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4)
2023(13740)
2022(11587)
2021(10495)
2020(8771)
2019(19841)
2018(19702)
2017(38242)
2016(20442)
2015(22948)
2014(22658)
2013(22236)
2012(20370)
2011(18299)
2010(18012)
2009(16098)
2008(15487)
2007(13319)
2006(11505)
2005(9982)
作者
(55878)
(47076)
(46844)
(44469)
(30052)
(22445)
(21231)
(18254)
(18008)
(16474)
(16055)
(15962)
(14842)
(14774)
(14562)
(14532)
(13964)
(13665)
(13621)
(13414)
(11385)
(11335)
(11185)
(10854)
(10514)
(10450)
(10197)
(10098)
(9300)
(9207)
学科
(89628)
经济(89504)
管理(69480)
(63209)
(52334)
企业(52334)
方法(43995)
数学(39933)
数学方法(39517)
(25131)
中国(23628)
(22422)
环境(18965)
(18653)
业经(18327)
技术(17886)
地方(17067)
(15585)
财务(15534)
财务管理(15494)
农业(15382)
(15285)
企业财务(14794)
(14446)
贸易(14440)
(14037)
(13982)
(13214)
金融(13209)
(13048)
机构
大学(289365)
学院(288282)
(124694)
经济(122317)
管理(118103)
理学(103209)
理学院(102213)
管理学(100620)
管理学院(100075)
研究(91072)
中国(68100)
(58475)
(58054)
科学(52318)
财经(46824)
中心(43255)
(42831)
(42338)
(41824)
(41128)
业大(40831)
经济学(39902)
研究所(38296)
经济学院(36235)
北京(35454)
财经大学(35177)
(34692)
师范(34340)
(33923)
(32504)
基金
项目(203833)
科学(164347)
基金(152913)
研究(148728)
(132005)
国家(131016)
科学基金(115647)
社会(99254)
社会科(94515)
社会科学(94494)
基金项目(81287)
(78407)
自然(74334)
自然科(72668)
自然科学(72655)
自然科学基金(71341)
教育(68650)
(66014)
资助(61707)
编号(57519)
(46480)
重点(45790)
成果(44757)
(43651)
(43106)
(42569)
国家社会(42525)
创新(41075)
教育部(40965)
人文(39905)
期刊
(126802)
经济(126802)
研究(81378)
中国(51924)
(45852)
管理(43255)
学报(39609)
科学(39442)
(36153)
大学(32061)
学学(30652)
技术(27882)
(25403)
金融(25403)
教育(24659)
农业(24416)
财经(23477)
经济研究(20123)
(20080)
业经(19707)
问题(18412)
技术经济(15252)
统计(14114)
科技(13747)
(13579)
(13205)
理论(13108)
现代(12859)
(12756)
(12689)
共检索到409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严翔   黄永春   胡世亮   钱昕怡  
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盘活国内存量绿色技术并推动其转移应用,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于长三角城市的绿色技术专利转让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际绿色技术转移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转移可显著抑制地区碳排放且存在滞后期;(2)产业结构变迁的中介效应主要体现在“高级化-质”与“合理化”两方面,而“高级化-量”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3)研发水平提升的中介效应体现在缓解R&D人力和资本的要素配置扭曲、提升R&D能力两方面;(4)“外联型”跨市技术转移的减排示范作用高于“内源型”同城转移。进一步指出,围绕“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绿色技术转移的“增量提质”,加速其在产业链的嵌入,并将其示范效应转化为规模效应,促成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的要素联动,是抑制碳排放的务实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晶   徐志超  
本文以2003~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结果显示:(1)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非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显著,但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有所减弱且溢出效应不显著;非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不显著;(3)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减排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城市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宜在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地区协作机制、发挥都市圈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方面重点发力,以促进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晓峰  
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也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系统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06—2017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转换特征,并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多种情境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特征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效果则相对更为明显。较之于绿色技术效率,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高端化发展更利于绿色技术进步,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的空间外溢效应方面仍不显著,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跨行业、跨区域推进城市群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运舒  冯南平  高登榜  杨善林  
以泛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探寻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之间的内在耦合规律。研究发现,不同产业转移类型与承接地环境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承接地的市场化水平对成本推动型产业转移呈现出显著的负影响,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产业的承接;区域梯度差异不是所有类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在资源推动型产业转移中转移地和承接地间的产业梯度差异表现并不显著;此外,市场推动型产业转移的关联程度要显著高于成本推动型和资源推动型的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刘志彪  
在长三角城市化群落中,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群对经济增长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新引擎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这一论断。城市化群落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的:一是当要素在区域间能自由流动时,一些优质要素主动向大城市集聚,而普通要素则选择向小城市集中,结果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要素积聚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了城市群研发创新的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二是在要素能自由流动时,城市群内政府通过"蒂伯特选择"机制来实现,即政府为了吸引城市群外的企业和产业,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更新改造的比例,加大了对城市群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例,降低了企业交通运输成本,强化了需求关联的循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城市群功能分工是指根据各城市具有的比较优势,赋予其城市主要承担某项或若干项功能的一种分工型式,其通过互补效应、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和选择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3-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DP功能专业化指数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等途径传递;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相比,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外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的生产率差距,进而推动城市群平衡充分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宗晓华  王立成  
高等教育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区域的创新优势,是当前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双固定效应模型、借助工具变量来探究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资源仅对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城市技术创新效益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分阶段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高等教育资源向城市创新优势的转化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平衡特征,即更快转化为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而非技术创新效益。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两种影响效应差异预示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创新动能,必须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耦合衔接,建立高校与城市联动机制,引导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胡艳  张丽  
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文章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市级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FDI、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明显的"U"型特征,长三角地区尚处于"U"型的左端区域;环境规制在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中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进一步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可以减缓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并强化环境规制在FDI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田时中  胡福龙  
文章基于2008—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41个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税收总量和税制结构双重视角,构建面板Tobit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横向税收竞争、官员更替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从税收总量看,横向税收竞争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税制结构来看,增值税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均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官员更替能够显著增强横向税收竞争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而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弱化了横向税收竞争对长三角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江淮   巫南杰   赖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地区间技术联系,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城市间技术邻近视角解释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820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间技术邻近主要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和联合重组创新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随着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大,城市间技术邻近对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管辖界限的城市之间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加强地区间技术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森林  鲍涵  郝均  曾刚  
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复杂且有争议的议题。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首先科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动态演变;其次,借鉴可拓展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和绿色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绿色发展水平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圈层式递减态势,而环境规制强度重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2)总体上,环境规制显著影响城市绿色发展,两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过强的环境规制会抑制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3)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即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为50.1%。因此,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来制定本地的环境规制,并重视提升本地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目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永春  钱昕怡  严翔  邹晨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3)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泳丽  丁利杰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3)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邓荣荣  张翱祥  陈鸣  
基于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及高铁网络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对节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且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的城市碳减排效应越明显;(2)高铁开通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3)高铁开通提升了节点城市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在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更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更显著的提升效果,这表明碳排放可能在高铁网络中发生了转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全忠  彭长生  
分步扩容是中国城市群稳步发展所采用的惯用范式之一。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周边城市为视角,阐述周边城市积极融入城市群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加入城市群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观测期内,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要素驱动,而且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城市群扩容的加入效应低于预期,加入城市群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有限。解析影响周边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原因,发现城市自身经济产出水平和现代交通体系构建是影响城市加入城市群时间的重要参考标准,而趋同的产业结构对加入时间具有负向影响,对未来有待加入城市群的城市来说,需要淡化"一纸文书"效应和期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