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8)
- 2023(10064)
- 2022(8524)
- 2021(7558)
- 2020(6247)
- 2019(14734)
- 2018(14440)
- 2017(27587)
- 2016(15207)
- 2015(17245)
- 2014(17593)
- 2013(17759)
- 2012(17300)
- 2011(15910)
- 2010(16269)
- 2009(15153)
- 2008(15232)
- 2007(14057)
- 2006(12419)
- 2005(11534)
- 学科
- 济(74381)
- 经济(74316)
- 管理(40214)
- 业(40171)
- 企(29657)
- 企业(29657)
- 方法(27864)
- 数学(24421)
- 数学方法(24219)
- 中国(22336)
- 地方(22328)
- 农(21937)
- 业经(16158)
- 学(15126)
- 农业(14962)
- 财(14831)
- 贸(13516)
- 贸易(13504)
- 环境(13381)
- 易(12986)
- 地方经济(12490)
- 融(12443)
- 金融(12440)
- 制(12438)
- 银(12397)
- 银行(12368)
- 发(12132)
- 行(11982)
- 和(11202)
- 技术(10651)
- 机构
- 学院(230238)
- 大学(228392)
- 济(96604)
- 经济(94483)
- 研究(85618)
- 管理(83528)
- 理学(70406)
- 理学院(69464)
- 管理学(68278)
- 管理学院(67837)
- 中国(64602)
- 科学(53828)
- 京(50142)
- 所(45605)
- 农(44830)
- 财(43154)
- 研究所(41256)
- 中心(38908)
- 江(37067)
- 业大(35797)
- 农业(35307)
- 财经(33415)
- 范(32684)
- 师范(32355)
- 北京(32322)
- 院(30245)
- 经(30050)
- 州(29790)
- 经济学(29423)
- 省(27271)
- 基金
- 项目(145770)
- 科学(113259)
- 研究(106221)
- 基金(102334)
- 家(89675)
- 国家(88878)
- 科学基金(74538)
- 社会(66111)
- 社会科(62647)
- 社会科学(62627)
- 省(59209)
- 基金项目(54393)
- 划(49634)
- 教育(47949)
- 自然(47107)
- 自然科(45936)
- 自然科学(45920)
- 自然科学基金(45082)
- 编号(43812)
- 资助(41764)
- 发(37956)
- 成果(36074)
- 重点(33592)
- 部(31375)
- 课题(31316)
- 发展(30401)
- 创(30108)
- 展(29873)
- 创新(28248)
- 科研(27768)
- 期刊
- 济(115686)
- 经济(115686)
- 研究(70231)
- 中国(50164)
- 农(42122)
- 学报(37355)
- 科学(34320)
- 财(32770)
- 管理(29928)
- 农业(28548)
- 大学(27353)
- 教育(26421)
- 学学(25643)
- 融(23954)
- 金融(23954)
- 技术(20681)
- 业经(20240)
- 经济研究(18131)
- 财经(16325)
- 业(15538)
- 问题(15505)
- 经(14031)
- 技术经济(12420)
- 贸(12008)
- 商业(11716)
- 资源(11570)
- 图书(11156)
- 版(11045)
- 世界(10952)
- 理论(10753)
共检索到360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望兵
通过对绿洲时空开发过程的考察,首次就绿洲开发的质量特征将其划分成3个不同的时期。与3个时期相适应,绿洲地域的空间结构亦随着不断演替,从而揭示了在绿洲开发过程中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序性不断增强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封闭到开放的区域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绿洲开发 时空转换 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豫芳 杨德刚 张小雷 马文红 张宏远
借助GIS软件支持,综合遥感影像、地形图和其它空间数据,提取天山北坡8个绿洲城市1990年和2000年建设用地图形信息,计算1990年和2000年天山北坡8个绿洲城市的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数、紧凑度以及城市用地扩展类型,讨论紧凑度与分维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总体特征表现为形状规则,结构紧凑。1990 ̄2000年,城市扩展类型主要为外延型,城市形态分维数增加,紧凑度降低,城市外部形态趋于复杂化和不规则化,而内部结构趋于松散化,与同时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用地扩展方式有所不同。同时,天山北坡绿洲城市形态特征描述参数间存在着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并且是一种线性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分维数的增加,紧凑度呈递减的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尼加提·伊米尔 满苏尔·沙比提 玉苏甫·买买提 麦丽开·艾麦提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杰 潘晓玲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麦丽开·艾麦提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并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2005、2010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通过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 (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 (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领梅 沈冰 尹如洪
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和田绿洲蒸发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和田绿洲蒸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较高精度的回归模型,用以模拟计算气候变化下的蒸发响应值。
关键词:
新疆和田 和田绿洲 蒸发能力 影响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加拉力丁·比拉力 王晓君 石敏俊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国土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妥善处理好西北干旱区绿洲化过程中农业生产和生态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科学认识现代绿洲扩张的驱动力,有助于深刻理解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为绿洲生态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本文运用Bio-economic模型,模拟了新疆绿洲核心区和绿洲荒漠过渡带在用水量增加、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强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三种情景下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决策,据此探讨现代绿洲扩张的驱动力。研究发现:正是由于水资源管理不严格,在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下,丰水年上游来水量的增加以及不断增加的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高效灌溉技术推广后节约的灌溉水量,为绿洲过渡带开垦新的耕地提供了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雯 杨宇 张豫芳
本文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因子分析和耦合度评价等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建设用地变化不大,反映了城镇以有限的绿洲发展的显著特点;人均供水量缓慢增长,随着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水资源消耗逐步加大。总体而言,绿洲城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度较高,绿洲城镇发展水平和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其耦合发展度也较低。受西部大开发等影响,部分县市的耦合发展度有所波动,但受绿洲城镇自身特性影响,大部分城镇将长期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麦尔耶姆·亚森 买买提·沙吾提 吐尔逊·艾山 如则麦麦提·米吉提 依克丽曼·阿布都米提 马依拉·热合曼
【目的】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新疆作为中国农业用地较多和后备耕地资源较大的省区,在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中具有突出地位。渭库绿洲是新疆最典型的荒漠绿洲区,是阿克苏地区最大的灌溉区及新疆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深入了解该绿洲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该绿洲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以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选取动态度、区位指数和板块密度等地理计量模型揭示渭库绿洲近21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程钢 张晓莉
石河子绿洲是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由人工绿洲替代了荒漠和天然绿洲,并建成现代化的新型农区。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也出现了水源过度利用、土地荒漠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地污染等问题,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关键词:
农业开发 生态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杜明远 真木太一
干旱区的农业活动、特别是沙漠绿洲的开发,改变了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几年来的沙漠绿洲气候与防风林的研究、气候资料的分析和实地考察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区最近43 年来的沙漠绿洲开发已改变着那里的局地气候环境, 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和农业的方向发展着。在沙漠绿洲的开发利用与局地环境变化之间, 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作用: 环境变好→绿洲发展→环境更好→绿洲再发展;环境恶化→绿洲退化→环境更坏→绿洲再退化,甚至消失。决定这两种反馈作用的是大环境的变迁和绿洲开发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和按自然规律办事。
关键词:
绿洲开发 环境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泽红 董锁成
基于历史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1956年-2003年石羊河上游天然来水量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变化趋势,采用生产法计算了1950年-2006年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定量揭示了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占用及其对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人类活动加剧,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减少趋势;②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粮食作物水足迹占最大比重;③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游农业水足迹每提高1×108m3,下游来水量将减少0.2543×108m3;中游粮食作物水足迹每提高1×108m3,下游来水量将减少0.50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田静 苏红波 陈少辉 于静洁
本文从地表植被时空变化和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分析了黑河中游8个完整区县2000年-2009年的绿洲化和荒漠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2009年间,山丹、民乐、酒泉肃州区中部、肃南的东部及甘州-临泽绿洲区一直是黑河中游植被分布的重点区域;从植被角度分析,虽然黑河中游各区县均有零散分布的植被退化区,但总体而言植被状况在逐渐变好,其中民乐县和山丹县的植被状况最好,变化最明显;从土壤水分状况分析,肃南、山丹和民乐3个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其它地区,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化 荒漠化 时空特征 遥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宗义 颉耀文 余林 赵虹 高桥 钱富
受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启发,本文提出了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单一景观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累积变化率和时空变化指数模型,用于描述单一景观类型在长时间序列中的空间变化,并以中国西部酒泉盆地1963-2009年间的绿洲化过程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格网化单一景观类型变化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期初和期末单一景观类型的局部细微变化,包括变化速度和空间分布情况;②累积变化率综合了中间各期数据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刻画较长时间序列中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幅度及其空间分布情况;③时空变化指数能够反映单一景观类型的变化模式,进一步描述了变化过程的特点和趋势;④3个模型的综合运用,可对单一景观类型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做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和刻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晨 贡璐 马勇刚 朱海强 赵晶晶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为塔里木河上游合理规划绿洲土地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变化及陆表过程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小尺度空间信息数据。[方法]基于RS和GIS技术,以位于塔里木河上游的阿克苏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2,2008,2017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4个时期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结果]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递减,林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1990—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增幅次之,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化而来。通过空间重心转移分析发现,重心迁移距离依次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聚合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总体则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17年阿克苏绿洲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趋势与之相反;总体而言阿克苏绿洲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降低。
关键词:
塔里木河 绿洲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