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8)
- 2023(10254)
- 2022(8597)
- 2021(7673)
- 2020(6182)
- 2019(13919)
- 2018(13321)
- 2017(25513)
- 2016(13364)
- 2015(15018)
- 2014(14996)
- 2013(14913)
- 2012(14218)
- 2011(13152)
- 2010(13838)
- 2009(13024)
- 2008(12123)
- 2007(11069)
- 2006(10295)
- 2005(9796)
- 学科
- 济(62000)
- 经济(61943)
- 业(40493)
- 管理(36754)
- 企(33071)
- 企业(33071)
- 融(26946)
- 金融(26946)
- 中国(26826)
- 银(24808)
- 银行(24795)
- 行(24205)
- 地方(22095)
- 农(17666)
- 方法(16774)
- 业经(16721)
- 制(15102)
- 财(14121)
- 数学(13394)
- 数学方法(13210)
- 农业(12637)
- 贸(11886)
- 贸易(11871)
- 易(11475)
- 发(11420)
- 地方经济(11328)
- 中国金融(11193)
- 学(10325)
- 理论(10053)
- 技术(9588)
- 机构
- 学院(192424)
- 大学(188728)
- 济(83297)
- 经济(81370)
- 研究(73606)
- 管理(69167)
- 中国(62959)
- 理学(57361)
- 理学院(56686)
- 管理学(55785)
- 管理学院(55410)
- 科学(41670)
- 京(41522)
- 财(38925)
- 所(37826)
- 中心(34569)
- 研究所(33818)
- 农(31303)
- 江(30877)
- 财经(29551)
- 北京(27411)
- 范(27131)
- 师范(26862)
- 经(26616)
- 院(26476)
- 州(25992)
- 经济学(25066)
- 业大(24480)
- 农业(23978)
- 银(23261)
- 基金
- 项目(117051)
- 科学(91723)
- 研究(89400)
- 基金(82170)
- 家(70860)
- 国家(70166)
- 科学基金(59484)
- 社会(56393)
- 社会科(53614)
- 社会科学(53601)
- 省(47179)
- 基金项目(42265)
- 教育(40077)
- 划(39230)
- 编号(37008)
- 自然(35864)
- 自然科(35016)
- 自然科学(35012)
- 自然科学基金(34371)
- 资助(33910)
- 发(32002)
- 成果(31071)
- 课题(27163)
- 重点(27053)
- 发展(26188)
- 展(25728)
- 创(24988)
- 部(24892)
- 创新(23299)
- 性(23050)
共检索到325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陆善勇 云倩
近十年来,关于一国或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应该选择何种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中出现了赶超战略论与比较优势战略论之争。本文提出了"综合优势战略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赶超战略容易造成"赶超困境",而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则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只有实施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分工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的"综合优势发展战略",才能够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东亚奇迹"既非比较优势战略之功劳,也不是赶超战略之成就,而是实施综合优势战略的结果。偏离综合优势的经济更易于出现金融危机:赶超战略式的过度创新导致了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而比较优势战略则引发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杜方利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积极推行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已成为经济自由和大体自由的经济体,并因此而获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那些体制改革进程相对滞后国家(地区)的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相关国家(地区)继续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以及国际金融制度的相应完善,将是东亚经济复苏和再现繁荣的必备条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亚华 刘光卫
本文试图在新制度学的理论框架内,从经济制度、政府行为、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分析 东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指出东亚制度变迁的复杂性。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制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伟 胡松明
东亚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弱点和政府在推进金融深化中的监管不当。在未理清本国银企关系并进行金融重组前,在缺乏可持续汇率形成机制前,政府应以保持适度储备、防止金融泡沫、坚持金融约束为手段,向金融开放稳健过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兆量
经历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东亚金融危机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的基础是广泛存在的泡沫经济。金融业的全球一体化,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国际炒家的掀风作浪,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中国由于实质经济比较稳固,对金融业开放持谨慎态度等原因,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危机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求中国尽快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姚国庆
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概括而言,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涉及到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是一种综合效应,它包含着凯恩斯效应、威克塞尔效应、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也正因为这一点,金融危机通常给当事国带来严重后果——衰退程度加深,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传导机制 金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山红梅 杨乐义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席卷全球经济之际,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市场开拓、重点业务选择、企业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方面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郑文全 陈文婷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海啸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国在经济复苏过程中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控制和战略转型问题。不过,金融危机也为新兴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条件。对于经历过1997年金融危机阵痛的东亚地区而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在此次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形势下,其面临的不仅仅是自身如何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问题,也包括作为世界新兴经济的主导者,如何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未来的持续成长和世界经济格局的优化。基于这一认识,本文综述了两次以金融危机下东亚经济复苏与企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的讨论,对金融危机的产生机理、企业和国家的风险控制和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认识,并强调指出,东亚地区要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齐建国 张青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漓高
90 年代初以来,世界政治与经济出现了三个划时代的趋势,即: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趋势。这三大趋势构成了当今世界的潮流。为什么美国经济进入了所谓的“新经济”时期?而在同样的国际环境之下,为什么一些东亚国家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金融危机?这同一国能否顺应时代大趋势,作出相应的变革或转变有密切关系。90 年代出现的三个划时代趋势在21 世纪将深入发展。
关键词:
时代大趋势 东亚金融危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金仁淑
东亚金融危机引人注目。而日本经济的长期低靡不振,它与东亚各国间特殊的经济、贸易关系是此次金融危机加深的重要因素。在此次危机中,日本经济不仅遭受了冲击,也面临新的机遇。为此,日本在此次东亚金融危机初期态度较积极。随着危机的深化,日本基于自身利益,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日元汇率持续下跌放任自流,致使东亚国家货币进一步贬值;抽走了在东亚的资金,拖延了这些国家摆脱危机,经济走上正轨的时间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崔大沪
此次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中国外贸面临外需下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新的调整压力,在危机条件下,连续多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已发生逆转。中国外贸的发展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外贸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国外贸 发展战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全毅 尹竹
东亚发展模式在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其依靠投入与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对美国市场、美元及美国金融的高度依赖,使得本次危机透过金融渠道、货币渠道以及商品渠道对东亚经济体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东亚国家与地区应以这次危机为契机,调整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建立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为动力,内需主导与外需相结合的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亚洲区域内经济循环机制,以期有效缓解外部冲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本达,黄润
本文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角度探讨了其金融危机的必然性。认为始于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并不是简单的金融信用危机,而是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贸”和“外资”,为其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一;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结构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未能适时升级和转换,为其经济发展不稳定和日后爆发金融危机隐患之二;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动摇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基础,是其爆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三。
关键词:
区域发展 金融危机 东南亚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孟庆琳
80年代使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的“外向经济”条件,对90年代的东南亚各国来说已不存在。这些国家仍然坚持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就有陷入金融危机的必然性。不发达国家应以此为鉴校正发展模式,平衡外向发展与内向发展,避免泡沫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