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7)
- 2023(13103)
- 2022(11488)
- 2021(10766)
- 2020(8851)
- 2019(20560)
- 2018(20645)
- 2017(40045)
- 2016(21880)
- 2015(24665)
- 2014(24732)
- 2013(24637)
- 2012(22673)
- 2011(20434)
- 2010(20338)
- 2009(18485)
- 2008(17799)
- 2007(15525)
- 2006(13908)
- 2005(11931)
- 学科
- 济(90099)
- 经济(90008)
- 业(63064)
- 管理(56428)
- 农(48756)
- 企(41300)
- 企业(41300)
- 方法(36010)
- 农业(32460)
- 数学(31221)
- 数学方法(30878)
- 业经(22734)
- 地方(22616)
- 中国(21856)
- 学(21065)
- 财(18476)
- 环境(16502)
- 制(15617)
- 贸(14994)
- 贸易(14984)
- 发(14670)
- 易(14531)
- 技术(13741)
- 和(13422)
- 理论(12964)
- 划(12207)
- 土地(12207)
- 策(11894)
- 体(11455)
- 银(11439)
- 机构
- 学院(306397)
- 大学(303388)
- 管理(122985)
- 济(118513)
- 经济(115739)
- 理学(106923)
- 理学院(105740)
- 研究(104608)
- 管理学(103884)
- 管理学院(103363)
- 中国(78360)
- 农(70066)
- 科学(68145)
- 京(65324)
- 业大(54718)
- 农业(53921)
- 所(53134)
- 财(49713)
- 中心(48890)
- 研究所(48736)
- 江(45765)
- 范(41770)
- 师范(41429)
- 北京(40833)
- 财经(40054)
- 院(37588)
- 州(37108)
- 经(36487)
- 农业大学(34195)
- 经济管理(34115)
- 基金
- 项目(216087)
- 科学(168701)
- 研究(158462)
- 基金(154643)
- 家(135321)
- 国家(134131)
- 科学基金(114463)
- 社会(97668)
- 社会科(92013)
- 社会科学(91983)
- 省(86360)
- 基金项目(84050)
- 自然(75378)
- 自然科(73459)
- 自然科学(73441)
- 自然科学基金(72069)
- 划(71746)
- 教育(69880)
- 编号(66950)
- 资助(61926)
- 成果(52608)
- 重点(48003)
- 发(47568)
- 部(46600)
- 课题(44575)
- 创(44467)
- 创新(41428)
- 科研(40970)
- 大学(39135)
- 国家社会(39104)
- 期刊
- 济(135943)
- 经济(135943)
- 研究(85523)
- 农(70981)
- 中国(61551)
- 学报(51521)
- 农业(48386)
- 科学(48258)
- 管理(39251)
- 大学(38648)
- 学学(36558)
- 财(34667)
- 教育(31575)
- 业经(27941)
- 融(25977)
- 金融(25977)
- 技术(25409)
- 业(23091)
- 问题(19382)
- 资源(18203)
- 经济研究(17925)
- 财经(17429)
- 图书(16945)
- 版(16610)
- 科技(15996)
- 业大(14768)
- 农业经济(14697)
- 经(14685)
- 理论(14648)
- 农村(14470)
共检索到4469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善忠 李福兴 罗芳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 ,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河西走廊临泽样区为例 ,以根据土系划分出的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 ,对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绿洲农区土地可持续利用途径
关键词:
土系 土地可持续利用 河西走廊临泽样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龙爱华 徐中民 程国栋 樊胜岳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州城市化现状 ,认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是河西走廊绿洲城市化的主要限制因素 ,指出河西绿洲加速城市化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系统规划城市建设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玲玲 李玉忠
本文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区具有发展葡萄种植良好的光热、适宜的土壤、良好的技术等优势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高的比较效益,发展葡萄产业潜力巨大;以及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严重、市场风险较大、政策扶持不到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制约因素,对发展葡萄产业形成巨大的挑战。提出必须充分利用优势条件,不断开发潜力,科学应对各种挑战,从产业布局合理性,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葡萄产品结构,加强科学发展合力等方面,促进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葡萄产业 产业布局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城市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 张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金自学
本文通过河西走廊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分析以及子系统间的生态耦合与相悖行为关系的研究,讨论了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镶嵌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吕蕊 张学斌 朱艳芬 周文霞
运用因子分析、改进的引力模型、改进的潜力模型和空间点的吸引范围模型,基于六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别从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城镇潜力值和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时空变化方面探讨了1990—2012年河西走廊县域城镇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总体加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小主要受城镇综合实力、城镇行政地位和城镇地理位置的影响。嘉峪关市和肃州区表现出明显的同城效应和强烈的一体化趋势,金川区和凉州区受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明显。(2)河西走廊城镇潜力分布区域不均衡,空间分异和空间辐射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显著,嘉峪关市和肃州区潜力值大且增长迅速,空间集聚能力强。(3)城镇空间吸引范围的变化,各层次的城镇存在差异。城镇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域的面积是影响城镇空间吸引范围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永中 王芳 张智慧 杜明武
【目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与土壤质量、土壤侵蚀和农业可持续性有着密切联系。【方法】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近几十年来开垦的边缘绿洲区4种土类中(砂质新成土、正常干旱土、旱耕人为土和干润雏形土)采集49个农田表层土样(0~10cm),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并分析了与土壤团聚体形成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结果】除干润雏形土外,大部分土壤粒级组成以沙粒为主;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平均为(5.88±2.52)g·kg-1,4种土类中有机碳平均含量平均为4.75~10.51g·kg-1,以砂质新成土最低,干润雏形土最高;碳酸钙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含量为84.7~164.8g·kg-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国鹏 赵文智 吉喜斌
准确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和微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2009年生态呼吸速率(RE)和呼吸敏感性指数(Q10)的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环境因子对RE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模型估算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夜间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单峰型的季节动态,平均最大呼吸速率12.54μmol CO2·m-2·s-1;空气温度(Ta)比土壤温度(Ts)更明显地影响着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且影响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基于Q10模型拟合的4—10月各月的参考呼吸速率RE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蒙吉军 李正国 吴秀芹
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利用1995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的解译结果,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0000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基于GIS软件平台ArcInfo7.1中文版对河西走廊近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来,河西走廊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①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和总边缘长度基本呈增加之势,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的破碎程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有明显增加,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都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③土地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崔增团 郭世乾
应用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等现代统计分析技术,以甘肃省肃州区为例,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影响该区域耕地地力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域耕地生产潜力主要指标顺序依次为:剖面构型>障碍层位置>质地构型>灌溉保证率>土体含盐量>有机质>有效土层厚度>海拔高度>障碍层厚度>有效磷>灌溉模数>土壤侵蚀程度>速效钾。肃州区耕地地力等级可分为四等,一、二、三等地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36.1%、37.2%和21.6%,占总耕地的94.9%,四等地占的比例较小,为5.1%。与国家耕地地力等级对比,肃州区一至四等地,分别对应国家三至六等地,因此,该区域耕地生...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聂晓英 石培基 焦贝贝 刘海龙
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基于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城乡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和城乡融合度,对河西走廊各地市的城乡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2年河西走廊五市城乡关联度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关联度值平均提高0.266,但各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从0.174提高到0.406,关联度最低,嘉峪关市从0.495提高到0.793,关联度最高。城乡协调度呈不同程度递增的趋势,武威市协调度最低,2012年仅为0.287,嘉峪关市由0.486增长到0.629,协调度最高,城乡关系趋于良性互助。城乡融合度普遍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平 刘普幸
瓜州绿洲属于国家级极端干旱荒漠自然保护区,光热资源丰富,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等问题严重。以1991-2007年瓜州县统计数据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状况、环境压力、社会经济状况三方面建立瓜州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变异系数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瓜州绿洲生态系统处于Ⅲ级,即潜在不稳定状态。并认为水资源需求压力大、气候极端干旱、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及城镇化水平低是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潜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瓜州绿洲生态风险防御的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瑞琴 于安芬 车宗贤 赵有彪 苏永生 邱慧珍 刘柱
该研究以绿色农业理念为基础,参照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通过大范围调查取样、测试分析,对河西走廊凉州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示范区土壤、灌溉水及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处于"清洁"水平,达到"安全"等级,符合目前国家所规定的绿色食品及无公害产品环境质量的要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基于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西走廊5市以及三大内陆河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用水效益、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呈对数增长关系,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与人均用水水平的定量关系则较为复杂。同时,河西走廊短缺的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而且约束强度在水资源最为紧缺的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城市化的较快发展是以水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而西部的疏勒河流域,则是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但也是人均用水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因此,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是河西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76),温性草原区RUE(TSA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95)。2)温性荒漠区、温性草原区生态均处于退化过程,高寒草甸区处于恢复过程。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RUE值可作为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指标,并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