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95)
- 2023(11539)
- 2022(9607)
- 2021(8897)
- 2020(6917)
- 2019(16311)
- 2018(16033)
- 2017(30723)
- 2016(16328)
- 2015(18224)
- 2014(18023)
- 2013(17656)
- 2012(16476)
- 2011(14954)
- 2010(15304)
- 2009(13876)
- 2008(13240)
- 2007(11640)
- 2006(10507)
- 2005(9544)
- 学科
- 济(77158)
- 经济(77099)
- 管理(39924)
- 业(37560)
- 方法(28040)
- 企(27390)
- 企业(27390)
- 中国(25074)
- 数学(25065)
- 地方(24603)
- 数学方法(24519)
- 农(21317)
- 业经(17067)
- 农业(14559)
- 环境(14353)
- 学(13220)
- 发(12407)
- 地方经济(12386)
- 贸(12044)
- 贸易(12026)
- 理论(11664)
- 融(11480)
- 金融(11476)
- 易(11465)
- 财(11206)
- 银(11068)
- 银行(11063)
- 制(10985)
- 行(10733)
- 和(10325)
- 机构
- 学院(227830)
- 大学(222380)
- 济(91136)
- 经济(88930)
- 管理(85199)
- 研究(80563)
- 理学(72516)
- 理学院(71509)
- 管理学(69761)
- 管理学院(69329)
- 中国(60181)
- 科学(50167)
- 京(49892)
- 所(39789)
- 财(38816)
- 中心(37331)
- 研究所(36056)
- 农(35640)
- 江(35549)
- 范(34125)
- 师范(33862)
- 业大(32745)
- 北京(32071)
- 财经(30468)
- 院(30076)
- 州(29538)
- 农业(27473)
- 经(27390)
- 师范大学(27200)
- 经济学(26910)
- 基金
- 项目(152920)
- 科学(121052)
- 研究(113276)
- 基金(107961)
- 家(93542)
- 国家(92746)
- 科学基金(80534)
- 社会(71320)
- 社会科(67602)
- 社会科学(67583)
- 省(62474)
- 基金项目(57527)
- 划(52112)
- 教育(52052)
- 自然(51672)
- 自然科(50505)
- 自然科学(50494)
- 自然科学基金(49476)
- 编号(46986)
- 资助(43596)
- 发(37721)
- 成果(36783)
- 重点(34789)
- 课题(34101)
- 创(31775)
- 部(31498)
- 发展(31082)
- 展(30619)
- 创新(29648)
- 国家社会(28730)
- 期刊
- 济(109126)
- 经济(109126)
- 研究(69754)
- 中国(49757)
- 农(33736)
- 管理(31675)
- 科学(31361)
- 学报(30005)
- 教育(29653)
- 财(27196)
- 农业(23496)
- 大学(23469)
- 技术(22924)
- 学学(21757)
- 融(21579)
- 金融(21579)
- 业经(19843)
- 经济研究(17341)
- 问题(15138)
- 财经(13615)
- 资源(13227)
- 业(12824)
- 统计(12622)
- 发(12568)
- 策(11854)
- 经(11791)
- 技术经济(11335)
- 现代(11195)
- 图书(11078)
- 商业(11051)
共检索到350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论文基于1987、1995、2000、2006和2011年多时相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典型绿洲城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目前较为成熟的集成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的土地转换模型(LTM),依据干旱绿洲区城镇发展特点及趋势,设置自然增长、酒嘉一体化、集约增长和生态保护情景,对城镇空间扩展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运用LTM模型对研究区1987年以来的城市扩展进行模拟,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和可靠性,可以用于未来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预测;酒泉市中心城市未来扩展的重点在南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宋华龙 尹常亮 王学定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宗旨和要义在于促进融合与共享,让旅游要素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本文从旅游业发展意义,酒嘉旅游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与潜力认识,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出发,提出要实现酒嘉区域旅游一体化,应以利益共享为前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作用,构建资源互补、政策统一、信息互通、品牌共树、市场共拓的竞争机制,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尹常亮 王学定 宋华龙
文章从产业结构、近年来经济发展趋势两方面对酒泉和嘉峪关两市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对酒嘉两市市情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两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推论出加快实现酒嘉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酒泉市 嘉峪关市 市情分析 一体化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波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嘉峪关市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调整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走节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支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工矿型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中小企业调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矿型城市中小企业》调查组甘肃工业化进程伴随着一批中小型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一般是按如下的程式发展起来的:首先在一些具有开发条件的矿点(这些矿点一般都远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年猛
目前,学者大多关注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民化成本问题,而对于小城市市民化问题则关注较少。本文以嘉峪关市为例测算城镇化率较高的小城市市民化成本是否与大城市存在显著不同。研究发现,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嘉峪关市城乡居民在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出现本地村民市民化公共成本为负的"农转居成本倒挂"现象。基于此,类似嘉峪关这类小城市推进市民化策略应重点涵盖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本地农民市民化,让农民带"资"、带"技"进城;二是在财政资金约束的情况下,构建市民化公共成本共担机制,有序促进外来人口市民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嘉峪关市创新社会治理研究课题组 郑亚军 魏后凯 王尊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典型培育城市之一,近年来嘉峪关市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嘉峪关经验的核心是按照"大治理"理念,构建"一条主线、三项改革、四大治理"的社会治理基本框架,基本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一条主线"就是"民生为本、夯实基础、城乡一体、创新载体、多元共治、促进和谐";"三项改革"就是从精简行政层级、规范运行机制、拓展服务功能三个方面推进改革;"四大治理"就是从源头、综合、系统、依法治理四个方面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嘉峪关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民生为本为核心,以强化基层为基础,以健全机...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嘉峪关市 民生为本 多元共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军武
嘉峪关市率先奔小康的现状及其对策张军武1990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有36个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小康标准,嘉峪关市名列其中。当时的主要依据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有很大的片面性。1991年初,嘉峪关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坚定信心,苦干...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丁金华 孙琦
【目的】模拟预测苏南水网地区蓝绿空间格局多情景发展趋势,探究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情景方案。【方法】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南片区为例,设置自然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和城镇发展优先等3种情景,借助CA-Markov模型,对2030年蓝绿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多情景模拟分析,并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解读蓝绿空间景观生态结构与生态格局特征。【结果】不同发展情景下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变化差异显著。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下,蓝绿空间面积呈现加速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3 626.37、7 145.74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孔隙等形态类型负向变化剧烈,蓝绿空间破碎度增加,连通性降低。生态保护优先情景与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相比,蓝绿空间面积分别增加了2 904.30、6 423.67 hm~2,蓝绿空间核心区等形态类型增幅明显,孔隙率显著降低,蓝绿空间破碎度降低,连通性增强。【结论】自然发展和城镇发展优先情景对水网地区蓝绿空间呈现负向影响趋势,生态保护优先情景在维持蓝绿空间面积与格局稳定,改善蓝绿空间连通性方面效果显著。图4表4参2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从景观结构和稳定性来看,两种情景下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在两种情景下均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规律,情景Ⅱ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稳定性更高,且新生成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具有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3)各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情景Ⅱ中城镇用地的扩张具有扩张速度更缓和、布局更均匀的特点,情景Ⅰ中城镇用地是围绕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外延扩张方式;(4)从土地收益来看,在相同用地量下情景Ⅱ中土地获取的收益高于情景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士琪 陈英 谢保鹏 裴婷婷 周翼
[目的]耕地是极其稀缺的自然资源之一,绿洲耕地资源是绿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对绿洲区社会经济生态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绿洲区典型城市酒泉市1997—2016年的耕地面积有关数据为基础,剖析影响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和STIRPAT模型。[结果](1)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整体呈波动式减少趋势;(2)由主成分分析表明,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总额、地区生产总值等)、农业产值(粮食作物总产量)存在较大相关性;(3)STIRPA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1997—2016年酒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率、人均GDP及公路里程;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对酒泉市耕地面积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绿洲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广泛应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以牺牲更多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代价的,导致绿洲农业面积的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公路里程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随着公路里程的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符合预期。[结论]研究认为可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转变绿洲区农业发展方式、增加技术投入等方面遏制绿洲区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城市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 张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旭 马伯文 李丹 陈昆仑 姚华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保障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未来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利用FLUS模型基于湖北省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包含自然和人文因素的15种驱动因子数据,对2035年的湖北省生态空间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利用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出的2015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总体精度达到0.976,Kappa系数达到0.961,模拟精度较高。设置的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以及综合空间优化4种不同情景,基本满足未来湖北省不同发展导向的需求。从地貌单元角度来看,在不同情景下,湖北省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湖北省边陲四大山区,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零星分布。从数量规模上来看,不同情景下各个用地类型数量规模差异较为明显,生产空间优先情景下耕地面积增加1216 km~2,生活空间优先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增加5959 km~2,生态空间优先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增长722 km~2,综合空间优化情景下生态空间用地规模变化更趋于平缓。从生态空间变化分布来看,四大山区的生态空间变化不大,但中部江汉平原生态空间变化较为明显,其中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变化范围主要分布于武汉城市圈、襄阳市、宜昌市中西部地区及随州市中部地区。总而言之,FLUS模型对于湖北省生态空间模拟的适用性较好,多情景模拟结果可为湖北省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生态空间管控提供多角度、多方向的政策决策参考。
关键词:
生态空间 模拟预测 FLUS模型 湖北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樊海强 徐建刚 高抒 陈璐璐
通过耦合神经网络(ANN)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城镇扩展模拟模型(ANN-MCR)。应用该模型模拟了福州海岸带2020年城镇扩展情景,并将模拟方案与真实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模拟方案的扩展弹性指数、生态服务价值损益指数、公共服务覆盖度(分别为1.02、5.4万元/hm~2、0.76)均优于真实方案(分别为1.54、8.9万元/hm~2、0.72),而真实方案的土地开发成本指数(2.11亿元/km~2)优于模拟方案(3.87亿元/km~2)。这说明真实方案过度扩张仍是突出问题、重视经济成本而忽视生态成本、空间服务质量也有待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