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51)
2023(17757)
2022(15025)
2021(13735)
2020(11270)
2019(25647)
2018(25463)
2017(48081)
2016(26476)
2015(29300)
2014(29248)
2013(29050)
2012(26970)
2011(24553)
2010(24394)
2009(21963)
2008(21430)
2007(18988)
2006(16937)
2005(14646)
作者
(79362)
(65856)
(65507)
(61899)
(41675)
(31638)
(29549)
(25894)
(25258)
(23459)
(22431)
(22379)
(21030)
(20673)
(20275)
(20252)
(19789)
(19526)
(18961)
(18617)
(16651)
(16036)
(15975)
(15013)
(14805)
(14688)
(14637)
(14577)
(13325)
(13062)
学科
(109337)
经济(109227)
管理(74628)
(68825)
(54650)
企业(54650)
方法(44185)
数学(38056)
数学方法(37657)
中国(34011)
(30878)
地方(29159)
业经(25080)
(25075)
(24533)
环境(22197)
农业(21020)
(19260)
贸易(19245)
(18575)
(18207)
(17720)
技术(17610)
(16882)
银行(16809)
理论(16724)
(16444)
(16341)
金融(16340)
(16151)
机构
大学(372393)
学院(372082)
(146002)
管理(144327)
经济(142694)
研究(132033)
理学(124392)
理学院(122916)
管理学(120734)
管理学院(120088)
中国(96520)
科学(84969)
(81467)
(69740)
(67307)
(64346)
研究所(61648)
业大(61332)
中心(59349)
(55439)
农业(54786)
北京(51632)
财经(51173)
(50755)
师范(50145)
(48340)
(46559)
(45253)
经济学(42853)
技术(40802)
基金
项目(259073)
科学(202012)
基金(185357)
研究(184880)
(164126)
国家(162727)
科学基金(138239)
社会(115529)
社会科(109428)
社会科学(109395)
(103206)
基金项目(99388)
自然(91497)
自然科(89304)
自然科学(89281)
自然科学基金(87623)
(87244)
教育(83969)
资助(75153)
编号(74676)
成果(59315)
(59151)
重点(58615)
(55303)
(53774)
课题(52536)
创新(50250)
科研(49661)
计划(48621)
国家社会(46978)
期刊
(162938)
经济(162938)
研究(109229)
中国(76222)
学报(65467)
(63446)
科学(58334)
管理(52282)
大学(48365)
(46260)
学学(45498)
农业(43900)
教育(43852)
技术(32072)
(32050)
金融(32050)
业经(28495)
经济研究(25548)
财经(23950)
(22729)
问题(22440)
图书(20951)
(20498)
科技(19832)
(17969)
技术经济(17626)
资源(17620)
业大(17285)
理论(16870)
商业(16845)
共检索到552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香怡   赵彦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史絮  
农业作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下的热点之一。在详细分析“双碳”战略下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与特征要求的基础上,详细探讨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农业生产组织模式分散、市场驱动力量不足、技术设备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并从规模经营、发展机制、技术创新和人才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兰梓睿  
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全要素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SBM-DEA模型测算地区绿色发展效率,从考虑低碳试点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减排效应入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低碳试点政策实施对地区绿色发展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对低碳试点政策作用于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地区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在激发地区绿色发展潜力的过程中,能驱动产生技术创新、要素积累、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应,进而通过这四大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目标实现;异质性的分析体现了不同地区和城市规模的差异下,政策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奕帆  丁慧  
作为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将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融入城市发展,加快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智慧城市建设是否能作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促进新时期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基于长三角地区2007—2019年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这一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和空间DID模型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并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两大机制起作用。(2)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凸显。(3)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对本地绿色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相邻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奕帆  丁慧  
作为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将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融入城市发展,加快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在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智慧城市建设是否能作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促进新时期城市绿色经济发展?基于长三角地区2007—2019年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这一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和空间DID模型探讨了智慧城市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并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两大机制起作用。(2)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凸显。(3)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对本地绿色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相邻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费衍慧  林震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低碳"概念开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开始为各方所推崇。建筑作为城市赖以存在的载体,其发展模式关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贯彻可持续理念的绿色建筑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和营造低碳生活两大方面。通过对这些作用的分析,结合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本文认为只有抓住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契机,通过对低碳化指标的深入研究、低碳政策的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以及低碳知识的宣传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为进一步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建  冯升波  牛彦涛  
智慧城市一直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目标之一,但智慧城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不足,文献综述通过"每千人网站数"和"每千人IP地址数"对碳排放影响的计量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并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扩展智慧城市指标,增加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保障等指标,以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为数据来源,构建了其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智慧城市上述指标对单位GDP能耗指标仍然没有显著的线性影响,但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引用的智慧城市指标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其核心指标仍然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且未考虑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性。为此,基于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构建了"三层次、两保障"框架,为前述研究不足提供解决思路。最后运用该框架对北京市和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定性评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鸣然  黄卫东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173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地理权重矩阵,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效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不同检验结果都表明,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时间效应,而非个体效应。说明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非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者,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较为均衡;从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来看,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区域统筹规划。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张怡  刘金硕  
当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国内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中国也正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大力推行碳减排背景下,建筑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在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将发挥关键作用。目前,中国建筑行业面临普遍的碳排放总量大、用能技术和效率低等问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考虑建材生产、运输等建筑上下游产业,我国建筑领域年碳排放占总碳排放比例超过40%。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增建筑涉及建筑行业生产、流动和消费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推动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本文探讨绿色建筑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借鉴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国际举措,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成效基础上总结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登国  高原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增长、收入、气温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等因素对碳排放均有影响,家庭碳排放量与一月份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武力超  李惟简  陈丽玲  李嘉欣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兑现碳中和承诺,有待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针对这一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了检验智慧城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8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丽  陈腾鹏  
作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重要战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助力城市绿色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分别通过“新基建”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内部治理效应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为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城市治理相结合、新型信息技术与低碳环保型技术相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节能减排等各环节的渗透,支持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头部企业成为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领头羊;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通过城市大数据平台缓解企业信息约束问题,通过智慧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具备绿色研发条件的企业流动;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协调试点范围内各城市智慧化转型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素素  
本文通过微观和宏观地区层面数据,测度绿色物流与零售业发展水平,并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是中部地区零售业经营效率增长率、绿色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相对较高;二是绿色物流有利于促进零售业发展,消费价格指数在控制变量中对零售业发展影响相对较大;三是从中介效应分析来看,绿色物流可以通过研发投入的提升对零售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效果。最后,文章提出进一步推进绿色物流技术、推动零售业转型发展、发挥绿色物流对零售业发展促进作用等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沈世铭  
碳中和目标之下,以环境规制为手段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尤其是推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流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规制与流通产业绿色发展二者关系及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选取2014-2019年29个省市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研究环境规制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受到环境法规约束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显著提升,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流通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当前期环境规制具有抑制作用;滞后1期与2期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滞后3期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环境规制的影响作用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阈值范围内,环境规制发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反之则显著促进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