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0)
- 2023(9151)
- 2022(6772)
- 2021(5787)
- 2020(4499)
- 2019(9683)
- 2018(9817)
- 2017(18914)
- 2016(10315)
- 2015(11384)
- 2014(11617)
- 2013(11268)
- 2012(10276)
- 2011(9345)
- 2010(9251)
- 2009(8467)
- 2008(8188)
- 2007(7675)
- 2006(7237)
- 2005(6896)
- 学科
- 济(49064)
- 经济(49020)
- 管理(35426)
- 业(27717)
- 企(22621)
- 企业(22621)
- 环境(15365)
- 方法(14977)
- 中国(14731)
- 地方(14590)
- 农(13117)
- 学(13011)
- 业经(12482)
- 数学(12074)
- 数学方法(11944)
- 财(10644)
- 发(9286)
- 农业(9103)
- 划(9017)
- 和(8855)
- 地方经济(8291)
- 理论(8172)
- 制(7993)
- 资源(7920)
- 融(7903)
- 金融(7901)
- 信息(7448)
- 银(7277)
- 银行(7264)
- 产业(7126)
- 机构
- 大学(158033)
- 学院(156370)
- 济(62069)
- 经济(60704)
- 管理(58784)
- 研究(53549)
- 理学(49674)
- 理学院(49059)
- 管理学(48158)
- 管理学院(47875)
- 中国(42545)
- 科学(33932)
- 京(33650)
- 财(29222)
- 所(27055)
- 农(26390)
- 江(25516)
- 中心(25431)
- 研究所(24522)
- 财经(23271)
- 范(23240)
- 师范(23039)
- 业大(22486)
- 经(20985)
- 北京(20683)
- 州(20630)
- 农业(20273)
- 经济学(19355)
- 院(19130)
- 师范大学(18594)
- 基金
- 项目(104502)
- 科学(83921)
- 研究(76929)
- 基金(76911)
- 家(67427)
- 国家(66899)
- 科学基金(57997)
- 社会(51219)
- 社会科(48531)
- 社会科学(48517)
- 省(41416)
- 基金项目(40615)
- 自然(36115)
- 自然科(35299)
- 自然科学(35291)
- 划(34713)
- 自然科学基金(34637)
- 教育(33744)
- 编号(31035)
- 资助(29023)
- 成果(25718)
- 发(24266)
- 重点(23941)
- 部(22053)
- 国家社会(21986)
- 创(21403)
- 课题(21039)
- 创新(20188)
- 发展(19654)
- 科研(19585)
共检索到240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海华 刘祥慧
实现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已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厘清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及城镇化和信息化在此机制中起到的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作用渠道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绿色信贷的投放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能够增强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相比于能源大省,非能源大省的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更显著;绿色信贷可以通过降低能源强度的途径抑制碳排放,暂时不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的途径来抑制碳排放;城镇化水平在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机制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而信息化水平在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机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坚持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洁煤技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海华 刘祥慧
实现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已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厘清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以及城镇化和信息化在此机制中起到的作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作用渠道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绿色信贷的投放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该结论在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能够增强绿色信贷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相比于能源大省,非能源大省的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更显著;绿色信贷可以通过降低能源强度的途径抑制碳排放,暂时不能通过优化能源结构的途径来抑制碳排放;城镇化水平在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机制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而信息化水平在绿色信贷抑制碳排放机制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坚持重点区域先行先试、大力发展洁煤技术、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靖霞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城镇化建设已刻不容缓。通过分析绿色信贷支持生态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指出绿色信贷支持生态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环保部门、银行、企业共同努力,而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绿色信贷运行效率的关键,因此,探寻合适的绿色信贷支持路径对于加快生态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翔宇 李文韬 娜比拉·海萨尔
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话题。本文以2014~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并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对数字化转型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制造业企业、地区数字化水平更高的企业效用更加明显;(2)环境信息披露对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正向关系存在促进作用;(3)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研发投入实现。本文从环境信息披露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提出了新思路,以帮助企业拓展绿色技术创新。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激发其可持续发展活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阳军 汪传旭
利用2006—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在测算中国省级绿色经济效率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究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东部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较高,该地区部分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已处于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仍处于U形曲线的下降阶段,即绿色经济效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下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环境政策从不同方面影响绿色经济效率。
关键词:
城镇化 绿色经济效率 区域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秋皓 杨高升
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资源约束与生态破坏代价下的生产前沿,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静态测算,进一步利用ML指数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动态趋势,并通过指数分解分析效率波动因素,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未达到有效水平,有30%进步空间;绿色发展效率随时间出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区域化差异显著,呈现东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东部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技术效率变化引发的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效应在逐渐减小,由技术进步变化引发的效应在逐渐增加;城镇化率与环境政策对绿色发展效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能源结构对绿色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振山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进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势在必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丽 吴旭晓
在厘清城镇化、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碳排放绩效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NCSE—E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利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检验全国和三大地区城镇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对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而东部地区协同效应大于独立效应,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田丽 吴旭晓
在厘清城镇化、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碳排放绩效机制的基础上,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NCSE—EBM模型测度碳排放效率,利用面板数据Tobit模型检验全国和三大地区城镇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碳排放绩效的独立效应及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城镇化与技术创新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对中西部地区不显著;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协同效应小于独立效应,而东部地区协同效应大于独立效应,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绍辉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业智能化成为提高效率、降低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物流业智能化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特别关注碳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产业升级的中介作用,旨在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关物流业智能化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深刻认识,以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智能化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业升级在物流业智能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中发挥了中介作用;碳约束在物流业智能化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机制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华晶
创业通过对不同类型资源的获取整合,会带来不同的外部效应。基于全国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能力性资源导向的创业活动通过创造绿色价值,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知识过滤在创业创造绿色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调色板"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一方面要加强技术研发力度,通过知识的市场过滤增加创业的绿色属性,另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通过知识的制度过滤实现创业绿色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衡舒雅 张伟 李雨晴
绿色城镇化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石漠化则是制约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解析绿色城镇化建设与石漠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探索其交互促进机制,对于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石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贵州省为例,综合利用耦合协调模型、GIS空间分析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在县域尺度上测算其绿色城镇化和石漠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识别主要障碍因子,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2015~2020年间,研究区绿色城镇化和石漠化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2)研究区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中部>东部>西部的空间格局。HH集聚单元大多集中在贵阳市附近,而LL集聚单元则主要分布于贵州西部。(3)研究期间,道真县—册亨县一线的耦合协调度提升明显,并向东南—西北两侧递减。(4)研究区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主要来自于绿色城镇化系统,石漠化系统的影响在逐步降低。(5)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加强绿色城镇化建设与石漠化治理的有机整合,针对各县域的主要障碍因子,探索差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绿色城镇化和石漠化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尤志婷 彭志浩 黎鹏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作用机理分析,以绿色信贷、绿色产业投资、绿色债券为例,使用2009—2019年30组省级数据从整体与区域两方面对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整体分析中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都有显著减排效果,但在交互项中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组合表现出负调节效应,其余组合为互补效应。区域分析中,西部地区绿色产业投资减排效果较强,绿色信贷偏弱;中部地区绿色债券对区域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互补效应也只存在绿色信贷与绿色产业投资间;东部地区单一或交互项与区域碳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减排效果最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