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41)
2023(8212)
2022(6688)
2021(5916)
2020(4929)
2019(10941)
2018(10418)
2017(19260)
2016(10777)
2015(11657)
2014(11004)
2013(10837)
2012(10081)
2011(8822)
2010(8449)
2009(7680)
2008(7439)
2007(6502)
2006(5735)
2005(4938)
作者
(36660)
(30574)
(30502)
(28436)
(19359)
(14952)
(13541)
(12048)
(11827)
(10672)
(10644)
(10266)
(10038)
(9937)
(9645)
(9553)
(9419)
(9183)
(8837)
(8825)
(8148)
(7529)
(7274)
(7034)
(7003)
(6822)
(6664)
(6648)
(6389)
(6273)
学科
(38073)
经济(38023)
管理(29942)
(28561)
(22326)
企业(22326)
方法(18074)
数学(16238)
数学方法(16041)
(13669)
(12080)
(10105)
中国(9807)
(9222)
贸易(9220)
(8999)
环境(8997)
业经(8990)
农业(8121)
技术(6937)
(6588)
(6431)
(6161)
财务(6154)
财务管理(6140)
地方(6013)
(5858)
企业财务(5832)
银行(5791)
(5780)
机构
大学(153858)
学院(152772)
研究(59983)
(59103)
经济(58037)
管理(54303)
理学(48072)
理学院(47491)
管理学(46294)
管理学院(46074)
(45579)
科学(44183)
中国(43070)
农业(36880)
业大(35096)
(33613)
(33046)
研究所(31640)
中心(26155)
农业大学(24050)
(23773)
(22815)
(22311)
(20987)
(20792)
北京(20178)
(19819)
财经(19685)
实验(19566)
科学院(19549)
基金
项目(116913)
科学(89560)
基金(85760)
(82186)
国家(81553)
研究(70739)
科学基金(66703)
自然(48692)
自然科(47550)
自然科学(47526)
自然科学基金(46702)
(46214)
基金项目(45701)
社会(44908)
社会科(42599)
社会科学(42585)
(40401)
资助(34901)
教育(30770)
重点(27525)
计划(27509)
科技(25512)
(25048)
(24518)
科研(24311)
(24158)
编号(24127)
(23247)
创新(23137)
(21137)
期刊
(57404)
经济(57404)
学报(42586)
(39620)
研究(36643)
科学(33608)
大学(29934)
学学(29189)
中国(28320)
农业(26981)
管理(18526)
(17006)
(15141)
业大(13287)
(11220)
金融(11220)
农业大学(11005)
(10587)
经济研究(10320)
技术(10149)
业经(9976)
林业(9931)
科技(9669)
财经(9252)
教育(8657)
(7924)
问题(7870)
中国农业(7822)
自然(7597)
资源(7110)
共检索到2133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丽娟  成永旭  吴旭干  窦亚卿  陈石林  吕耀平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Daphnia magna fed with Microcystis viridis and Chlorella spp respectively and 20% fish oil + 80% yeast and yeast were studied.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of Daphnia magna(rm) was 0.243 fed with Microcystis viridis,0.301 with Chlorella spp.,0.244 with 20% fis...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宏洲  杨宸  彭俊  刘海侠  
抗生素的过量使用不可避免地给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而经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的抗生素残留成为持久性污染物,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试验以5个不同浓度氟苯尼考处理铜绿微囊藻,测定其生长及生理响应。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浓度低于0.1 mg/L时促进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合成,而对藻胆蛋白含量和多糖分泌无直接影响;浓度高于1.0 mg/L时则抑制其叶绿素a合成,而藻胆蛋白和多糖含量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不同浓度的氟苯尼考处理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相关基因rbcL和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编码基因psaB和psbD1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bcL和psaB基因的表达量在试验前3天均有下调,后期随浓度明显上调;psbD1基因在1.0 mg/L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为水中氟苯尼考含量在1.0 mg/L以上有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趋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岩  李轩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od composition and feeding regimes on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Moina mongolica Daday. Three food composition (1?10~6cells?mL~(-1) Chlorella sp. +2?10~(-5)g?mL~(-1) baker's yeast, 1.5?10~6 cells?mL~(-1) Chlorella sp. +1.5?1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国宾  薛红芬  汤晓莉  杨明挚  陈善娜  陈小兰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收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的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了56种化合物,光下41种,暗下39种,其中24种为共有物质。暗下生长较光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中,醇类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由光下47.69%下降为暗下5.19%),烷类、烯类、苯类物质略有下降;而酸类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光下为0.78%,暗下为12.93%),酮类、胺类、酯类所占比例也明显上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姜小玉  杨佩昀  王洁玉  赵闪闪  褚一凡  马剑敏  
为了解生物操纵和恢复水生植被的抑藻效果,分别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作为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gari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浮游植物的代表,在温度25℃、光照度2 600-3 000 lx和光暗比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三种藻共培养和单一加入大型溞、金鱼藻以及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各自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藻共培养时,最终铜绿微囊藻占总藻细胞数的95.9%,成为优势种;单一加入大型溞或金鱼藻时,三种藻的增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铜绿微囊藻,最终小球藻占优势,单一加入大型溞的抑制效果更好;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大型溞的数量增加了55.6倍,金鱼藻的质量增加了42%,三种藻提前进入衰减状态,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达到最大藻细胞密度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6.02%、-5.46%、99.91%,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联合作用能更好地控制浮游藻类的增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广丰  沈和定  陈慧  林国文  李家乐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发文  高鹏程  来琦芳  么宗利  陆建学  周凯  仲启铖  郑亮  王慧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康丽娟  潘晓洁  常锋毅  李敦海  沈银武  刘永定  
研究了2.3 mM(ALK2.3)和12.4 mM(ALK12.4)HCO3-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CHB 927)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LK2.3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至培养结束,与对照相比对生物量的抑制率为38%,ALK12.4条件下虽然至培养结束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但碱度增加铜绿微囊藻生物量有一个快速的增殖期,之后其生长速率持续下降。碱度增加强烈抑制光合色素Chla的合成,ALK2.3和ALK12.4条件下对Chla含量抑制率分别为74%和56%。藻胆蛋白与叶绿素a的比值(PBP/Chla)在碱度增加的条件下有显著升高。HCO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易文利  王国栋  刘选卫  马祖友  
 对在不同N/P(1∶1,5∶1,16∶1,50∶1,100∶1)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营养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P=16∶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速度最快,细胞生物量最高;N/P小于16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态较N/P大于16时好,说明其生长主要受磷的限制。藻细胞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受N/P的影响,其含量表现为16∶1>5∶1>1∶1>50∶1>100∶1;此外,藻细胞叶绿素含量随N/P的增加而降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梁英  麦康森  孙世春  梁广尧  
对等鞭藻 30 11(Isochrysisgalbana 30 11)、等鞭藻塔溪堤品系 (TahitianIsochrysisgalbana)和绿色巴夫藻 (Pavlovaviridisai) 3株微藻种进行培养。NaHCO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0 ,2 0 0 ,4 0 0 ,80 0 ,12 0 0和 16 0 0mg/L ,培养温度 (2 2± 1)℃ ,盐度 2 8,光照强度 50 0 0lx。结果表明 ,NaHCO3的浓度对 3株微藻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 ,经过 6d的培养 ,培养液中不加NaHCO3、但连续充气组中 3株微藻的细胞浓度都达到最大值 ;除充气不加NaHCO3组外 ,3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夏爱军  成永旭  贺诗水  吴旭干  边文冀  杨筱珍  陆全平  王武  
2003年5月20日至6月22日,研究了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对中华绒螯蟹发育和变态的影响。采用纯酵母(酵母组)、酵母添加10%豆油(豆油组)和酵母添加10%鱼油(鱼油组)三组饲料培养的大型溞作为大眼幼体发育到仔蟹IV期的生长和蜕壳的饵料。实验期间水温为室温,温度为20~24℃。结果表明,鱼油组培养的大型溞能显著地加速仔蟹发育阶段变态时间(缩短蜕皮周期),促进生长。其次为豆油组。酵母组最差。其加速变态的效果在仔蟹I期发育变态到II期就显著表现出来。此外,鱼油组,豆油组与酵母组相比,相应仔蟹期的规格较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仔蟹脂肪酸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培育的大型溞...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怡  胡忠军  刘其根  李家乐  
研究了5种不同氮、磷浓度(3个氮磷比)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生长和藻体氮、磷含量的影响;并以这些不同氮、磷含量的小球藻在11、17和23℃3种温度条件下投喂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研究温度和不同条件培养的小球藻对透明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磷原子比(正常BG-11培养基,N∶P=76.77∶1;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的1/5和5倍的培养基)中,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1/5的小球藻生长最好,且其藻体氮磷比明显低于其它组;氮磷比为正常培养基5倍的小球藻生长速度低于正常培养基组,但其藻体的氮磷比略高于正常培养基组。用这些藻类投喂透明溞,结果表明,在各种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贾惠雁  陈永华  陈明利  杜露  韩良泽  柳俊  
采用不同浓度(0 g/L、10 g/L、30 g/L、40 g/L、50 g/L)的种植水比较了菖蒲(Acorus calam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和水蕹菜(Ipomoea aquatic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能力,探讨了其中抑制能力最佳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5种种植水均对铜绿微囊藻产生了化感抑制作用,且均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50 g/L苦草和水蕹菜种植水的平均抑藻率分别为90.30%和86.05%。在40 g/L水蕹菜及苦草种植水分别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于第2~4 d达峰值,此后,藻酶活性开始降低,苦草组藻细胞最终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而水蕹菜组藻细胞最终失活(P<0.05)。各处理组藻丙二醛(MDA)含量先升后降;核酸及非电解质外渗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水生植物种植水能通过破坏铜绿微囊藻生理机制来抑制其生长。本结果可为水生植物控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洋  王梦梦  潘宏博  张瑞雷  王丽卿  
为了了解在不滤出原水中浮游动物的条件下,不同密度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浮游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控藻效果最佳的大型溞添加密度。于2016年5月进行了大型溞添加模拟实验。实验设一个对照组(C0)和C1、C2、C3、C4 4个处理组,大型溞的添加密度分别为0、5、15、25、50 ind/L,每个实验组设3个平行,实验期1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处理组(C1和C2)和高密度处理组(C3和C4)均可抑制藻类密度,后者最为明显。(2)大型溞摄食优先选择绿藻和粒径介于203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群  陈爱华  张雨  闫生荣  王小红  陆德祥  
为研究在培育水产经济动物苗种过程中投喂的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以促进苗种生长及提高存活率,本研究以卤虫(Artemiasp.)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凯氏定氮和气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卤虫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体长、蛋白质以及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并选择采用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球藻(Chlorella pyenoidosa)强化营养卤虫幼体(三龄期),检测了投喂24h和48h后卤虫幼体体长、蛋白质、EPA和DH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卤虫幼体的发育,EPA含量在120h时显著降低;3种微藻能促进卤虫幼体的生长,但不能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微藻强化48h后,可以提高卤虫幼体EPA含量。上述结果说明微藻营养强化有利于提高卤虫幼体生长和EPA含量,其中以扁藻的强化效果最为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