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2)
- 2023(12506)
- 2022(10058)
- 2021(9127)
- 2020(7063)
- 2019(16234)
- 2018(15999)
- 2017(30309)
- 2016(16069)
- 2015(18033)
- 2014(18116)
- 2013(17845)
- 2012(16708)
- 2011(15481)
- 2010(16141)
- 2009(14873)
- 2008(14281)
- 2007(12725)
- 2006(11790)
- 2005(11027)
- 学科
- 济(93305)
- 经济(93245)
- 管理(42814)
- 业(39426)
- 方法(30344)
- 企(29857)
- 企业(29857)
- 数学(26950)
- 数学方法(26412)
- 地方(26357)
- 中国(25218)
- 农(21955)
- 业经(19357)
- 学(16775)
- 地方经济(16064)
- 农业(15344)
- 环境(14869)
- 融(13562)
- 金融(13560)
- 发(13412)
- 制(13083)
- 银(13023)
- 银行(13010)
- 财(12821)
- 行(12711)
- 贸(12445)
- 贸易(12431)
- 理论(11899)
- 易(11883)
- 和(11218)
- 机构
- 学院(238852)
- 大学(233798)
- 济(106626)
- 经济(104483)
- 研究(88076)
- 管理(86776)
- 理学(73208)
- 理学院(72358)
- 管理学(70854)
- 管理学院(70428)
- 中国(66710)
- 科学(52210)
- 京(50466)
- 财(45957)
- 所(45005)
- 研究所(40430)
- 中心(38721)
- 农(38049)
- 江(37159)
- 财经(35470)
- 经济学(33225)
- 北京(32963)
- 业大(32704)
- 范(32667)
- 师范(32355)
- 经(31961)
- 院(31863)
- 州(30221)
- 经济学院(29380)
- 农业(29084)
- 基金
- 项目(151462)
- 科学(118872)
- 研究(112652)
- 基金(106674)
- 家(92697)
- 国家(91920)
- 科学基金(78382)
- 社会(72084)
- 社会科(68487)
- 社会科学(68471)
- 省(61734)
- 基金项目(54674)
- 教育(51508)
- 划(50723)
- 自然(48108)
- 自然科(46984)
- 自然科学(46977)
- 自然科学基金(46054)
- 编号(45600)
- 资助(44377)
- 发(39355)
- 成果(36932)
- 重点(34865)
- 课题(33521)
- 发展(32028)
- 部(31927)
- 创(31661)
- 展(31505)
- 国家社会(29763)
- 创新(29681)
- 期刊
- 济(132327)
- 经济(132327)
- 研究(76631)
- 中国(53983)
- 农(37019)
- 管理(35818)
- 学报(33976)
- 财(33415)
- 科学(33027)
- 教育(29154)
- 大学(26253)
- 农业(25255)
- 融(25071)
- 金融(25071)
- 技术(24933)
- 学学(24828)
- 经济研究(22213)
- 业经(21432)
- 财经(17858)
- 问题(16238)
- 经(15558)
- 统计(14303)
- 技术经济(14014)
- 业(13510)
- 策(12988)
- 贸(12082)
- 商业(11963)
- 世界(11944)
- 决策(11654)
- 科技(10858)
共检索到382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唐英凯 蒋强 贺雅文 彭肖正杰 祁萃杰 侯肖雯
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绿色循环经济可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生态。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提出了一个山区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加减乘除模式。加减乘除模式以科技为核心,通过产业调整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加法: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垂直产业升级;减法:山区退耕还林;乘法:推动文明进程,提高生产效率;除法:通过科学技术,消除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伤害,如修复水土,重新种植有利于生态的作物;并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特点,提出运用加减乘除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秋林 卢毅
作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欠发达山区,绿色发展之路是四川秦巴山区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必然选择。山区绿色发展的软路径,是探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主张人口、资源、环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护山推动环境价值实现、市场塑山加强资源产业整合、教育固山促进人口素质提升3条层层递进的软路径出发,探析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发展之道。提出通过构建绿色制度体系、绿色产业格局、绿色教育模式,推动四川秦巴山区人口、资源、环境绿色协同发展。
关键词:
绿色发展 软路径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阿周源源 赵巍 刘影 刘心瑶 蒋强
瑞士在历史上是个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的农牧业国家。瑞士发展的初期基础与当今中国西南部山区较为类似。对瑞士绿色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剖析瑞士成功经验。结果发现瑞士成功经验包括:高效的循环经济模式、科学的发展方向指导、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长远的发展目标推进。进一步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通过现有政策梳理、瑞士发展模式研究、比较优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形成一套针对区域实况、突出绿色循环、借鉴发展经验、实现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瑞士绿色农业山地成功经验对中国"绿色赶超"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支持。
关键词:
瑞士 绿色循环 山地经济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梁宏 李永涛 马丽丽 兰婷
当前,西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尚待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的发展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发展现代农业遭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客观条件的限制。基于此,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是一条好出路。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分析秦巴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紧扣秦巴山区开发扶贫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业 绿色循环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欣莉 赵巍 阿周源源 刘影 蒋强
以四川秦巴山区的山地经济区域规划部署政策体系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家及四川省近年来对秦巴山区进行区域规划和部署的相关政策文件,从整体大方向上理清政策思路及基本目标,并结合实际调研走访情况,对现有政策的落实基础进行梳理评估,分析现存政策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呼应点及盲点。通过分析当前政策的问题,提出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通过向绿色保护政策转变、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等两方面的研究对现有政策进行优化,对同类地方山区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山地经济 绿色循环 政策优化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罗娜 李美慧 张欣莉
在巩固四川秦巴山区自然地理和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社会公会对绿色循环发展认识不足以及绿色循环的配套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探讨秦巴山地区农林畜药新形势下的农业循环发展新模式,提出在绿色发展导向下,坚持"整链打造"理念,加强农业综合体的联动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借力"互联网+",营造农产品交易新业态,最终实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
绿色循环农业 农业综合体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华 蒋远胜 邓良基 叶延丽
四川秦巴山区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南充5市共计25个县域行政区域。该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发展绿色循环农林畜药业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以农林畜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本区域主要有三类循环模式:套作农业立体化种植、"种—养业"农业产业内部循环模式和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统筹循环发展,突出特色资源并制定合理方案。最终有助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和农业的转型突破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林畜药业 绿色循环 秦巴山区 四川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美慧 卓琳 卢毅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讨论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并分析其生态化的转变。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现状与问题的归纳与分析,阐明该区需要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水平。结合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探索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和提升对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的认知水平、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共同体、科技创新支撑构筑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升级轨道等具体措施,为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贺立龙 姚乐野
四川秦巴山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很大。但长期以来,受限于地理区位封闭、市场化进程缓慢、发展战略不清晰等因素制约,当地宝贵的发展资源陷入沉寂状态,后发优势一直未充分发挥,贫穷落后的整体面貌未得到彻底改变。从秦巴山区资源禀赋的结构性特征出发,抓住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契机,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借鉴罗斯托经济起飞模型,研究提出"一航·一体·两翼·三轮"起飞战略,作为四川秦巴山区绿色跨越发展的新战略。
关键词:
矛盾与困境 起飞战略 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丹妮 郭家秀 陈艳秋 尹华强
绿色食品产业是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电子商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绿色金融支撑等方面分析国外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前四川秦巴山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困难和挑战,探讨如何在四川秦巴山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朱玉娣 郗爱华 葛玉辉 冯明友
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在分析了研究区矿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川秦巴山区油气开发和固体矿产开发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结合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例研究,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矿产资源的绿色循环开发策略与建议: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是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的根本保障;完善的规划和严格的环境评价是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第一要务;推进矿山相关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矿产开发利用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唯一途径,最终使得四川秦巴山区矿业在促进经济腾飞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卢毅
生态补偿是欠发达山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政府主导模式不可持续、市场主导模式有待健全,提出四川秦巴山区应采用政府与市场结合、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可持续生态补偿模式,设计补偿原则、方式和标准;针对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协调共建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通过建立区际横向补偿机制、完善资源产地补偿机制、强化生产企业环境责任、实行补偿清单式管理等举措,推动实施可持续的生态补偿。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天然气 模式 四川秦巴山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小红 王钺 陈叙笛 刘琼 陶国平
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顺应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潮流,力求打造秦巴山区对于世界与中国的价值地位,就要在了解秦巴山区旅游行业中游客需求、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梳理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独有特点、旅游产业的业态及构成,优化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的空间协调性,不断开拓绿色循环发展道路,探索绿色支撑体系,以便促成推动秦巴山区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四川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对于实现四川秦巴山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敏 张江波 刘志斌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中国工程院启动重大咨询项目"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绿色交通战略研究是秦巴山区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绿色交通战略研究的核心部分之一是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的构建,提出以"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代价最低和经济效益最大"为最优目标来构建绿色交通网络体系的基本思想;并从交通运输中的绿色要素角度考虑,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市县区主要区域职能分析,选取以"农副产品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资源"为四川秦巴山区绿色交通网络构建的基本要素,将这3种要素与交通网络体系进行了关联性分析,从定性的角度提出了当前交通网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最后以农副产品资源要素为例,构建了"能源消耗最低"为优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林敏 张江波 何乐平
实施交通网络建设机制研究,提出该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持续可行的投入机制并加以贯彻实施,是绿色交通战略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已有的绿色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从交通网络建设投入和运行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交通网络建设机制,并制定未来的绿色交通规划,构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承载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从定量的角度给出了绿色交通规划实施方案,以期为秦巴山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