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14)
- 2023(14882)
- 2022(12398)
- 2021(11216)
- 2020(9167)
- 2019(20621)
- 2018(20313)
- 2017(38329)
- 2016(20460)
- 2015(23037)
- 2014(23024)
- 2013(22917)
- 2012(21817)
- 2011(19879)
- 2010(20286)
- 2009(18817)
- 2008(18427)
- 2007(16574)
- 2006(15147)
- 2005(14256)
- 学科
- 济(104578)
- 经济(104464)
- 管理(61548)
- 业(56237)
- 企(43352)
- 企业(43352)
- 地方(31796)
- 方法(30245)
- 中国(29055)
- 农(27873)
- 数学(25947)
- 数学方法(25699)
- 业经(23340)
- 制(21084)
- 财(21074)
- 学(20315)
- 农业(19377)
- 技术(18596)
- 环境(18243)
- 地方经济(17411)
- 融(16228)
- 金融(16223)
- 银(15777)
- 银行(15754)
- 行(15279)
- 贸(15087)
- 贸易(15070)
- 体(14995)
- 发(14876)
- 易(14406)
- 机构
- 学院(299709)
- 大学(296905)
- 济(132021)
- 经济(129092)
- 研究(113788)
- 管理(107829)
- 理学(90168)
- 理学院(89002)
- 管理学(87607)
- 管理学院(87022)
- 中国(86107)
- 科学(67843)
- 京(65087)
- 财(60189)
- 所(58229)
- 研究所(52053)
- 农(51516)
- 中心(51151)
- 江(49687)
- 财经(45679)
- 业大(43010)
- 范(41900)
- 北京(41691)
- 师范(41545)
- 院(41522)
- 经(40953)
- 经济学(40913)
- 农业(39315)
- 州(38812)
- 省(38613)
- 基金
- 项目(192969)
- 科学(151789)
- 研究(143570)
- 基金(137372)
- 家(119584)
- 国家(118571)
- 科学基金(100921)
- 社会(92523)
- 社会科(87689)
- 社会科学(87671)
- 省(78736)
- 基金项目(72960)
- 划(64456)
- 教育(63932)
- 自然(62380)
- 自然科(60751)
- 自然科学(60735)
- 自然科学基金(59556)
- 编号(57120)
- 资助(54726)
- 发(48147)
- 成果(46588)
- 重点(44437)
- 课题(41803)
- 部(41671)
- 创(40661)
- 制(39028)
- 发展(38919)
- 国家社会(38550)
- 创新(38374)
- 期刊
- 济(166799)
- 经济(166799)
- 研究(99370)
- 中国(72082)
- 农(48891)
- 财(46839)
- 学报(44258)
- 科学(43382)
- 管理(43227)
- 大学(34010)
- 教育(33283)
- 农业(32964)
- 学学(32005)
- 融(31479)
- 金融(31479)
- 技术(29283)
- 业经(26007)
- 经济研究(25957)
- 财经(23385)
- 问题(21502)
- 经(20319)
- 业(17896)
- 技术经济(16977)
- 贸(15834)
- 资源(15753)
- 科技(15190)
- 世界(15082)
- 现代(14678)
- 国际(14141)
- 发(14049)
共检索到489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建新 吴翔宇 余侃华
工业园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阵地,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随着绿色发展成为城镇化新阶段的重要议题,把握时代变革之趋势,推动工业园由传统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向绿色低碳生态化模式演进,是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绿色生态特有的价值赋能,从价值转变、发展变革、技术创新三方面详细探讨了绿色发展视阈下工业园空间拓展的内在机制,并通过对陕西省眉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例分析,在辩证、理性的确证其绿色发展现实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分析以强基汇能、高效畅通、化链组网、孕能嵌链、机制传导为规划响应的工业园绿色发展模式,以期为实现工业园的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绿色发展 工业园转型 空间规划 规划响应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康维海 韩尚才
东川工业园区是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体园区,也是一个老工业园区。该园区通过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盘活存量地、处置闲置地并整合了零散用地,实现了园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布局,实现产业集群园区优化布局,积极打造形成"产业集群",即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在一定区域内将相关企业进行集聚,并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可以使相关产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达到合理、集约用地的效果。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广明 罗松
本文建立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为例,定量分析了2001-2010年资源与环境压力的驱动因子和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因子对生态工业园区资源环境压力的效应为正,相对较小且稳定,而效应随园区经济发展逐渐减弱则说明土地开发不再是造成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经济因子的效应为正且逐年增大,是园区资源环境压力的主要动因,表明典型园区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破坏;技术因子的效应为负,相对较大且稳定,但随着园区经济因子正效应的逐渐增大,技术因子负效应开始抵消不了经济因子的正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学军 万明 邓波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园区商业经济,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有利于促进产业和城镇的有机互动,推动工业园区向综合城区的转型升级。然而,学者们对发展园区商业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园区商业经济发展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园区商业经济服务主体需求和内容为研究重点,构建园区商业经济的三阶段(即邻里级、社区级、新城级)发展模式。最后,以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9为例,探讨选择商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景琦
工业园区在存量规划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空间治理难题。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通过对镇区生活空间的拆违治理,基于存量规划形塑了工业园区的新空间格局,进而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上虞区虽然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但政府面对工业园区存量规划空间内细碎化的产权,却面临着空间治权不足的困境;工业园区内的农民工多租住在镇区生活空间的违建房中,政府通过对镇区生活空间的拆违,直接瓦解了镇区内的房屋租赁市场,间接影响到了园区内企业的劳动雇佣关系,最终推动了工业园区的产业升级。该模式为空间利用秩序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关键词:
利益主体 多重空间属性 治理 空间联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项怡之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最后,从居民、开发商、地方政府、企业、母城及周边区域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区居住空间的形成机制。当前,国内开发区大多面临从"产业功能地域"向综合型的"城市化功能地域"转型,但开发区既是"产业集聚区"又被作为"卧城"的复杂状况,也带来其居住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城市居住空间理论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项怡之
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手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开发区居住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居住人口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外来人口已成为开发区后期居住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开发区的住房类型构成呈现多样化特点,政策和住房户型原因是影响住宅分化的重要因素;开发区在收入和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居住分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高收入和低社会阶层两级分化的空间隔离;作为新兴的郊区社区,开发区居民维权意识强烈,但社区联系较弱;上班通勤距离仍是影响居民居住地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也是极重要的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攀 王兴平 贺志华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文章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梳理开发区空间发展历程,探究企业空间拓展与开发区空间配置之间的矛盾,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开发区按照"企业-产业-园区"一体化模式的空间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从明确开发区空间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企业用地规模和更新产业类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国
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转型期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经济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增长极理论,以北京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效应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内容和影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国
我国很多开发区目前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为开发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详细剖析开发区严重职住分离现象及其后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
开发区 职住分离 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晓 张晓云 殷健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开发区发展趋于成熟,开发区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广泛研究的主题。由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差异,开发区的转型路径与城市中心区有很大的不同。基于经济转型是空间转型核心动力的认识,通过分析开发区经济转型的方向,探索空间转型的理论路径。并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例,具体分析其2002~2012年间的发展轨迹,判断其经济转型与空间转型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合理的规划策略建议。
关键词:
经济转型 空间转型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田亚微 朱喜钢
进入21世纪,单一产业功能的开发区纷纷通过城市功能的植入与完善,实现开发区的"异变",逐渐发展成为新城(区),而居住作为"城"的第一功能,具有物质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本文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对开发区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研究,总结出其居住空间的分布格局与特征,提出现阶段开发区居住空间呈现出以自然景观为核心的"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模式,并探讨其背后的综合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翔 凌琳 陈丹
开发区周边的拆迁安置新社区往往是当地失地农民和外来劳动者混居的空间,居民的地方感比较薄弱,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公共空间有可能增进新社区的居民交流,从而促成新的社会网络并分享集体记忆,这会有助于增进居民地方感和社区的和谐。结合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典型社区居民的调研,初步验证了社区公共空间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增进了新社区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构建新社区居民新的社会网络,并为本地居民延续集体记忆以及与外地人分享新的共同记忆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地方感的重构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两类群体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利用是非均衡的,其作用不应被高估。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地方感 开发区 社区 长沙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苏星
1992年8月5日到8日,我用4天时间,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了一点调查.在开发区,同政策研究室、经济发展局、工商物价局的同志进行座谈;参观了大连保税区、工业团地、石油化工区、五彩城商贸区和大窑湾港区;阅读了有关资料.现将所见情况报告于下. 第一个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开发区.从1984年10月15日动工兴建,八年创业,已经在一片盐碱滩涂和丘陵起伏的山野上,建立起一座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区.开发面积,吸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魏中俊 包训文
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切入点,从文化产业和经济技术互动的角度,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进行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市场调研、价值链分析、文化产业和经济关联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会展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社区文化等组成的文化产业链。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经济开发区 系统分析 产业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