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8)
- 2023(15801)
- 2022(13634)
- 2021(12569)
- 2020(10484)
- 2019(23934)
- 2018(23422)
- 2017(45699)
- 2016(24199)
- 2015(26921)
- 2014(26196)
- 2013(25709)
- 2012(23346)
- 2011(20871)
- 2010(20797)
- 2009(19520)
- 2008(18010)
- 2007(15440)
- 2006(13477)
- 2005(11694)
- 学科
- 济(96530)
- 经济(96417)
- 管理(71207)
- 业(67898)
- 企(57564)
- 企业(57564)
- 方法(46736)
- 数学(41077)
- 数学方法(40659)
- 中国(29698)
- 融(28099)
- 金融(28097)
- 财(27293)
- 银(26146)
- 银行(26109)
- 行(25116)
- 农(24562)
- 业经(21965)
- 地方(20628)
- 制(19936)
- 学(18702)
- 务(18569)
- 财务(18501)
- 财务管理(18468)
- 企业财务(17650)
- 贸(17505)
- 贸易(17491)
- 易(16977)
- 农业(16857)
- 理论(16726)
- 机构
- 大学(331121)
- 学院(330539)
- 济(134489)
- 管理(133377)
- 经济(131674)
- 理学(116602)
- 理学院(115451)
- 管理学(113546)
- 管理学院(112980)
- 研究(104858)
- 中国(83813)
- 京(68200)
- 财(62951)
- 科学(62648)
- 财经(51516)
- 中心(50033)
- 所(50018)
- 农(48145)
- 业大(47158)
- 经(47004)
- 江(45662)
- 研究所(45649)
- 北京(42677)
- 范(42334)
- 师范(41971)
- 经济学(41921)
- 财经大学(38824)
- 院(38380)
- 州(38163)
- 经济学院(38157)
- 基金
- 项目(231055)
- 科学(182990)
- 研究(171518)
- 基金(168991)
- 家(145430)
- 国家(144217)
- 科学基金(125744)
- 社会(109829)
- 社会科(104277)
- 社会科学(104252)
- 省(90149)
- 基金项目(89833)
- 自然(80770)
- 教育(79118)
- 自然科(78928)
- 自然科学(78914)
- 自然科学基金(77502)
- 划(75202)
- 编号(70073)
- 资助(69547)
- 成果(55707)
- 部(51289)
- 重点(51270)
- 发(48776)
- 创(48758)
- 课题(47360)
- 创新(45391)
- 国家社会(45222)
- 教育部(44922)
- 人文(44527)
- 期刊
- 济(139301)
- 经济(139301)
- 研究(97973)
- 中国(57812)
- 学报(48767)
- 财(47199)
- 管理(47169)
- 科学(44757)
- 农(42811)
- 融(41337)
- 金融(41337)
- 大学(37659)
- 教育(35993)
- 学学(35515)
- 农业(29297)
- 技术(27458)
- 财经(25003)
- 经济研究(23823)
- 业经(23350)
- 经(21274)
- 问题(17556)
- 理论(16955)
- 图书(15966)
- 实践(15419)
- 践(15419)
- 技术经济(15336)
- 商业(15134)
- 科技(15073)
- 现代(14448)
- 业(14399)
共检索到472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沈军
宏观金融效率为研判中国金融发展状况这一极具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但其实证研究还处在单指标——因果检验与间接度量阶段。本文提出: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的实质是一种综合评价,直接度量宏观金融效率是可行的。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体系涵盖思路、指标与方法三个方面,其构建应综合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生态等研究成果,实现由单指标到多指标、因果检验到线性与非线性方法相结合的两大转变。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仍需相关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整合与推动。
关键词:
宏观金融效率 综合视角 实证研究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陈永清 邵艳红
基于1991-2015年的统计数据,使用计量经济方法从宏观上研究经济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档案开放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对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的影响。结果发现:(1)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量与经济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档案开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存在人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发展和档案开放在档案利用方面的"深度失灵";(2)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档案利用的格兰杰原因;(3)《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宫晓琳
本文分步骤、分层次的解析了系统性/金融危机酝酿及演化过程中,宏观金融风险在各类因素推动下加速增高的具体机制——风险联动综合传染机制。同时利用我国2000—2008年系统性宏观金融数据实证分析了风险传染的现实状况和不同实现机制。文章旨在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分析:宏观经济/金融脆弱性的演变机制及局部性负面冲击升级演变为系统性危机的轨迹和速度。
关键词:
宏观金融风险 CCA方法 风险传染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康 贾春新
在金融创新的大格局下,综合化经营的时机是否已经真的到来,作者对此持保留态度。论文从宏观的视角讨论综合化经营的推行时机以及推行范式。认为未来综合化经营的推出顺序,应该优先考虑为大的投资银行发放商业银行牌照。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子公司专门从事投行业务。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林进忠
影子银行由于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是目前各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实施领域之一。我国影子银行与国际相比虽有一定的差异,但近年来也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基于SVAR模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是顺周期的,同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GD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说明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部分资金属于体内循环,影响了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应该从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角度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同时其监管宜疏不宜堵,在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赵忠世
1985年以来,搞好金融宏观调控一直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四年多时间关于强化、改善、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若干政策、措施屡屡出台,然而从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结果看,各项宏观调控的目标并未真正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治理、整顿的关键时期,按照整治要求,反思近几年金融宏观调控的各种问题,进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促进治理
[期刊] 改革
[作者]
赵忠世
1985年以来,操纵和把握金融宏观调控,一直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四年多来,关于强化、改善、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若干政策、措施屡屡出台,然而从经济、金融运行的实际结果看,各项宏观调控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当前,我国正处在治理整顿的关键时期,按照整治要求,反思近几年金融宏观调控的各种问题,据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对于促进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实行经济、金融的良性循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正辉 闫瑾 许涤龙
文章首先构建了宏观金融运行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计算不同指标对金融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权重选取对金融运行具有显著监测效果的指标,再利用不同监测指标与金融稳定综合得分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判断监测指标的监测时差效应,最后对金融运行稳定性与各类监测指标建立计量经济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型监测指标的强度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金融运行稳定性的显著监测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政府负债和对外贸易三个方面,通过指标的监测时差效应分析,选出了对金融运行具有先行预测和实时监测效果的超前和当期类指标,指标监测强度分析则得出了超前和当期类指标对金融运行稳定性的监测强度。
关键词:
金融运行 稳定性 动态相关系数 回归分析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甘培根 许健
本文采取实证分析与规范推理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一个宏观金融调控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分层调节、两级控制、市场效应”。具体言之,第一是分层调节。分层调节是决定整个宏观金融调控模式的资金流向和调控机构结构,理论基础是控制论和系统论。它是介于集中和分散两种调节的最佳选择,否则会陷入集中调节的资金纵向运行和分散调节和资金切块运行以及形成相应的调控机构结构,必然造成宏观金融调控的“误区”和“盲点”。要实现分层调节必须解决现存的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机构设置矛盾,建立三个层次的宏观金融调控组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聪 贾彦东
本文认为,以金融系统内个体间相互连接构成的网络为对象,立足于金融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分析,并以此视角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状况进行监测、预警与分析,不失为现有制度约束下,推进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立的关键。本文提出借鉴矩阵模型的思路构建中国金融网络的风险传递模型,并以单一时点压力测试的方式衡量金融网络稳定性,为推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建立开拓新的思路。通过分析:(1)理论上,得到了银行网络的稳定条件,并证明了网络稳定状态的存在性与唯一性;(2)实证上,首次利用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进行了网络模型实证,并对中国银行网络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多维度描述;(3)发现我国银行间网络表现出明显的重要节点与局部团状结...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苏明政 徐佳信 张庆君
基于现阶段中国金融失衡的特征,选取目标变量与工具变量,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四类检验。单一工具检验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是最整体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联合工具检验表明:联合工具对影子银行规模、经济周期波动等风险因素有较好的作用,而对信贷扩张的影响较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大银行相对于小银行、东部银行相对于西部银行、国有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更有利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发挥;非线性检验表明:各政策工具在联合使用时,挤占效应明显降低了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敏锋 林进忠
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3年的社会融资规模等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基于SVAR模型发现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是顺周期的,同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GDP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说明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部分资金属于体内循环,影响了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因此,应该从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的角度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同时其监管宜疏不宜堵,在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庄雷 赵成国
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改变了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配置方式,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系统的融通功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决策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创新冲击的均衡理论模型,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市场产生的影响。采用20132015年的月度面板数据,分别从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创新对消费市场、投资市场以及经济总产出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创新通过融资效率提高使得市场利率下降,间接有助于社会投资、消费增长而促进整个经济增长。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带来的宏观经济风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金融消费 众筹投资 风险监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