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44)
2023(4673)
2022(3539)
2021(3629)
2020(2743)
2019(6471)
2018(6458)
2017(9549)
2016(6867)
2015(8232)
2014(8441)
2013(6911)
2012(6292)
2011(5987)
2010(6349)
2009(5077)
2008(5001)
2007(4658)
2006(4279)
2005(4022)
作者
(15439)
(12599)
(12476)
(12198)
(8092)
(6142)
(6010)
(5108)
(4854)
(4815)
(4469)
(4246)
(4146)
(4092)
(4031)
(4011)
(3997)
(3843)
(3753)
(3577)
(3561)
(3322)
(3214)
(3117)
(2977)
(2916)
(2859)
(2848)
(2781)
(2648)
学科
教育(21816)
中国(12905)
(12556)
经济(12540)
教学(10001)
理论(9903)
管理(9264)
(7556)
(5844)
企业(5844)
(5504)
学法(5317)
教学法(5317)
(5126)
(4986)
研究(4687)
思想(4641)
发展(4616)
政治(4531)
(4492)
学理(4429)
学理论(4429)
思想政治(4286)
政治教育(4286)
治教(4286)
学校(4270)
德育(4260)
业经(4179)
高等(4105)
(3986)
机构
大学(85608)
学院(77784)
教育(32679)
研究(31569)
(25473)
师范(25377)
师范大学(21176)
(20813)
管理(19408)
(18493)
科学(18460)
经济(17623)
理学(16440)
理学院(16031)
职业(15703)
管理学(15282)
(15260)
技术(15137)
管理学院(15089)
中国(14721)
北京(14548)
(14014)
研究所(13925)
教育学(12379)
中心(12270)
(11508)
(10949)
职业技术(10918)
技术学院(10018)
(9434)
基金
项目(46625)
研究(45195)
科学(37471)
教育(32402)
基金(26711)
社会(23386)
编号(22688)
成果(22368)
(21765)
社会科(21672)
社会科学(21664)
国家(21348)
(21200)
课题(20881)
(20285)
(18548)
科学基金(17402)
规划(14760)
项目编号(13444)
(12982)
基金项目(12876)
重点(12705)
研究成果(12676)
大学(12299)
(12112)
(11950)
年度(11559)
(11514)
(11497)
教育部(11158)
期刊
教育(60591)
研究(38698)
中国(31502)
(22748)
经济(22748)
职业(14748)
技术(13350)
大学(10417)
学报(10357)
技术教育(9353)
职业技术(9353)
职业技术教育(9353)
(8548)
高等(8499)
科学(8196)
管理(7537)
高等教育(7304)
(6907)
农业(6544)
成人(6519)
成人教育(6519)
(6467)
论坛(6467)
学学(6392)
图书(6377)
(5713)
发展(4790)
(4790)
书馆(4718)
图书馆(4718)
共检索到136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少雪  洪作奎  
通识教育的内涵已从前科技时代对古典人文修养和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追求 ,转化为塑造科技发达时代的合格公民 ,从而使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发生了相应变化。新兴起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的对立倾向 ,成为当今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力途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杨颉  钟启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精神,是现代大学对古典自由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然而,伴随"平庸时代"功利主义对大学教育的冲击,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强调实用知识,并表现出一种对研究理念的妥协和让步。最终,通识教育舍弃了传统自由教育理念中对理性自由、人生意义的探讨与追求,逐渐走向平庸。人文学科的式微与自由精神的缺失不得不说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所面临的严肃问题。回归自由,关注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是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应有之意,超越通识教育并走向自由高等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理念转型的关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建永  杨扬  
通识教育在东西方均有较为悠久的渊源。由于专业教育思想的缺陷,通识教育作为非专业性教育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共同选择。高职院校不能照搬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经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实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通过调动"学校、企业、社会"三元培养主体,构建"课内、校园、企业、社会"四维培养渠道,改革考核制度等方法和途径,开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访  
本文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通专融合"为理念,以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为核心,以管理机制为驱动,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力图建立一套完整、可持续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推动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少雪  
通识教育在美国著名大学中已有较长的历史,其目的是突破工业化时代专门教育给人带来的在知识、能力及兴趣等方面的限制,强调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以获得全面发展。本文选取了2003年在美国新闻周刊中排名前50位的10所公私立大学为对象,对各学校所实施的通识教育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爽  李曼丽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大纲化改革使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通识教育出现了整体的衰退。至今逾20年,日本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反思与改革从未停歇。纵观代表日本最高教育研究水平的七所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通识教育的目标由知识的广博涉猎升华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建构;通识课程产生量化收缩,通识课程内容边界的延伸也带着向专业教育妥协的痕迹,但通识教育已然成为大学本科阶段的核心要素之一固定下来,并且高水平大学重振通识教育已经在行动。通识课程"瘦身"的另一面是更关注教育的过程和互动,课程的挑战度提高;在全校教师共同承担通识教育的原则下,大学内部迫切需求加强统筹全校通识教育的运营管理。这些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莫亮金  刘少雪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都是为了纠正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从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是对通识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又促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子曲  
现代综合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主流 ,它决定了综合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宠儿 ,综合教育是当今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分析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本文对现代综合的特点、综合科学的原理、综合人才的类型、综合教育的涵义、综合测试的目标等进行了探讨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马辉洪  
文章介绍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概况,以其新亚书院的通识教育的课程策划、教学活动及馆藏发展,阐述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如何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开展服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学东  汪霞  
斯坦福大学始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通识教育。自2013年秋季学期起,斯坦福大学实施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修辞、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设置都以此理念为基础,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并通过丰富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于志刚  
通识教育应该是存在于校内的大众教育、自由教育、开放式教育。方法论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的规划中必不可少。通识教育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体认与回归。在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价值和决定性作用。根据通识教育的首倡者——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的观点,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谌启标  
通识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沿革不同,课程体系有别,通识教育课程宗旨、设置内容和实施方式既有一定共性,又有一定个性。比较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对促进内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砚清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体现出"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着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其强调的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人文和科学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的国际性和跨学科性的提倡,对我国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黄坤锦  
本文探讨大学从文雅教育开始、历经共同科目、而后发展至当前通识教育的演进历程,并说明文雅教育系针对职业教育、共同科目系针对选修科目、通识教育系针对专门教育。文中强调专门教育加上通识教育才是专业教育,析论通识“教育”、通识“课程”、通识“科目”、通识“教学”、通识“评量”之间的逻辑序列及其内涵与相关。其中特别对通识课程的规划和通识教学的理念,提出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的层次,以达成清晰明确的表达能力、综合统整的判断能力、多元整合的全人教育为通识教育之目标。最后以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规划、学分比例以及教学评量等印证:要成为一流的卓越大学,必须重视和加强通识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