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4)
2023(19334)
2022(16325)
2021(15179)
2020(12833)
2019(29357)
2018(28921)
2017(54698)
2016(29674)
2015(33417)
2014(33179)
2013(32455)
2012(30249)
2011(27467)
2010(27956)
2009(25952)
2008(25433)
2007(22967)
2006(20608)
2005(19013)
作者
(84996)
(70441)
(70266)
(66906)
(44911)
(33628)
(32056)
(27340)
(27054)
(25406)
(24035)
(23873)
(22900)
(22497)
(21975)
(21804)
(21038)
(20650)
(20496)
(20412)
(17817)
(17243)
(17239)
(16358)
(16009)
(15877)
(15799)
(15775)
(14333)
(13967)
学科
(119722)
经济(119554)
管理(89338)
(83835)
(69828)
企业(69828)
方法(47365)
数学(40314)
数学方法(39693)
中国(38459)
(33193)
(31673)
业经(28497)
(28106)
地方(27427)
(24005)
技术(23112)
(22551)
银行(22504)
农业(21882)
(21761)
贸易(21737)
(21664)
(21095)
(21083)
金融(21079)
理论(20895)
(18996)
(18402)
(18301)
机构
大学(420346)
学院(415387)
(168982)
经济(165274)
管理(157316)
研究(143732)
理学(133732)
理学院(132213)
管理学(129725)
管理学院(128933)
中国(111168)
(90659)
科学(85269)
(83282)
(71627)
(67150)
中心(66466)
(66074)
研究所(64085)
财经(63959)
业大(59084)
(57976)
北京(57948)
(57365)
师范(56735)
(52607)
(52246)
农业(52236)
经济学(51104)
财经大学(47458)
基金
项目(269256)
科学(212871)
研究(199789)
基金(193681)
(168432)
国家(166960)
科学基金(143465)
社会(126475)
社会科(119876)
社会科学(119850)
(106564)
基金项目(101322)
教育(94684)
自然(91556)
(90198)
自然科(89456)
自然科学(89427)
自然科学基金(87830)
编号(80898)
资助(79171)
成果(68012)
重点(61278)
(60907)
(59821)
(59553)
课题(58222)
创新(55058)
国家社会(51842)
大学(51791)
教育部(51760)
期刊
(196338)
经济(196338)
研究(132693)
中国(96478)
管理(65189)
(64950)
学报(63488)
(61982)
教育(60063)
科学(58916)
大学(50453)
学学(45936)
(43649)
金融(43649)
农业(41951)
技术(39493)
财经(32131)
业经(32102)
经济研究(30789)
(27751)
问题(25557)
图书(22874)
(22665)
(21216)
科技(20501)
技术经济(20396)
理论(19267)
(19153)
国际(18630)
统计(18598)
共检索到658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综合交叉学科是知识生产的前沿,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大多发生在该领域,其学科地位显要已毋庸置疑,但以学科分化为基础建立的大学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考核评价体系以及缺乏多学科背景的学术人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综合交叉学科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大学综合交叉学科建设水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组织建构和制度设计,激发综合交叉学科发展的活力,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综合交叉学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对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和生成逻辑,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重应用技术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学科突出而相关学科薄弱严重阻碍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要兼顾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国家发展,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在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性研究,产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提高相关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在高原上筑高峰,应该是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应然选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谌群芳  陈积明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统计显示,最近25年,交叉性的合作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项的比例已接近一半(49.07%)。可以说,学科交叉、学术交流和团结合作是获得创新性成果的关键,这就要求国内的科学机构能够建立起团队合作文化氛围的新机制。在我国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有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常具有发展活力和绝佳前景,却在双一流学科名录中无法出现,然而现有学科的边缘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海燕  
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发展,2004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研究理事会等四大学术权威单位组成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经过全面系统调研,发表了《促进学科交叉研究》(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通过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定义、特征和推动力的研究,分析了美国研究生阶段交叉学科研究发展的现状,并且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交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国瑜  
学科建设以提升学科组织的学术创新能力为根本,追求学术卓越则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本质要求。指出服务国家和社会既是开展卓越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和支撑,也是取得卓越学术成果的重要路径。我国高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坚持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追求学术卓越:积极开展问题导向型研究、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蒋国俊  张磊   叶松  
指出了交叉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即学科队伍多变、资源投入分散、研究方向过多和建设责权不明;认为建设交叉学科是综合性大学将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要求,解决的关键在于凝聚学科队伍、明确主攻方向、集中资源投入、形成学科特色。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苏红伟   姜转宏   阮俊虎   王军维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瓦赫宁根大学是世界顶尖涉农大学之一,在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健康食品和生活环境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瓦赫宁根大学将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应对社会变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增强社会贡献力的重要举措,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要实践探索。我国农林高校因国家战略而生、而为、而兴,要研究借鉴瓦赫宁根大学建设行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经验做法,充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加快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氛围,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高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需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宋远航  
院校合并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学科单一、规模偏小、设置重复等旧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校10年来,佳木斯大学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科学定位,艰苦创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及开放式办学理念,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晋秋  
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高校类型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其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我国可吸收各国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并认定一批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从中逐渐在我国建设并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定位,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统筹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蒋颖  逯万辉  
[目的 /意义]来源学科是向交叉学科输出知识的学科,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将交叉学科的发展过程与来源学科结构及变化相联系,有利于探索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研究设计/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计算语言学论文及其参考文献为数据基础,对计算语言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来源学科的结构、特征、层次及其变化进行定量描述,并结合计算语言学的学科发展特点进行定性对照分析。[结论/发现]通过来源学科的聚类分析揭示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来源学科可分为主导学科、重要学科和一般学科等不同层次,主导学科对交叉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不同时段重要学科的分布及变化反映了交叉学科的主要知识来源及其拓展变化情况;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在主导学科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可能会引发交叉学科的范式转换。[创新/价值]在对“来源学科势能”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将来源学科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通过对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来源学科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揭示交叉学科的内在发展机制及可能带来的范式转换现象。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蒋颖  逯万辉  
[目的/意义]来源学科是向交叉学科输出知识的学科,是交叉学科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推动力。将交叉学科的发展过程与来源学科结构及变化相联系,有利于探索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研究设计/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录的计算语言学论文及其参考文献为数据基础,对计算语言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来源学科的结构、特征、层次及其变化进行定量描述,并结合计算语言学的学科发展特点进行定性对照分析。[结论/发现]通过来源学科的聚类分析揭示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来源学科可分为主导学科、重要学科和一般学科等不同层次,主导学科对交叉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不同时段重要学科的分布及变化反映了交叉学科的主要知识来源及其拓展变化情况;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在主导学科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可能会引发交叉学科的范式转换。[创新/价值]在对“来源学科势能”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将来源学科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通过对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来源学科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分析,揭示交叉学科的内在发展机制及可能带来的范式转换现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范柏乃  褚立波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制度的建设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构建一流的制度支撑体系,才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成长与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包括一流的图书馆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一流的科研管理服务支撑体系及一流的校长和管理支撑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焰新  
跨学科教育(IDE)运用跨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成为我国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以环境类本科教学为例,在基于跨学科教育的一流本科教学建设进程中,应建立健全IDE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IDE一流本科教学建设规划与相关配套制度;科学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与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立足科教结合,设置专门的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平台,推动IDE的全面落实;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国际合作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新机制。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卫  
抓好学科规划与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性工作,因为一流学科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多学科的架构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当前在我国高校学科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解决将创建一流大学等同于一流学科、学科规划与学科建设相脱节、学科规划与建设缺乏整体眼光和中国思路以及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学科设置同质化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对学科规划和建设工作做了几点深入思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焰新  
坚持"中国特色",以推动行业发展能力提升为重点,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坚持"世界一流",以国际一流为标准,大力推进国际化。强化绩效评价,坚持推进以学术卓越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与形成与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是分不开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