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56)
- 2023(7061)
- 2022(6065)
- 2021(5592)
- 2020(4859)
- 2019(10938)
- 2018(10524)
- 2017(19423)
- 2016(11029)
- 2015(11932)
- 2014(11933)
- 2013(11819)
- 2012(11233)
- 2011(10281)
- 2010(10240)
- 2009(9259)
- 2008(9393)
- 2007(8363)
- 2006(7416)
- 2005(6824)
- 学科
- 济(40379)
- 经济(40325)
- 管理(27473)
- 业(26906)
- 企(22513)
- 企业(22513)
- 方法(18897)
- 数学(16218)
- 数学方法(15939)
- 学(13864)
- 财(11008)
- 中国(10724)
- 农(10233)
- 业经(8825)
- 制(8731)
- 地方(7657)
- 理论(7360)
- 银(7040)
- 农业(7030)
- 银行(6979)
- 务(6860)
- 财务(6832)
- 财务管理(6805)
- 融(6751)
- 金融(6748)
- 行(6641)
- 企业财务(6558)
- 技术(6472)
- 和(6327)
- 贸(6017)
- 机构
- 大学(161664)
- 学院(158937)
- 研究(65522)
- 济(56680)
- 经济(55277)
- 管理(53013)
- 科学(47908)
- 中国(46235)
- 农(45977)
- 理学(45763)
- 理学院(45063)
- 管理学(43793)
- 管理学院(43537)
- 所(37677)
- 农业(37036)
- 京(36261)
- 研究所(34924)
- 业大(34313)
- 中心(28481)
- 财(26698)
- 江(25110)
- 省(24673)
- 院(23463)
- 农业大学(23447)
- 北京(22547)
- 室(21784)
- 科学院(21534)
- 业(21154)
- 财经(20823)
- 技术(20521)
- 基金
- 项目(114592)
- 科学(86535)
- 基金(81737)
- 家(78253)
- 国家(77674)
- 研究(70706)
- 科学基金(62407)
- 省(46668)
- 自然(45354)
- 自然科(44329)
- 自然科学(44300)
- 自然科学基金(43486)
- 基金项目(42649)
- 社会(42022)
- 划(40826)
- 社会科(39742)
- 社会科学(39725)
- 资助(34831)
- 教育(32310)
- 重点(27660)
- 计划(27383)
- 科技(25858)
- 编号(25056)
- 发(24616)
- 部(23909)
- 创(23559)
- 科研(23374)
- 创新(22236)
- 业(21731)
- 专项(20638)
共检索到2390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向礼波 薛敏峰 史文琦 严双义 曾凡松 刘美玲 杨立军 龚双军 喻大昭
为明确品种抗性、杀菌剂施药时期和防治次数相结合对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含量和千粒重(Thousand-grain weight,TGW)的影响,2016—2018年连续2个年度使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郑麦9023’‘鄂麦006’‘鄂麦170’‘襄麦35’‘鄂麦DH16’‘宁麦13’),分别在扬花初期和扬花初期第6天喷施430g/L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对病情指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含量和千粒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DI、DON毒素含量和TGW的影响极显著(P0.05);杀菌剂防治1次和2次对中抗品种的DI和DON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比较品种间DI和DON的防效,中抗品种对DI和DON毒素积累的防治效果要显著高于中感病品种(P<0.05)。因此,品种抗性与药剂相结合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积累的有效策略。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云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长期开展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的鉴定圃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微生物菌株DY04.结合菌落形态观察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通过灌根、穗部喷洒原菌液和穗部喷洒发酵液等3种施药方法研究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DY04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将该菌株灌根处理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率达58.43%;同时,小麦籽粒千粒重比对照增加8.83%,理论产量增加45.2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根据课题组对中国主要作物病害抗药性监测、抗药性分子机理和有关杀菌剂抗性治理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国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存在田间抗性,并证实禾谷镰刀菌在室内可发生频率为10-6~10-8的多菌灵抗药性变异;苏、沪等地的果、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以及北方甜菜褐斑病菌已普遍发生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多菌灵在部分田块失去了防效。南方单、双季稻区已存在抗异稻瘟净的稻瘟病菌群体,其中广西平南抗药菌株占自然群体比例高达91.7%,与克瘟散存在交互抗性和部分菌株对稻瘟灵存在交互抗性。但并未发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机制研究表明,三唑醇抑制Neurosporacrassa甾醇脱甲基酶...
关键词:
杀菌剂 抗药性 监测 抗药机理 病害防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直 刘大群 马平
由赤霉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抗源十分贫乏,而且多数表现为多基因遗传,在小麦育种中较难应用。从小麦近缘属种中寻求赤霉病抗性基因并把它引入栽培品种中,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本研究以来自抗病小麦材料PI481521和栽培小麦Langdon杂交得到的14个4倍体小麦单条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室内赤霉病的抗性鉴定,同时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试剂盒来测定接种后籽粒中的毒素含量。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4个代换系的抗病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代换系LDN(PI481521-3A)和LDN(PI481521-7B)分别在感染小穗数和小穗感染百分率上与抗性亲本无显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新琼 李祥 张向明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 耐) 毒素能力弱,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 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出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 耐) 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赤霉菌毒素 抗病性 抗毒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敏 秦保平 刘昌来 蔡洪生 王振林 梁元存 尹燕枰
【目的】筛选出抗赤霉病转Hpa110-42小麦植株,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方法】以转Hpa110-42小麦T2植株和受体扬麦158为供试材料,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RT-PCR等分子技术进行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检测,并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转基因小麦的赤霉病抗性,同时探讨其抗性生理。【结果】经分子检测证明,外源Hpa110-42以1—3个拷贝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够稳定遗传,在转录水平上也能正常表达。赤霉病抗性鉴定表明,株系T2-17、T2-15、T2-68、T2-44和T2-36的平均病小穗率极显著低于扬麦158。除T2-17外,其余株系的平均病小穗率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亚楠 田菲菲 刘婷婷 韩欣芃 郝志敏 李志勇
旨为揭示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器官中内生菌的多样性特征,初步明确内生菌群落结构与宿主品种、器官类型及病害抗感特性的相关性。选取抗赤霉病的冀谷22、红谷、陇谷11号和感赤霉病的小青谷、石榴子、嫩选16号共6个谷子品种,取其根、茎、叶片、叶鞘、成熟谷穗,提取DNA,针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内生菌物种组成具有明显差异。供试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粘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抗病品种的叶片、成熟谷穗群落丰富度较高,叶片、根、成熟谷穗多样性较高;而感病品种则是根和茎群落丰富度较高,茎和叶鞘多样性相对较高;PCoA分析则表明,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影响更大。物种组成分析表明,谷子内生菌群的多样性受到不同品种及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器官所含内生菌种类相差较大。感病品种小青谷、石榴子和嫩选16与抗病品种冀谷22、红谷和陇谷11的内生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抗病品种在叶鞘时期都具有NB1-j菌门,成熟谷穗都具有酸杆菌门。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对谷子内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器官类型比品种对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谷子 谷子赤霉病 内生菌 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肖悦岩 孙月海 赵美琦 曾士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正德 黄光明 朱杰 杨家秀 蒋滨 李云鹤
1985~1992年在屏山、雅安和新都大丰三处设置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变异观察圃,对41个寄主抗白粉病的有效性进行了追踪。并于1987~1993年进行了白粉病菌小种监测和毒力频率分析,结果以中毒级(4~6级)组合为主,高毒级(7~10级)次之,低毒级(1~3级)较少;发病程度则与寄主的感病频率呈正相关。单基因抗性品种高加索等1987~1993年平均感病频率为72.2%~99.1%。具有Pm2+6的CI12632、MarisHuntsman等多基因品种,平均感病为32.5%~43.6%,抗性相对较稳定。多基因品种的免3号含有Pm2X基因,平均感病频率仅13.2%,抗性更稳定。Khapli除含有Pm...
关键词:
小麦,抗病性,白粉菌小种,抗性基因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浩 汪莲娟 隗功磊 陈佳伟 贾桂霞
【目的】为筛选出抗灰霉病能力强的亚洲百合品种,对部分Tiger、Pearl系列亚洲百合品种及兰州百合进行灰霉病抗性评价并初步探究其抗病的生理机制。【方法】对不同品种亚洲百合进行离体叶片接菌,评价其相对抗病能力,并测定筛选出的抗病和感病品种接菌后的生理变化。【结果】(1)Tiger、Pearl系列百合品种及兰州百合对灰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抗灰霉病能力相对较强的品种是‘Pearl Melanie’,属于中抗水平;抗性最弱的是‘Pearl Justin’、兰州百合、‘Pearl White’和‘White Twinkle’。(2)供试百合的抗性水平与其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无显著相关性。(3)相对抗病的品种‘Pearl Melanie’和感病品种‘Pearl Justin’在接菌后的生理响应显著不同。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丙二醛的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草酸氧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逐渐增强,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抗病品种的丙二醛含量相对低于感病品种,草酸氧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结论】叶片气孔的性状与抗病能力无显著相关性,抗病能力不同的百合在生理机制上有一定差异。在生理响应过程中,丙二醛含量、草酸氧化酶活性和几丁质酶活性可作为筛选亚洲百合对灰霉病抗性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亚洲百合 灰霉菌 抗性评价 生理响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庆元 张穗 李久禄 郑文明 陈俊伟 范龙柱
对13个抗病性不同的黄瓜品种抗、感霜霉病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强弱与叶内的叶绿素含量、糖分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幼苗接种经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增加两条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感病品种仅增加一条.
关键词:
黄瓜 霜霉病 抗病性 叶绿素 过氧化氢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新 周明国 陆悦健 叶钟音
198 6~ 2 0 0 1年 ,以 10 μg·mL-1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 ,在PSA含药平板上监测了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湖北省13个县市共 194 91个小麦赤霉病菌菌株对多菌灵抗药性的群体分布与发展动态。结果表明 ,江浙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抗药性菌株 ,湖北未发现抗药性。可控制抗药性群体发展的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 ,戊唑醇、咪鲜胺与多菌灵不具交互抗性 ,对赤霉病抗药和敏感菌株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这两种杀菌剂可阻止对多菌灵抗药病原群体的发展。作者认为戊唑醇和咪鲜胺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单独使用或与多菌灵混配使用 ,对于治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禾谷镰孢菌 多菌灵 抗药性 抗药性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白玉路 孙权 张春宇 崔娜 林凤 徐世昌 章振羽 高阳 徐晓丹
【目的】了解59份美国西北部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的抗性水平,分析其抗病基因的存在情况,为培育中国抗条锈病新品种提供资源和依据。【方法】选用中国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对大部分具有高温成株抗性的美国59份小麦品种(系)苗期及成株期进行抗性接种鉴定,利用与当前有效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Yr10、Yr15、成株抗性基因Yr18、高温成株抗性基因Yr3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抗性鉴定表明,Expresso、02W50076、ACS52610、WA008012、WA008018等5份材料苗期与成株期对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
关键词:
美国小麦 小麦条锈病 分子标记 抗性鉴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