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44)
- 2023(10623)
- 2022(8938)
- 2021(7852)
- 2020(6772)
- 2019(15433)
- 2018(14907)
- 2017(28252)
- 2016(15879)
- 2015(17589)
- 2014(17451)
- 2013(17355)
- 2012(16135)
- 2011(14656)
- 2010(14509)
- 2009(13466)
- 2008(13482)
- 2007(12250)
- 2006(10500)
- 2005(9085)
- 学科
- 济(65399)
- 经济(65330)
- 管理(44933)
- 业(43991)
- 企(34213)
- 企业(34213)
- 方法(33382)
- 数学(30034)
- 数学方法(29768)
- 农(18732)
- 财(16987)
- 学(16153)
- 中国(15738)
- 贸(14030)
- 贸易(14028)
- 业经(13712)
- 易(13658)
- 农业(12645)
- 环境(12200)
- 地方(11747)
- 务(10832)
- 财务(10817)
- 财务管理(10789)
- 制(10652)
- 企业财务(10210)
- 技术(10106)
- 和(9594)
- 银(9518)
- 银行(9452)
- 划(9297)
- 机构
- 大学(236915)
- 学院(235607)
- 济(95747)
- 经济(93938)
- 管理(87789)
- 研究(81931)
- 理学(77097)
- 理学院(76184)
- 管理学(74718)
- 管理学院(74316)
- 中国(59199)
- 科学(55635)
- 农(54731)
- 京(49214)
- 业大(44875)
- 农业(44208)
- 所(44082)
- 财(41090)
- 研究所(40895)
- 中心(37449)
- 江(34605)
- 财经(33856)
- 经(30825)
- 经济学(30060)
- 北京(30041)
- 农业大学(29551)
- 范(28969)
- 院(28680)
- 师范(28465)
- 经济学院(27633)
- 基金
- 项目(166347)
- 科学(129202)
- 基金(121435)
- 家(110453)
- 研究(110422)
- 国家(109561)
- 科学基金(91737)
- 社会(70610)
- 社会科(67041)
- 社会科学(67013)
- 省(65964)
- 基金项目(64967)
- 自然(62779)
- 自然科(61369)
- 自然科学(61345)
- 自然科学基金(60297)
- 划(56462)
- 教育(50438)
- 资助(49084)
- 编号(42061)
- 重点(38238)
- 部(35975)
- 发(35754)
- 创(34809)
- 计划(34576)
- 科研(33412)
- 创新(32717)
- 成果(32492)
- 业(30794)
- 科技(30715)
- 期刊
- 济(95574)
- 经济(95574)
- 研究(59977)
- 学报(50237)
- 农(48240)
- 科学(41518)
- 中国(40794)
- 大学(35684)
- 学学(34318)
- 农业(32474)
- 财(32028)
- 管理(28160)
- 技术(18296)
- 业(18059)
- 教育(17977)
- 融(17814)
- 金融(17814)
- 财经(16457)
- 经济研究(16342)
- 业经(16111)
- 经(14099)
- 版(13997)
- 业大(13889)
- 问题(13368)
- 技术经济(12405)
- 科技(12137)
- 农业大学(11810)
- 统计(11597)
- 商业(11195)
- 贸(11019)
共检索到326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晓 芦冠仰 顾杨 程佳伟 张芝粤
基于2009—2020年的文献及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三个主要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政府因素,进一步列出影响因素清单列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因素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构成;经济因素由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与市场因素组成;政府因素由财政分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规制、政府干预程度组成。同时,技术因素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发展的保障,政府因素可以主导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推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并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晓 芦冠仰 顾杨 程佳伟 张芝粤
基于2009—2020年的文献及访谈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确定了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三个主要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政府因素,进一步列出影响因素清单列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因素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构成;经济因素由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要素与市场因素组成;政府因素由财政分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规制、政府干预程度组成。同时,技术因素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向发展的保障,政府因素可以主导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地推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用,并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臻 倪艳 孙亚杰
文章选取了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部地区六省2000—2016年的GTFP和传统TFP,对GTFP和传统TFP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和绿色技术效率指数水平均较低。湖北省的GTFP值在中部六省中处于较低的水平,但TFP值处于较高的水平。然后选取了湖北省2000—201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了VAR模型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变量对GTFP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均对G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且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少鹏
【目的】化解林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间的矛盾,加速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从以传统要素为主导向以高级生产要素为内核转变,推进区域绿色林业协调高质量发展。【方法】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非角度、非径向的SBM模型和GML指数对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深层次揭示邻近省域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整体演变趋势产生的影响,采用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面板空间计量模型探究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整体来看,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态势,说明我国林业可持续化发展趋向良好;技术进步是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增长源,而技术效率则对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我国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正相关性正渐趋弱化,“高-高”集聚特征重点体现在上海、江苏等华东区域,“低-低”集聚特征则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等地。影响因素研究显示:产业发达程度、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与林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城镇化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则与其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对策建议如下:1)全方位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及法律保障体系;2)深层次统筹林业绿色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战略;3)多维度补齐林业绿色发展要素,为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岳会 于法稳
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本文将农膜使用量作为一种非期望产出,测算了中国棉花2004-2018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研究发现:中国棉花农膜使用量持续增加,农膜成为土壤污染要素,阻碍产出增长,且西北内陆棉区比长江、黄河棉区更加明显。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下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被高估,非期望产出阻碍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GTFP与TFP存在明显差异,非期望产出对中国棉花GTFP指数的负影响净效应显著,拉低了GTFP值,对GTFP与GTech影响分别为-0.076和-0.072。从成本利润率、产业结构、贸易依存度、贸易条件分析了对棉花GTFP的影响,影响效果分别为1.24%、0.02%、-0.05%、-0.02%,以此给出提升中国棉花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懿 纪建悦
采用2008—2017年中国沿海1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SBM-GML模型对海水养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技术效率变化、纯技术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4个方面进行分解,并通过FGLS模型系统地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海水养殖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纯技术变化驱动,规模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技术变化的促进作用较小,纯技术效率变化具有抑制作用;海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海洋科教投入、渔民培训强度、技术推广强度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海水养殖产业发展和渔业开放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桂元 吴青青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丁黎黎 朱琳 何广顺
本文利用熵值法构建了"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测算了资源环境双重因素下中国及沿海11地区的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Tobit模型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洋产业结构、专业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对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工业规模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通过拓展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在估算了农业污染的前提下,计算了中国农业绿色TFP的增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TFP目前增长较慢,且区域差异明显;农业技术效率改善缓慢,技术进步是农业绿色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如果忽视环境约束,将导致农业TFP增速的明显高估;农业税的减免促进了农业绿色TFP增速的提高,而农业财政支出的影响并不明显;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农业贸易条件阻碍了农业绿色TFP增速的提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丹虹 刘锦叶 师王芳
为全面衡量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现2003—2020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拉动作用,而规模因素则相反。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该地区出现σ趋同趋势,城镇化水平、金融化水平和研发投入对其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具有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提高技术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水平和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张泽宜
文章以广东省21市工业为研究对象,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核算了广东省21市工业2005年-2014年包含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发现广东省工业GTFP在研究时段内综合表现为下降,但整体为增长趋势,表明广东省工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广东省21市工业GTFP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TFP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延续性,人均GDP、外商投资份额、地区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力比和固定资本投资均对GTFP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莎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样本数据,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数测度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从空间维度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相对较弱;考虑到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在不同门槛值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槛效应。因此,建议从注重产业间融合发展、加强科技研发及提高创新水平等方面入手,实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旺 左文婷
文章以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3—2011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于面板模型分析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随着市场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会提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即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2)严格适宜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激发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生产率的"双赢",由此验证了"波特假说"。(3)使用不同的环境规制变量,并用环保人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反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但这一作用弱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还未显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乌静 肖鸿波 陈兵
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地区间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中存在的技术和资本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时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性;从"本地—邻地"视角看,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区域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东部地区;研发投入在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中发挥了单一门槛作用,当跨越门槛值后促进效应会呈现递减的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