)
2009(23019)
2008(22453)
2007(19875)
2006(17888)
2005(16148)
作者
(78250)
(64963)
(64552)
(61329)
(41567)
(31117)
(29446)
(25509)
(24736)
(23530)
(22092)
(22023)
(20821)
(20667)
(20244)
(20016)
(19360)
(19358)
(18625)
(18617)
(16290)
(16157)
(15773)
(14834)
(14561)
(14509)
(14462)
(14424)
(13151)
(12898)
学科
(110126)
经济(110027)
管理(77017)
(74908)
(59827)
企业(59827)
方法(44978)
数学(38713)
数学方法(38219)
(32911)
中国(32210)
地方(27252)
业经(25650)
(24834)
(23386)
农业(22240)
技术(21529)
(20477)
贸易(20464)
(19832)
(19501)
环境(18811)
(17992)
银行(17937)
理论(17727)
(17309)
(17107)
金融(17106)
(17066)
(16215)
机构
学院(378204)
大学(377148)
(152356)
经济(148937)
管理(148872)
研究(132708)
理学(127889)
理学院(126457)
管理学(124305)
管理学院(123618)
中国(99194)
科学(82456)
(81772)
(68538)
(67661)
(66834)
研究所(61430)
中心(59700)
业大(58507)
(57758)
财经(53887)
农业(52149)
北京(52088)
(51813)
师范(51310)
(49002)
(48012)
(46463)
经济学(44125)
技术(42073)
基金
项目(254650)
科学(200137)
研究(187770)
基金(182419)
(159308)
国家(157912)
科学基金(134999)
社会(116953)
社会科(110910)
社会科学(110883)
(100881)
基金项目(96376)
自然(87313)
教育(86276)
自然科(85239)
自然科学(85222)
(84654)
自然科学基金(83669)
编号(77356)
资助(75236)
成果(63267)
(57929)
重点(57163)
(55635)
课题(54091)
(53291)
创新(49680)
科研(47886)
国家社会(47491)
教育部(47319)
期刊
(173581)
经济(173581)
研究(114903)
中国(79087)
(61536)
学报(59550)
科学(55557)
管理(55555)
(49288)
教育(47806)
大学(45015)
农业(43074)
学学(42169)
技术(35885)
(35715)
金融(35715)
业经(29671)
经济研究(26877)
财经(25447)
问题(22526)
(22218)
(21787)
图书(20774)
技术经济(19971)
科技(19670)
理论(18054)
现代(17457)
(17017)
(16998)
(16946)
共检索到573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举   艾玮炜   石奇  
[目的] 构建“政策选择—技术进步偏向—要素禀赋”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探究化肥使用零增长专项行动的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类型与要素禀赋结构相互关系的影响。[方法] 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2级嵌套CES生产函数测度各地区的粮食技术进步类型,并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及其要素禀赋协调程度的作用。[结果] 政策选择有效促进了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其对机械型技术进步无明显作用;化肥零增长有效促进了粮食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协调程度提升;然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选择对协调程度的影响,在北方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南方地区有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政策选择能通过提升协调程度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化肥减量伴随出现了粮地“流失”现象。[结论] 在粮食绿色政策选择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仍需明确地方的要素禀赋差异,实施差异化的技术推广路径;并坚持全国一盘棋的解决方针,强化地区间的协同机制,以期粮食生产安全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王义魏  
基于1981—2015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要素禀赋系统跨越了从低度耦合协调到中度耦合协调这两个阶段。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需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供给,破除能源约束,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雄  王义魏  
基于1981—2015年的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不断提高,能源技术进步—能源要素禀赋系统跨越了从低度耦合协调到中度耦合协调这两个阶段。我国能源技术水平与能源要素禀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仍需提高,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供应能力,保障能源供给,破除能源约束,提升能源技术水平,实现二者的良性循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岚  李冉  杨重  
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这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推进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碳中和”背景,从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的互动关系展开机理分析,并基于2011-2020年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耦合协调关系。这种耦合协调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整体随着数字技术进步与流通业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呈现“轻度失调-勉强协调-良好协调”的变化趋势。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霞  韩彪  
选择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技术进步类型将有效提升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法,对1995—2015年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要素禀赋地区的要素投入偏向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考虑能源投入以及碳排放强度时,物流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被显著高估,且资本密集型地区的TFP增速最高;其次,多数地区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要素投入偏向于资本的使用以及劳动力的节约。从不同类型的要素禀赋地区来看,技术进步的要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进秋  黄德春  黄寅文  
将经济、环境系统与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相结合,以从三元到五元系统的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不同区域2005—2019年之间关于水资源-能源-粮食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差异、耦合协调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各省份五元系统绿色发展指数总体不高,发展趋势较为平稳,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异;(2)大部分省份的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度都在濒临失调与勉强协调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还比较低;(3)五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大多数年份内都呈现出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表现为正向的空间集聚现象;(4)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特性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各类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并考虑到每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空间上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提升本区域和邻近区域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广程  杨小忠  许坚  
中国在国际资本舞台具有投资国与东道国的双重身份。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向FDI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理论机制,利用耦合协调函数测度了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3—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GTFP的内在机制与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1)将双向FDI分别来看,IFDI会显著抑制GTFP,OFDI则会促进GTFP提升。(2)将GTFP分解后发现,IFDI对绿色技术进步起到抑制作用,OFDI则对绿色技术进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将双向FDI综合时,双向FDI协调发展能够显著提升GTFP水平。(4)IFDI通过技术溢出缓解其对GTFP的抑制作用、而通过加剧劳动错配和改善资本错配作用于GTFP;OFDI与双向FDI协调发展则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缓解劳动和资本错配效应促进GTFP。(5)不同动因的双向FDI对GTFP存在异质性影响,其中互补性双向FDI对GTFP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章志华   唐礼智   孙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来提升双向FDI技术溢出效率,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本文选取200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动态SBM-GML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相对价格法分别测算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定量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市场分割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双向FDI显著地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通过提高绿色技术进步水平来实现;东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只有当存在商品市场分割指数与要素市场分割指数分别超过某个门槛值时,双向FDI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曾靖  姜学勤  
近年来我国粮食处于较好的安全状态。但是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农收入和利益,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粮食安全。本文从提高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目标出发,分别对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与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欧阳峣  生延超  
发展中大国后发地区的技术适应能力不是外生的,而是内生于后发区域的适宜技术选择中。如果后发区域所引进的技术与其现有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适应,其技术适应能力就高,就能够较快地实现经济收敛。在拓展的"领先-追随"模型中加入适应能力参数,分析技术多元化基础上的技术适应能力。结果发现,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决定于两个区域的技术多元化程度、人力资本差距以及后发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所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后发地区多元技术与区域内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即使在技术多元性和适应性的情况下,后发区域仍无法收敛到发达区域同样的人均产量和工资水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金堂  王志强  
绿色崛起赋予了新时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也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梳理国家及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政策主张后,阐述了绿色崛起背景下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认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认识和行动误差、生态资源优势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生态技术落后四个方面的问题,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难以标本兼治。在此基础上从重引导、强宣传、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绿色发展的共识共为;挖潜力、创品牌、打造"江西样板"典型模式;补短板、缩差距,促进江西区域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以及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质量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江西省探索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柯善淦  匡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梦升  颜廷武  罗斯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而实现“增产”与“减碳”双赢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题中之义。为了揭示粮食主产区增产压力下的农业碳减排机制与路径,本文运用199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2004年国家设立13个粮食主产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视角,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实证考察。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虽然提高了农业碳强度,但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削减效应。影响机制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通过规模经营实现碳减排效应,劳动力转移对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设立粮食主产区促进了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碳减排效应;规模经营与绿色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二者的协同作用强化了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设立粮食主产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化肥施用强度实现,而不是机械使用强度。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设立粮食主产区在山东、黑龙江、江苏、辽宁4个省份具有更强的碳减排效应。据此,本研究为探索设立粮食主产区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煜  赵培雅  
理论研究表明,地区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应与其要素禀赋相匹配。当地区要素禀赋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自主创新将有利于该区域技术进步水平的提升,否则应选择模仿性技术进步路径。考虑到空间异质性,东中西部的要素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所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应呈差异化特征。本文利用1998-2016年的中国省级宏观数据,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分别考察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其要素禀赋的相关关系。研究得出: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要素禀赋构筑了技术进步选择中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非线性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为各地区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超毅  李兰  
文章以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之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实现了从勉强协调等级向初级协调等级的转变;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且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和政府支持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多数因子在与其他因子叠加后会产生双因子增强作用。由此,文章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