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12)
- 2023(13915)
- 2022(11424)
- 2021(10708)
- 2020(9080)
- 2019(20487)
- 2018(20326)
- 2017(38178)
- 2016(21133)
- 2015(23566)
- 2014(23137)
- 2013(22723)
- 2012(20588)
- 2011(18674)
- 2010(19068)
- 2009(17613)
- 2008(17688)
- 2007(16053)
- 2006(14436)
- 2005(12850)
- 学科
- 济(84353)
- 经济(84263)
- 业(66019)
- 管理(60808)
- 农(47247)
- 企(45628)
- 企业(45628)
- 方法(36456)
- 数学(31851)
- 数学方法(31228)
- 农业(31214)
- 业经(22983)
- 学(22382)
- 财(21319)
- 中国(21127)
- 制(17669)
- 贸(14930)
- 贸易(14922)
- 地方(14596)
- 易(14530)
- 理论(14123)
- 策(14051)
- 银(13260)
- 银行(13201)
- 务(13194)
- 财务(13133)
- 财务管理(13103)
- 技术(12553)
- 行(12473)
- 企业财务(12385)
- 机构
- 学院(298847)
- 大学(296220)
- 济(116763)
- 管理(115077)
- 经济(114189)
- 研究(102941)
- 理学(98530)
- 理学院(97405)
- 管理学(95248)
- 管理学院(94732)
- 中国(81250)
- 农(78142)
- 科学(69221)
- 京(63271)
- 农业(61128)
- 业大(56933)
- 所(54835)
- 财(52280)
- 研究所(50258)
- 中心(48935)
- 江(46339)
- 财经(40395)
- 北京(39292)
- 农业大学(38373)
- 范(37804)
- 省(37318)
- 师范(37218)
- 经(36922)
- 州(36428)
- 院(36013)
- 基金
- 项目(202981)
- 科学(157630)
- 基金(146606)
- 研究(139643)
- 家(132417)
- 国家(131295)
- 科学基金(110539)
- 社会(86927)
- 社会科(81979)
- 社会科学(81950)
- 省(81588)
- 基金项目(77476)
- 自然(75423)
- 自然科(73687)
- 自然科学(73667)
- 自然科学基金(72356)
- 划(68538)
- 教育(63492)
- 资助(60087)
- 编号(56143)
- 重点(46312)
- 成果(43975)
- 发(43564)
- 部(43505)
- 创(42280)
- 农(40529)
- 计划(40529)
- 科研(39944)
- 创新(39543)
- 课题(38662)
- 期刊
- 济(134607)
- 经济(134607)
- 研究(80278)
- 农(78195)
- 中国(64206)
- 学报(58570)
- 农业(52853)
- 科学(51130)
- 大学(43317)
- 管理(41821)
- 学学(41347)
- 财(40127)
- 教育(29316)
- 业(28280)
- 融(28244)
- 金融(28244)
- 业经(27553)
- 技术(26020)
- 经济研究(19621)
- 财经(19061)
- 版(18196)
- 问题(17787)
- 业大(17346)
- 经(16318)
- 资源(14951)
- 科技(14917)
- 农业大学(14851)
- 技术经济(14770)
- 统计(14645)
- 农村(14604)
共检索到449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梁尧 展文洁 张洪喜 曾子豪 蔡红光 任军
【目的】研究综合农学管理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开花前后植株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旨在为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于2009—2011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铁北区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农学管理模式,即无肥区(CK)、农户习惯模式(FP)、综合农学管理模式1(Opt-1)、综合农学管理模式2(Opt-2)、综合农学管理模式3(Opt-3),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监测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磷、钾养分吸收与累积特征,重点对开花前后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合理增密、平衡施肥和深松作业是春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5种模式间以Opt-3最优,与农户习惯模式(FP)相比,Opt-3产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增幅分别为13.9%和22.4%,其增产贡献主要来自于收获穗数(较农户模式增加34.3%)。在与FP处理化肥投入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Opt-3处理下植株氮、磷、钾累积量分别增加9.5%、28.1%和23.9%,氮、磷、钾素转运效率分别增加47.7%、21.7%和45.0%,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4.0%,磷肥偏生产力增加4.4%。与Opt-1模式相比,Opt-3处理主要通过增加密度实现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较Opt-1种植密度增加10 000株/hm2,增产56—346 kg·hm-2);与Opt-2模式相比,Opt-3主要通过肥料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效率的提升(较Opt-2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9.5%)。通过肥料成本核算,Opt-3处理较FP处理增加收益2 218元/hm2,较Opt-1处理增加收益290元/hm2,较Opt-2处理节约成本367元/hm2。【结论】合理增密至70 000株/hm2、优化化肥用量(N 225 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和施用时期、增施有机肥(15 000 kg·hm-2)、补充中微肥(150 kg·hm-2),并结合土壤深松是较为优化的综合农学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东北中部春玉米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彩霞 王永亮 郭军玲 张建杰 王琦 杨治平
在高肥力(文水)、中肥力(祁县)、低肥力(东阳)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管理模式(无氮肥对照、农户习惯、优化处理、高产高效处理)对春玉米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累积与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3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在2011,2012年3个试验点都表现为:农户习惯>高产高效>优化处理>无氮对照。文水试验点硝态氮累积量最高,三季平均为287.7 kg/hm2,比东阳和祁县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高18.4%和11.6%。氮素表观损失在3个肥力水平都均表现为农户习惯>高产高效>优化处理>无氮对照。作物携出量在3个肥力水平均表现为:高产高效>优化处理>农...
关键词:
春玉米 硝态氮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雅琪 王寅 朱琳 李玉玺 郑春雨 陈安吉 冯国忠 高强
为评估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ISSM)的应用效果并为区域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2009-2020年开展的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施肥(CK)、农民习惯(FP)、高产管理(HY)和ISSM 4种管理方式对玉米产量、植株磷钾养分吸收量、利用效率及土壤磷钾养分状况的长期影响。结果显示,12年间CK处理玉米产量大幅下降,FP处理产量略有下降,而HY和ISSM处理产量呈上升趋势。ISSM处理的年均产量、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较FP处理显著增加26%、24%和32%,达到了HY处理的98%、91%和85%。ISSM处理的平均磷、钾肥利用率分别较FP处理增加18.7和1.2个百分点,较HY处理增加17.4和24.8个百分点。采用ISSM方式12 a后较FP处理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的全量磷、钾和速效磷、钾含量及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与植株磷、钾吸收利用指标间,土壤磷、钾养分与>0.25 mm粒级团聚体磷、钾养分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结果表明,ISSM方式可实现春玉米的长期高产稳产,增加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提高土壤磷钾养分供应能力,促进土壤-作物系统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军 吕艳杰 刘慧涛 边少锋 王立春
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常年种植面积约15 732万hm2,总产量为10 335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7.3%和总产的40.2%[1],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3]。在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矛盾日益突出的全球背景下,粮食总产进一步增加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4-6]。然而,东北黑土地农田长期玉米连作,产量不断提高主要依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洪敏 朱琳 刘毅 陈新平 李世清
【目的】以高原沟壑区典型代表性土壤黑垆土为供试土壤,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根据目标产量,在高密栽培及优化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基础上,研究4种农田水分管理模式下春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转移规律,以期为黄土高原南部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以补充灌溉、雨养、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等为农田水分管理模式,通过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和生理成熟期等关键生育时期采集地上部植株样品,研究春玉米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氮素累积、分配和转移规律与产量及水分养分效率的关系。【结果】随生育阶段推进,春玉米生长速度加快,氮素吸收累积逐渐增加,进入生殖阶段后,各器官氮...
关键词:
春玉米 农田水分管理模式 氮素吸收、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琳 刘毅 徐洪敏 陈新平 李世清
【目的】基于春玉米生长季土壤温度动态观测资料,研究黄土高原南部旱作区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春玉米(Zeamays)农田土壤温度动态变化和玉米生育期土壤积温(>10℃)的影响,其结果对理解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玉米生长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方法】以沈单10为供试作物品种,水分管理模式2007年采用补充灌溉、雨养和地膜覆盖3种处理。在2007年基础上,2008年增加秸秆覆盖,试验采用完全方案,于2007年和2008年连续进行2年田间试验。【结果】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明显降温效应;玉米不同生育阶段>10℃土壤积温,以出苗阶段(PT-VE)最低,生殖生长阶段(R1-R6)次之,营养生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邹殿博 韩晓日 刘宁 程飞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春玉米氮素的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春玉米氮素累积规律符合指数方程Y=ae-b/t。在N、P2O5、K2O用量分别为240,225,240kg·hm-2条件下(N2、P2、K2处理),春玉米的产量达到13725.5kg·hm-2,氮素累积总量达到3.504g·plant-1,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氮素最大吸收速率最大,达到54.0mg·d-1.plant-1,且其出现时间较早;各处理中,以N2、P2、K2处理的氮素转运量最大,为1.477g·plant-1,而且转运的氮素营养占籽粒养分的比例最高,为73.04%。因此适宜的肥料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小平 唐海明 汤文光 汪柯 郭立君 张帆 杨光立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和常规施肥加钾肥)对南方红壤旱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春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大小顺序为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钾肥>常规施肥;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均为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常规施肥加钾肥>常规施肥;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常规施肥加有机肥全层施用和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处理植株根系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常规施肥加有机肥穴施处理植株茎和叶干重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春玉米 施肥模式 干物质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婷婷 肖厚军 陈云梅 胡岗 秦松 赵伦学 何成兴 赵欢
【目的】探究贵州黄壤区适宜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指导黄壤区合理的秸秆还田和优化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的田间交互试验,研究其对春玉米产量、养分(N、P、K)吸收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能优化玉米产量的构成要素,显著增加玉米百粒重,玉米增产21.39%,同时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K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以玉米籽粒N吸收量最高,达150.28 kg/hm~(2),差异显著;不同处理玉米的总干物质量提高15.98%~50.40%,以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处理最高,达26 383 kg/hm~(2);旋耕秸秆粉碎还田能够提高N、P和K的肥料利用率。【结论】秸秆粉碎+旋耕还田更能优化玉米产量构成要素和生物性状等指标,提高玉米各部位对N、P和K养分吸收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从而达到高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彤 张学霞 王士远 赵静瑶 杨维
快速、准确地获取玉米种植面积信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信息农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技术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作物物候信息和光谱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更是目前发展的趋势之一。选取辽宁省3县市为研究区,利用Savitzky-Golay滤波重构后的2014-2015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提取作物物候特征和其他主要地物的NDVI曲线变化规律,结合水稻移栽期的NDVI、LSWI数据与大豆鼓粒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数据,训练地物分类阈值、构建决策树提取2015年春玉米种植面积。考虑到耕地的
关键词:
物候 决策树 混合像元 面积提取 春玉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郑家明 郝卫平 刘勤 冯良山 蔡倩 冯晨
为了探明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全实耕层、全虚耕层、上虚下实耕层(CK)4种耕层结构,利用2011-2014年数据研究了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平均产量虚实并存耕层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差异显著,分别增产17.64%,6.79%。无论在枯水年还是丰水年,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的提高。在干旱年份,特别是2014年遭遇严重伏旱的情况下,全实耕层表现出了一定的增产效果;枯水年(2011年)和丰水年(2012年)单株干物质虚实并存耕层比上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方 杨恒山 张玉芹 何冬冬 刘志雄
为了探索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对种植模式和种植密度的响应,以农华101为供试材料,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模式为对照(60 cm,CK),研究宽窄行种植模式(80 cm+40 cm,KZ)下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设3个种植密度水平,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个试验区的产量在3个密度下均表现为KZ>CK,且达到显著水平,增产幅度在2.5%~15.1%。叶面积指数均表现为KZ>CK,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CK>KZ,且密度越大,降幅越大;叶片SPAD值除吐丝期D1、D2密度下穗位上叶外,各层位SPAD值均表现为KZ>CK;冠层透光率各个密度各个层位上均表现为KZ>CK,达到显著水平。茎叶总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表现为KZ>CK,在3个种植密度下均达到显著水平;"茎鞘+叶片"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在各个密度下也均表现为KZ>CK,其中大兴屯宽窄行在D3密度时最大。在西辽河平原及同类地区,宽窄行种植有利于延缓较高密度种植下生育后期的叶片衰老、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是增密增产提效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丽杰 尚金城 常永智
吉林省素有世界"黄金玉米带"之称,玉米资源优势明显。玉米秸秆作为玉米生产的副产品,年产生量约占吉林省农作物秸秆量的64%。燃料是吉林省玉米秸秆消耗量最大的一部分,其次是饲料,再次是肥料。除此之外,将玉米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和燃料进行开发利用,可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应加以扶持和引导,对副产品加"环"组"链",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玉米秸秆生态工业园,实现玉米秸秆的循环经济,使污染物、废弃物达到"零排放"。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庆军 杨粉团 梁尧 姜晓莉 Lamine Diallo 李刚
为了研究粘虫不同危害程度下玉米"源库"变化特征规律、不同叶位叶片对籽粒贡献率以及虫害对玉米品质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利民33为试验材料,利用去叶留叶脉的方法对灌浆期粘虫不同危害程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粘虫危害后造成"源""库"关系变化,玉米灌浆期不同部位叶以"穗三叶"对玉米籽粒库的贡献率较大,3个品种"穗三叶"平均贡献率达48.08%,其次是"穗三叶"上部2片叶、再次为玉米顶三叶。相关分析表明,粘虫咬食后"源"的减少率与玉米单株生产力减少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危害程度下,"穗三叶"以下叶片吃光(危害较轻)、整株剩顶5片叶(危害较重)、整株剩顶3片叶(危害严重)...
关键词:
春玉米 粘虫 危害 模拟 产量 品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