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3)
2023(11527)
2022(9448)
2021(8277)
2020(6854)
2019(15400)
2018(15019)
2017(28941)
2016(15569)
2015(17069)
2014(16882)
2013(16849)
2012(15304)
2011(13428)
2010(13840)
2009(13519)
2008(13594)
2007(12480)
2006(11152)
2005(10606)
作者
(43613)
(36709)
(36598)
(34606)
(23413)
(17433)
(16588)
(14086)
(13701)
(13236)
(12647)
(12248)
(12024)
(11706)
(11626)
(11088)
(11000)
(10735)
(10585)
(10474)
(9074)
(9061)
(8830)
(8455)
(8319)
(8225)
(8216)
(8105)
(7236)
(7169)
学科
(81451)
(74024)
企业(74024)
管理(68725)
(67844)
经济(67725)
(28896)
方法(28308)
(27962)
业经(26709)
(20643)
财务(20622)
财务管理(20596)
数学(20538)
数学方法(20402)
企业财务(19528)
(19281)
农业(18014)
(17540)
贸易(17529)
(17237)
技术(16533)
中国(15923)
(14535)
(14511)
(13448)
(12926)
(12884)
体制(12747)
理论(12236)
机构
学院(229914)
大学(223024)
(102311)
经济(100498)
管理(95440)
理学(81554)
理学院(80917)
管理学(80091)
管理学院(79684)
研究(68926)
中国(59256)
(52228)
(45407)
(40620)
财经(40368)
科学(37543)
(37160)
(36480)
(33342)
中心(33140)
业大(32328)
农业(31751)
经济学(30804)
财经大学(29498)
研究所(29224)
(28504)
商学(28101)
北京(28014)
经济学院(27924)
商学院(27879)
基金
项目(145073)
科学(116582)
研究(109094)
基金(107499)
(91303)
国家(90465)
科学基金(80469)
社会(72869)
社会科(69358)
社会科学(69338)
(57928)
基金项目(56595)
自然(50367)
自然科(49233)
自然科学(49223)
教育(48484)
自然科学基金(48416)
(45961)
资助(43265)
编号(42523)
(35565)
(34296)
(33971)
成果(33415)
(32770)
重点(31797)
(31244)
创新(30805)
国家社会(30527)
课题(28999)
期刊
(120070)
经济(120070)
研究(69944)
中国(45564)
(45401)
管理(40888)
(39866)
学报(28754)
科学(28741)
(27957)
金融(27957)
农业(26880)
大学(23614)
业经(22716)
学学(22640)
技术(21317)
财经(20844)
经济研究(18223)
(17832)
教育(17277)
(16684)
问题(15849)
(13918)
技术经济(13789)
财会(13345)
世界(12474)
现代(12095)
商业(11706)
国际(11591)
会计(11533)
共检索到355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田露露  韩超  刘自敏  
绿色信贷作为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政策工具,对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2007年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为契机,利用2004—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样本,结合地方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考察绿色信贷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实施显著提升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主要通过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两个途径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企业、行业和地区间存有差异,对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归属于资本密集中间型行业、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提升作用更大。本文的研究为绿色信贷助力制造业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晓静  
对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指数值进行了测算,通过动态面板和动态GMM对GTFP受到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表明:在2007—202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的增速与中部和西部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性,GTFP受到区域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且随地区不同存在差异性;在引入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后,GTFP受到区域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依然显著,且在分析内生性和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后,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有效;通过门槛检验,环境规制、制度环境和所有制结构在GTFP受到区域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过程中存在非线性的门槛效应。同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小奕  左英姿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文章从金融化视角考察服务业“营改增”税改政策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支撑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营改增”税改政策降低了制造业实体税收负担,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金融化的“蓄水池”效应成为支撑“营改增”税改政策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营改增”税改政策对民营制造企业、成熟期制造企业、高融资约束制造企业和高技术制造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毛欣   史桐奇   左嘉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表明中国的企业应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探寻高质量开放之路。利用改进的城市层面市场潜力指标反映国内市场优势,基于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探讨了国内大市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市场扩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际市场则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抑制作用。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大市场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平均成本、增加企业可获得的中间品种类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考虑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交互效应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能够协同推动企业出口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曲如晓  臧睿  
本文基于质量异质模型,采用2007—2016年中国113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自主创新、外国技术溢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自主创新是拉动制造业出口质量升级的主要动力;在外国技术溢出效应中,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跨国专利申请具有阻碍作用;中国高技术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主要来源于外国企业在中国设厂生产高质量产品并出口,以及中国对进口的高质量中间品再加工出口两条途径;自主创新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存在U型的非线性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超   蔡露露  
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从依托出口产品数量向质量转变,服务业对外开放从非实物要素投入角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产品质量引入消费者偏好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出口决策,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消费者和服务、制造两类生产企业的局部均衡模型来阐释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政策文本构建服务业开放影响指数,就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业对外开放主要通过削减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率来改善产品质量,改进作用与开放的服务业类型有关,与制造业企业本身的地域特征、所有制属性以及企业所在行业的服务要素依赖程度无关。理论和经验证据表明,中国应该进一步消除服务行业的外商投资障碍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有侧重地引导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向生产性服务行业流入,但无需过分注重制造业企业的地理布局、生产技术与所有制差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常德鸿  
将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随后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上看,企业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进行异质性分析之后,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对加工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增强创新因素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影响更多地是通过集约效应的传导。研究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外贸结构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祝树金  汤超  
本文首次考察了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管理质量、生产技术复杂性和中间投入品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上市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2000—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效果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年的滞后期,之后显著存在并呈现出持续性。在改变回归估计方法、改变关键变量的衡量指标以及控制潜在遗漏变量后,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地,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复杂性提高是企业上市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渠道,但中间投入品质量提高这一渠道并未通过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长期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带来的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以及多样化中间投入品的使用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中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出口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思语  郑乐凯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深远影响着企业和国家的出口国际竞争水平。本文利用Eora于2018年发布的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对1990—2015年全球189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进行了量化,并分别从产品质量和技术复杂度等方面进行测算,探究制造业服务化对出口产品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对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复杂程度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从服务投入来源异质性的视角,国内服务要素投入服务化能够显著提升本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复杂度,而国外服务要素投入服务化对本国出口产品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对出口产品质量有抑制作用;从服务投入行业异质性的角度,邮电通信服务化对出口产品升级的影响最大,金融服务化的影响次之,交通运输服务化的影响程度最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昕   汪萍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特征,中国工业如何实现出口产品由“量”向“质”稳步转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在产能协调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均衡数量模型刻画“内循环”产能模式内涵,以及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模型检验2010—2020年环境规制下“内循环”产能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遵循环境规制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内循环”产能模式对制造业出口质量具有推进效应,但地区“内循环”产能模式存在阶段性发展过程。第二,科技创新虽然能够优化“内循环”产能模式中产能质量和产能规模的均衡关系,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持续优化,但生产资本分配特征和地区经济偏好仍是“内循环”产能模式的质量要素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环境规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赋能能够有效加速“内循环”产能模式的产品质量优化进程,避免产能质量与产能规模结构失衡。文章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出口产品质量持续优化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加强政府对市场资源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认识。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文革  耿景珠  杜明威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表征,并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研究使用中国2000—2014年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企业层面的机器人进口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两类微观数据,检验工业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实证结果均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在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样本选择偏误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准自然实验同样稳健,且促进效应随引进时间递增。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和劳动要素升级三个渠道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洁   段依莎   叶茂升  
文章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并采用宏观层面数据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汇率贬值周期,汇率变动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而在汇率升值周期,汇率变动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汇率贬值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汇率升值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外资企业、一般贸易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受汇率变动影响更大。进口中间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是汇率变动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渠道。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曾艺  韩峰  
本文综合使用2003—2013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基于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从企业微观层面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途径显著提升了城市自身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但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进一步分析发现,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自身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大,且I型及以上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高了周边II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但其他等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周边同等级城市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却产生了显著为负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于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及不同类别的制造业行业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本文结论表明,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关联机制,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更大空间上的集聚效应,是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青青  王珏  
本文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借鉴行业上游度的方法测算企业出口上游度,刻画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检验企业价值链嵌入位置变动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上游度提高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采用企业到最近港口距离作为工具变量并控制一系列变量以降低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由作用机制检验分析可知,出口上游度通过企业劳动力和中间品投入规模效应、进口产品种类、进口产品质量及进口产品技术溢出效应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企业研发效率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出口上游度提升对一般贸易企业、本土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应鼓励企业在优化全球价值链嵌入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研发能力,选择可持续性的内生增长模式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树金  谢煜  段凡  
现阶段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出口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研究如何提升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制造业服务化视角,阐释了其通过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非线性机制;进一步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和WIOD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的正"U型"影响效应,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渠道作用;但该影响效应因企业贸易方式、所有制类型、要素密集度和融资约束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