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8)
2023(6723)
2022(5526)
2021(5023)
2020(3915)
2019(8723)
2018(8498)
2017(15612)
2016(8729)
2015(9569)
2014(9490)
2013(9358)
2012(8894)
2011(7839)
2010(7597)
2009(6686)
2008(6515)
2007(5748)
2006(5066)
2005(4401)
作者
(25792)
(21819)
(21488)
(20199)
(13433)
(10585)
(9856)
(8374)
(8134)
(7491)
(7466)
(7203)
(6916)
(6657)
(6633)
(6580)
(6504)
(6375)
(6160)
(6116)
(5417)
(5234)
(5157)
(4918)
(4744)
(4724)
(4722)
(4680)
(4436)
(4307)
学科
(36621)
经济(36594)
管理(22469)
(18065)
地方(16127)
(13507)
企业(13507)
(11116)
方法(10830)
环境(9681)
数学(9459)
数学方法(9316)
中国(9226)
地方经济(9094)
(9076)
业经(8156)
农业(7823)
(6423)
(5917)
(5752)
(5732)
资源(5687)
(5395)
(4881)
金融(4878)
技术(4861)
(4732)
贸易(4722)
(4672)
银行(4653)
机构
学院(116147)
大学(113747)
研究(44127)
(41779)
管理(40697)
经济(40618)
理学(34480)
理学院(33878)
中国(33658)
管理学(33168)
管理学院(32949)
科学(30831)
(25507)
(23135)
(22252)
研究所(21424)
中心(20948)
(19686)
业大(19234)
(18714)
师范(18545)
(17911)
农业(17502)
(17059)
(16004)
(15824)
北京(15718)
师范大学(15080)
科学院(14285)
财经(13750)
基金
项目(84380)
科学(66254)
研究(60496)
基金(59019)
(53161)
国家(52719)
科学基金(44552)
社会(37201)
(35485)
社会科(35091)
社会科学(35075)
基金项目(32586)
(29758)
自然(29709)
自然科(28905)
自然科学(28897)
自然科学基金(28293)
教育(25951)
编号(24412)
资助(22000)
(20724)
重点(20211)
成果(18464)
课题(17812)
(17721)
计划(16749)
创新(16725)
(16697)
发展(16308)
科研(16119)
期刊
(52200)
经济(52200)
研究(32435)
中国(25464)
学报(20702)
(19849)
科学(19187)
大学(14894)
(14562)
学学(13947)
管理(13660)
农业(13530)
教育(13249)
资源(11053)
技术(10437)
(10339)
金融(10339)
业经(8876)
(8024)
经济研究(6946)
(6773)
问题(6716)
(6551)
科技(6368)
图书(6294)
财经(6089)
(5386)
现代(5152)
林业(5109)
(5072)
共检索到179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闫金凤  陈曦  罗格平  许文强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洲浅层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数据包括1978、1987和1998年三期遥感数据和近25年8口常年观测井水位数据及1987和1998年两期20口观测井水质数据。结果表明,绿洲随着城市、工矿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和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的持续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发生了显著性的时空变化。冲洪积扇绿洲主要城镇聚居区地下水位以年均45cm的速率下降,冲积平原下部绿洲地下水位以年均7cm的速率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绿洲地下水水质趋于恶化,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冲积平原绿洲地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闫金凤  郭全军  陈曦  周可法  
本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域,覆盖全流域选取了77个样点进行实地采样及地下水水质化验分析,运用GIS的地统计分析方法对水质数据进行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揭示了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质空间变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地下水矿化度、Cl-离子、HCO-3离子和硫酸盐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硝酸盐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冲洪积扇绿洲地下水化学特征以NO-3-SO2-4-Ca-Mg型为主,矿化度通常1000mg/l,局部地区矿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瑞强  刘贯群  宋献方  
对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通过在黄河三角洲代表性区域黄河农场地区的典型地貌单元上安装的自计水位计,获得自2004年5月到2005年5月30分钟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和水温动态资料,和其中一个观测孔地下水电导率动态。结合同时期日降水量资料,阐明一个完整水文年内浅层地下水对降水入渗补给的响应过程和特点,讨论了浅层地下水动态形成的机理。主要结论有:①沉积物之间岩性的差别导致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差别。泛滥平原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型,而河流相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蒸发型。降水是引起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因素;②浅层地下水温度变化主要受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生  杨晓晖  张克斌  于春堂  慈龙骏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沙漠边缘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晰、降雨在土壤中运移快、耗散明显等特征;绿洲区三者的特征与沙漠边缘正好相反;过渡带介于二者之间,但和沙漠边缘的特征更为接近.在沙漠边缘进行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并使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育.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毛任钊,刘小京,娄华君  
本文以国家农业科技攻关南皮试区为例,分析了华北缺水盐渍区地下水水位动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预测方法,建立了地下水位动态的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目前供水、用水和水文地质条件下,未来地下水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下降速度为0.12~0.14m/年。单靠平水年甚或丰水年降水难以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必须进行多年径流调节或跨流域调水,以丰补歉,互济余缺,并实施农田综合节水技术,防止区域水环境的恶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美  耿雅冬  张鑫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扩大、水质恶化、海水入侵等。恢复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海河流域地貌单元将海河流域划分为3种类型: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并确定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的生态水位。最后提出了恢复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敖菲  于静洁  王平  张一驰  
论文选取分布于黑河下游段额济纳东河、西河沿岸具有代表性的6眼长期观测井,根据其地下水位旬观测数据(1990—2009年),应用统计特征分析以及Mann-Kendall和Mann-Whitney趋势检验法分析黑河下游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990—2009年期间,东、西河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存在上中部浅、下部深的空间分布特征;下部地下水位埋深呈显著增加、上中部呈非显著性减少态势。各井地下水位埋深在2000年后不同年份出现了变化趋势转折。分析表明:2000年实施的生态输水是研究区地下水位得以逐渐恢复的根本原因,但输水量不足、抽取地下水灌溉是导致下部地下水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红  陈永金  陈亚鹏  黄湘  
本文结合塔里木河下游六次生态输水过程(2000年~2004年)和对40眼地下水监测井水质分析资料,重点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质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与水质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和水质状况随六次间歇性生态输水发生明显变化。河道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在输水过程中明显抬升,由输水前的8m~11m,抬升到5m~6m;地下水质表现为:在输水初期,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和矿化度都较高,随着生态输水的实施,矿化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先快后慢。其中在距河道不同位置处,由于受输水影响强度的差异和地下水位抬升状况的变化,地下水矿化度的变化特点不尽一致。但总体表现为随着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倩  阿丽亚·拜都热拉  
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是导致陆地水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实验重力卫星数据,结合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s)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和实测地下水位数据,反演和田地区克里雅河流域11年间四季和田地区的陆地水储量动态变化,模拟计算地下水等效水高变化趋势,构建了地下水水位估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和田地区春、夏两季的陆地水储量呈现出增加趋势,而秋、冬两季出现亏损状态;GRACE地球重力卫星所反演的陆地水储量比GLDAS同化系统所模拟的水资源变化更为剧烈,但2类数据的动态变化拟合度很高;GLDAS水资源等效水高二阶微分、GLDAS水资源变化倒数一阶微分、GRACE陆地水储量变化倒数变化、地下水储量变化一阶微分的敏感程度最高,构建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明显优于线性函数,且水位深度越浅,该估算模型的适用性越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勇军  袁道先  张贵  何绕生  
利用1982、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地下水水质资料和监测数据,在GIS支持下,研究云南小江岩溶流域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文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610.12km2的土地利用面积发生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过程是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发生很大变化,空间格局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地下水水质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动态一致性,林地和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后,地下水的总硬度、总碱度、pH值、SO42-、NO3-、Ca2+等离子值明显升高,并形成明显的高值区;1982年流域地下水以I、II、III级水质为主,而2003年流域却以IV、V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剑  李新  王根绪  赵洁  
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黑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位时空变异性的响应。首先,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黑河中游地下水的变异特征,进而利用克里格插值拟合黑河流域中游1985年和2005年地下水位时空分布。其次,结合遥感解译生成的1985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图,叠加分析地下水位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85~2005年间,整个黑河中游地下水位变化表现为冲洪积扇中上部荒漠区地下水位下降显著,而河谷盆地中部和下游河谷绿洲区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随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增大,整个黑河流域地下水的连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赖坤容  姜军  刘秀花  姜凌  周维博  
【目的】对陕西华县、华阴(简称"二华")地区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及水质进行研究,为保护和改良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提供指导。【方法】于2008-11在"二华"地区采集具有代表性的27个地下水水样,对水样中的Na+、K+、Ca2+、Mg2+、HCO3-、Cl-、SO24-、CO32-、NO3-N、CODMn、Cr6+、Mn2+、Cu2+、Zn2+、Cd2+、Pb2+、总硬度、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和pH值进行分析测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水化学分析软件AquaChem V4.0及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二华"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级别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陕西"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水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兴旺  李保国  吴春荣  彭鸿嘉  郭有祯  
绿洲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矛盾引起的 ,定量化的研究二者的互相作用将有助于绿洲区荒漠化防治模式的建立和该区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文章针对民勤绿洲区水土资源利用的现状 ,把GIS与专业计算地下水流的FEFLOW软件结合 ,利用ArcViewGIS处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 ,与所建立的区域地下水流动的模型相联接 ,模拟了绿洲区土地利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文所建立的定量化评价方法能很好的模拟土地利用对区域地下水位变化的作用 ,如保持民勤绿洲内水土资源利用的现状模式 ,则民勤绿洲内部的地下水埋深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这将导致绿洲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一慧  刘春篁  昝金晶  李佳乐  郭威  卫承芳  楚珺  孙占学  Evgeniya Soldatova  Hirok Chaudhuri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以区内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来源。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浓度在0.5~21.6 mg/L范围内,平均值为7.0 mg/L。丰水期和枯水期,硝酸盐氮浓度分别为0.7~21.6和0.5~15.7 mg/L。高浓度硝酸盐氮主要出现在流域内典型农灌区。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地表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受其他补给来源及蒸发作用的混合影响;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当地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发生混合作用,受蒸发作用影响较小。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结果显示降雨、灌溉、土地利用类型、肥料施用是影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浓度及分布的主要因素。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土壤氮对地下水硝酸盐氮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贡献率为44.6%;大气降水的贡献率仅次于土壤氮,平均贡献率为28.2%;氮肥,污水和粪便的贡献率分别为19.4%和7.8%。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娄华君,毛任钊,夏军,冯艳芳  
地表水与地下水是水资源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体在地表与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和储存方式不同,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各异。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仅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一项,不同部门评价计算的结果年资源总量差达1000×108m3/a[1](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1/8左右),这个数据相当于中国正在组织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调水量的一倍以上。作者认为在中国第一轮水资源评价中,地表水采用流域分区进行评价,地下水则采用水文地质单元的分区方法进行评价,是引起中国水资源总量误差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界的四水转化关系十分复杂,分别采用地表水流域评价法或水文地质单元评价法,都无法避免水资源总量评价的误差问题。论文通过研究提出中国水资源三级评价分区方案,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采用一二级按流域分区与地表水系统取得一致,三级按地下水单元分区的方法,解决中国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的误差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